超多圖走起!首飾真的是講究多多。不可僭越,又不能低了身份。清代,后妃、公主等皇族女性的嫁妝都由皇室提供,從現存檔案記載來看,妝奩的內容一般包含衣物冠帽、珠寶首飾、家居和傢俱用品等。珠寶首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清光緒 《大婚典禮紅檔》 清華大學圖書館藏
清人繪 孝哲毅皇后(同治帝皇后)朝服像軸(區域性)
而近年出版的《清宮內務府奏銷檔》也包含了一些清代公主出嫁時的妝奩籌備記載。以上檔案為我們研究清代皇族女性的嫁妝以及其中的首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
金累絲嵌珠寶鳳鈿
皇族女性嫁妝中的珠寶首飾可謂種類齊全、樣式繁多,從型別上包括佩、手串、扳指、戒指、戒圈、鈿子、扁方、簪、翠花、鐲、鉗、環、耳墜、指甲套等;材質則以金銀、翡翠、珊瑚、碧玡瑤、蜜蠟、金珀、沉香、白玉、珍珠、水晶、瑪瑙等構成。下面以首飾中頗具滿洲特色的幾類為例,對皇族女性妝奩首飾進行闡述。
金累絲九鳳鈿口
鈿子是滿洲貴族女性的重要頭飾,用於較為正式的場合搭配禮服。旗人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詳細介紹了鈿子的形制。另一位旗人學者崇彝對將鈿子分為鳳鈿、滿鈿、半鈿三種:
「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支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鳳鈿之飾九塊,滿鈿七塊,半鈿五塊,皆用正面一塊,鈿尾一大塊,此所同者。所分者,則正面之上長圓飾或三或五或七也。鳳鈿除新婦宜用,其他皆用滿鈿,孀婦及年長婦人則用半鈿」。(《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鍍金點翠鑲珠石鳳鈿子
可見不同形制的鈿子適用於不同的人群。后妃妝奩自然不會採用半鈿,而取鳳鈿和滿鈿兩種,又按等級分為不同的材質和式樣。在《清同治大婚典禮紅檔》卷四中,可見其詳細:
鳳鈿圖樣
可見,皇后用鳳鈿,妃嬪只能用滿鈿。鳳鈿之後所列大挑、中挑、三挑即所配「流旒」,皇后妝奩中的八套鈿子從數量、形制和規格上均體現出皇后作為後宮之主的特殊地位,而其中萬福、萬壽的形制和龍鳳呈祥鈿盒等細節無不包含了對帝后婚姻的美好祝福。妃嬪的滿鈿不具流旒,且只能享有二鈿,形制和規格也要比皇后低得多。
金鑲珠九蝠挑頭
皇后妝奩中鈿子的數量和形制並非定製,光緒帝大婚時,妝奩中的鈿子與同治帝皇后有所不同,包括金點翠鳳鈿二頂(上分別鑲綴大小正珠、茄珠、珍珠、東珠共七百一十一顆,各種寶石、綠玉、珊瑚飾綴共四百一十四件)等等。(轉引自李鵬年:《光緒帝大婚備辦耗用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三年二期)
金鑲珠寶二龍挑子
光緒大婚正逢國家內憂外患,慈禧強調在籌需中需貫徹「愛惜物力」、「崇實黜華」的方針,對大婚物品進行縮減辦理,從鈿子的數量來看,雖然較同治帝皇后的八頂減少為六頂,但其形制和規格整體而言並未有明顯的「縮減」跡象。
自上而下:金鏤空富貴福壽吉祥扁方、金鏨蝴蝶雙喜扁方、青白玉盤長紋扁方、伽南香嵌金絲扁方
頭飾是妝奩首飾中的重頭戲,除鈿子外,還有扁方、簪子和各式頭花等。「扁簪」即扁方,也是旗人女性特有的頭飾。載濤、鄆寶惠所著《清末貴族之生活》提到旗人女性「平時梳兩把頭,從前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於玉或翠之橫『扁方』上」,可見扁方是「兩把頭」髮型的必備用具,旗人婦女不論貴賤皆需用到扁方。皇族女性所用的扁方材質貴重,工藝精美。清代宮廷女性最為通行的兩種髮型—「兩把頭」和「大拉翅」,都需要扁方進行盤扎或者固定,因此扁方雖不似鈿子來得隆重,但確是最為常用和實用的頭飾。
清代皇族女性妝奩中的耳飾分為「鉗」、「環」和「耳墜」三類
清 銀鍍金嵌珠梅蝶竹葉紋鉗子 故宮博物院藏
仍以同治帝皇后的妝奩為例,其中包含耳鉗十六對;耳環十四對,耳墜四對。人們常將「鉗」認為耳環,但妝奩中三者明白分列,顯然並非完全相同的首飾。
清 玉耳環 故宮博物院藏
揚之水指出耳環與耳墜的區別在於,耳環彎腳(腳,即用作簪戴的細彎勾)很長,耳墜則彎腳短,簪戴時不露腳,且耳環較耳墜更為正式,但沒有論及「鉗」。從鉗、環、耳墜三者在妝奩中的先後順序和數量多少來看,鉗應當是耳飾中最為重要也最為常用的一類。
清 銀鍍金點翠珊瑚喜字紋釘白料珠耳環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旗人女性向有「一耳三鉗」之俗,即左右兩耳各扎有三個耳洞,各戴三隻耳環。至乾隆時,耳飾的佩戴數量已經不僅是風俗問題,而被統治者看作滿洲女性的身份標誌。
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選秀女時,乾隆帝發現「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認為這與「旗婦一耳帶三鉗」的「滿洲舊風」相悖,如果只戴一隻耳環「則竟非滿洲矣」。
清人繪 孝定景皇后(光緒帝皇后)朝服像軸(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皇帝認為,「此雖細事,然不加訓誡,必至漸染成風,於滿洲舊俗大有關係」。(《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卷一千一百十四)如此,耳環數量成為區分滿漢女性的重要標誌之一。《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明確規定:皇后「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皇貴妃「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二等東珠各二」;妃「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三等東珠各二」;嬪「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四等東珠各二」。
清 串料珠緝珊瑚雙喜字耳環 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女性需要同時佩戴三對耳飾,因此妝奩中的耳飾數量應當為三對或三對的倍數。如乾隆時最受皇帝寵愛的和孝固倫公主出嫁時,嫁妝中就有「嵌東珠二顆耳墜三對」。(《內務府奏銷檔》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清 金環鑲東珠耳飾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皇后的朝服像中「一耳三鉗」之制多清晰可見。儘管后妃妝奩的鉗、環和耳墜中都包含珍珠類耳飾,卻並未完全依照會典規定的款式而行,而是包含了各類材質和樣式,體現出首飾在實際生活中的靈活多樣。
清 串珊瑚料珠耳墜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累絲葫蘆式耳墜 故宮博物院藏
搬指,又稱扳指或班指,本為男性拉弓勾弦時所用器具,清代以騎射作為國本,搬指遂成為滿人尚武精神的標誌,特別是經過乾隆皇帝的喜愛和推崇,搬指成為清代旗人的時尚飾品。現有論述多關注搬指作為男性飾品的一面,而忽略了其與女性的關係。
清 金鏨萬字雙喜戒指 故宮博物院藏
同治帝皇后的妝奩中,包含了不同材質和形制的搬指十二件,具體為「翡翠搬指二件、白玉帶皮搬指二件、金珀搬指二件、蜜蠟搬指二件、沉香嵌金萬福萬壽搬指二件、沉香嵌金雙喜雙如意搬指二件」。值得指出的是,儘管皇后與妃嬪的妝奩在數量和形制上有較大差別,但所包含的種類是大體相同的。然而,搬指卻有所不同,它只是出現在皇后的妝奩中,妃嬪妝奩皆無此項。可見,妝奩中的搬指已然不僅僅是一種首飾,而是皇后作為後宮之主的地位象徵。
清 金套鏈雙龍戲珠鐲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宮廷搬指多以玉器、寶石、沉香等材質製成,一般不用金銀,但手鐲卻是金銀、玉器寶石等材質通用。有趣的是,乾隆帝和孝公主的妝奩中,除手鐲外還包含「金腳鐲二對」,是筆者所見皇族女性妝奩中唯一一件包含「腳鐲」的記載。(以上見於《內務府奏銷檔》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清 金鑲四龍戲珠鐲 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反映清代前中期女性首飾佩戴的史料甚少,不知該記錄是否體現清代前中期女性的首飾佩戴習俗。唯一可參照的是在《雍正帝行樂圖》中,有一張皇帝射雁的形象。圖中雍正帝不僅戴金耳環,還戴有手鐲和腳鐲,則或許手鐲與腳鐲系滿洲習俗中男女皆可佩戴之飾品。
清人繪 胤禛行樂影象冊(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最後,指甲套也是頗具滿洲特色的首飾。指甲套,又稱護指或金驅,是用來保護指甲兼具裝飾功能的首飾。清代滿洲貴族女性多留長指甲,佩戴各色華麗精緻的指甲套,成為宮廷內外的一種時尚。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中描述了慈禧所戴的指甲套:「右手罩以金護指,長約三寸。左手兩指,罩以玉護指,長短與右手同。」
清 白玉凸雕纏枝花手鐲 故宮博物院藏
對指甲套的材質和長度都有記述,且左右兩手所戴可為不同材質。同治帝皇后的妝奩中包含指甲套四對,雖然囊括四種不同的工藝,但材質主要以金為主,並未出現其他材質,妃嬪亦同。這一點與妝奩中的其他首飾擁有各異的材質和形制有所不同,未能全面體現宮廷中所流行的各色指甲套之式樣。
清 銀鍍金珠石累絲指甲套 故宮博物院藏
妝奩中的指甲套雖以「對」為單位,但從佩戴習慣來看,除拇指外,其餘四指均可戴,且左右手不必對稱,因此後妃們在實際生活中可隨意進行搭配。由於只有養尊處優的貴族女性才能留著長長的指甲,因此指甲套一定程度上也是身份地位甚至權利的象徵。
清 金鏨古錢紋指甲套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皇族女性妝奩中的首飾,不僅能夠體現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如后妃首飾在數量、材質和形制上都有嚴格區別,鳳鈿和搬指則只為皇后所能擁有,護指也是貴族女性身份的象徵等;同時也體現出清代皇室的滿洲風尚和審美潮流,如扁方作為旗人女性特有髮型所必備的飾品,在尺許長的窄面上發展出精美絕倫的樣式和工藝,將清代宮廷首飾的設計和製作推向高峰。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皇族女性物質文化史中不可忽略的環節。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超多圖走起!首飾真的是講究多多。不可僭越,又不能低了身份。清代,后妃、公主等皇族女性的嫁妝都由皇室提供,從現存檔案記載來看,妝奩的內容一般包含衣物冠帽、珠寶首飾、家居和傢俱用品等。珠寶首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清光緒 《大婚典禮紅檔》 清華大學圖書館藏
清人繪 孝哲毅皇后(同治帝皇后)朝服像軸(區域性)
而近年出版的《清宮內務府奏銷檔》也包含了一些清代公主出嫁時的妝奩籌備記載。以上檔案為我們研究清代皇族女性的嫁妝以及其中的首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
金累絲嵌珠寶鳳鈿
皇族女性嫁妝中的珠寶首飾可謂種類齊全、樣式繁多,從型別上包括佩、手串、扳指、戒指、戒圈、鈿子、扁方、簪、翠花、鐲、鉗、環、耳墜、指甲套等;材質則以金銀、翡翠、珊瑚、碧玡瑤、蜜蠟、金珀、沉香、白玉、珍珠、水晶、瑪瑙等構成。下面以首飾中頗具滿洲特色的幾類為例,對皇族女性妝奩首飾進行闡述。
金累絲九鳳鈿口
鈿子是滿洲貴族女性的重要頭飾,用於較為正式的場合搭配禮服。旗人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詳細介紹了鈿子的形制。另一位旗人學者崇彝對將鈿子分為鳳鈿、滿鈿、半鈿三種:
「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支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鳳鈿之飾九塊,滿鈿七塊,半鈿五塊,皆用正面一塊,鈿尾一大塊,此所同者。所分者,則正面之上長圓飾或三或五或七也。鳳鈿除新婦宜用,其他皆用滿鈿,孀婦及年長婦人則用半鈿」。(《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鍍金點翠鑲珠石鳳鈿子
鍍金點翠鑲珠石鳳鈿子
可見不同形制的鈿子適用於不同的人群。后妃妝奩自然不會採用半鈿,而取鳳鈿和滿鈿兩種,又按等級分為不同的材質和式樣。在《清同治大婚典禮紅檔》卷四中,可見其詳細:
金累絲嵌珠寶鳳鈿
皇后:赤金累絲鳳鈿全分(隨鳳銜五掛排子成分 大挑中挑三挑各成對 硃紅金漆龍鳳呈祥鈿盒)、點翠鳳鈿全分(隨鳳銜五掛排子成分 大挑中挑三挑各成對 硃紅金漆龍鳳呈祥鈿盒)、萬福滿簪鈿全分(隨大挑中挑三挑各成對 硃紅金漆龍鳳呈祥鈿盒)、萬壽滿簪鈿全分(隨大挑中挑三挑各成對 硃紅金漆龍鳳呈祥鈿盒)、雙喜字銀邊鈿全分(隨硃紅金漆龍鳳呈祥鈿盒)、雙如意銀邊鈿全分(隨硃紅金漆龍鳳呈祥鈿盒)、牡丹花尋常鈿全分(隨硃紅金漆龍鳳呈祥鈿盒)、海棠花尋常鈿全分(隨硃紅金漆龍鳳呈祥鈿盒) 貴妃:赤金點翠丹鳳滿鈿成分、赤金點翠團鶴滿鈿成分 嬪:赤金點翠丹鳳滿鈿成分、赤金點翠雙喜如意滿鈿成分鳳鈿圖樣
可見,皇后用鳳鈿,妃嬪只能用滿鈿。鳳鈿之後所列大挑、中挑、三挑即所配「流旒」,皇后妝奩中的八套鈿子從數量、形制和規格上均體現出皇后作為後宮之主的特殊地位,而其中萬福、萬壽的形制和龍鳳呈祥鈿盒等細節無不包含了對帝后婚姻的美好祝福。妃嬪的滿鈿不具流旒,且只能享有二鈿,形制和規格也要比皇后低得多。
金鑲珠九蝠挑頭
皇后妝奩中鈿子的數量和形制並非定製,光緒帝大婚時,妝奩中的鈿子與同治帝皇后有所不同,包括金點翠鳳鈿二頂(上分別鑲綴大小正珠、茄珠、珍珠、東珠共七百一十一顆,各種寶石、綠玉、珊瑚飾綴共四百一十四件)等等。(轉引自李鵬年:《光緒帝大婚備辦耗用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三年二期)
金鑲珠寶二龍挑子
光緒大婚正逢國家內憂外患,慈禧強調在籌需中需貫徹「愛惜物力」、「崇實黜華」的方針,對大婚物品進行縮減辦理,從鈿子的數量來看,雖然較同治帝皇后的八頂減少為六頂,但其形制和規格整體而言並未有明顯的「縮減」跡象。
自上而下:金鏤空富貴福壽吉祥扁方、金鏨蝴蝶雙喜扁方、青白玉盤長紋扁方、伽南香嵌金絲扁方
頭飾是妝奩首飾中的重頭戲,除鈿子外,還有扁方、簪子和各式頭花等。「扁簪」即扁方,也是旗人女性特有的頭飾。載濤、鄆寶惠所著《清末貴族之生活》提到旗人女性「平時梳兩把頭,從前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於玉或翠之橫『扁方』上」,可見扁方是「兩把頭」髮型的必備用具,旗人婦女不論貴賤皆需用到扁方。皇族女性所用的扁方材質貴重,工藝精美。清代宮廷女性最為通行的兩種髮型—「兩把頭」和「大拉翅」,都需要扁方進行盤扎或者固定,因此扁方雖不似鈿子來得隆重,但確是最為常用和實用的頭飾。
清代皇族女性妝奩中的耳飾分為「鉗」、「環」和「耳墜」三類
清 銀鍍金嵌珠梅蝶竹葉紋鉗子 故宮博物院藏
仍以同治帝皇后的妝奩為例,其中包含耳鉗十六對;耳環十四對,耳墜四對。人們常將「鉗」認為耳環,但妝奩中三者明白分列,顯然並非完全相同的首飾。
清 玉耳環 故宮博物院藏
揚之水指出耳環與耳墜的區別在於,耳環彎腳(腳,即用作簪戴的細彎勾)很長,耳墜則彎腳短,簪戴時不露腳,且耳環較耳墜更為正式,但沒有論及「鉗」。從鉗、環、耳墜三者在妝奩中的先後順序和數量多少來看,鉗應當是耳飾中最為重要也最為常用的一類。
清 銀鍍金點翠珊瑚喜字紋釘白料珠耳環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旗人女性向有「一耳三鉗」之俗,即左右兩耳各扎有三個耳洞,各戴三隻耳環。至乾隆時,耳飾的佩戴數量已經不僅是風俗問題,而被統治者看作滿洲女性的身份標誌。
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選秀女時,乾隆帝發現「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認為這與「旗婦一耳帶三鉗」的「滿洲舊風」相悖,如果只戴一隻耳環「則竟非滿洲矣」。
清人繪 孝定景皇后(光緒帝皇后)朝服像軸(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皇帝認為,「此雖細事,然不加訓誡,必至漸染成風,於滿洲舊俗大有關係」。(《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卷一千一百十四)如此,耳環數量成為區分滿漢女性的重要標誌之一。《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明確規定:皇后「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皇貴妃「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二等東珠各二」;妃「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三等東珠各二」;嬪「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四等東珠各二」。
清 串料珠緝珊瑚雙喜字耳環 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女性需要同時佩戴三對耳飾,因此妝奩中的耳飾數量應當為三對或三對的倍數。如乾隆時最受皇帝寵愛的和孝固倫公主出嫁時,嫁妝中就有「嵌東珠二顆耳墜三對」。(《內務府奏銷檔》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清 金環鑲東珠耳飾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皇后的朝服像中「一耳三鉗」之制多清晰可見。儘管后妃妝奩的鉗、環和耳墜中都包含珍珠類耳飾,卻並未完全依照會典規定的款式而行,而是包含了各類材質和樣式,體現出首飾在實際生活中的靈活多樣。
清 串珊瑚料珠耳墜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累絲葫蘆式耳墜 故宮博物院藏
搬指,又稱扳指或班指,本為男性拉弓勾弦時所用器具,清代以騎射作為國本,搬指遂成為滿人尚武精神的標誌,特別是經過乾隆皇帝的喜愛和推崇,搬指成為清代旗人的時尚飾品。現有論述多關注搬指作為男性飾品的一面,而忽略了其與女性的關係。
清 金鏨萬字雙喜戒指 故宮博物院藏
同治帝皇后的妝奩中,包含了不同材質和形制的搬指十二件,具體為「翡翠搬指二件、白玉帶皮搬指二件、金珀搬指二件、蜜蠟搬指二件、沉香嵌金萬福萬壽搬指二件、沉香嵌金雙喜雙如意搬指二件」。值得指出的是,儘管皇后與妃嬪的妝奩在數量和形制上有較大差別,但所包含的種類是大體相同的。然而,搬指卻有所不同,它只是出現在皇后的妝奩中,妃嬪妝奩皆無此項。可見,妝奩中的搬指已然不僅僅是一種首飾,而是皇后作為後宮之主的地位象徵。
清 金套鏈雙龍戲珠鐲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宮廷搬指多以玉器、寶石、沉香等材質製成,一般不用金銀,但手鐲卻是金銀、玉器寶石等材質通用。有趣的是,乾隆帝和孝公主的妝奩中,除手鐲外還包含「金腳鐲二對」,是筆者所見皇族女性妝奩中唯一一件包含「腳鐲」的記載。(以上見於《內務府奏銷檔》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清 金鑲四龍戲珠鐲 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反映清代前中期女性首飾佩戴的史料甚少,不知該記錄是否體現清代前中期女性的首飾佩戴習俗。唯一可參照的是在《雍正帝行樂圖》中,有一張皇帝射雁的形象。圖中雍正帝不僅戴金耳環,還戴有手鐲和腳鐲,則或許手鐲與腳鐲系滿洲習俗中男女皆可佩戴之飾品。
清人繪 胤禛行樂影象冊(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最後,指甲套也是頗具滿洲特色的首飾。指甲套,又稱護指或金驅,是用來保護指甲兼具裝飾功能的首飾。清代滿洲貴族女性多留長指甲,佩戴各色華麗精緻的指甲套,成為宮廷內外的一種時尚。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中描述了慈禧所戴的指甲套:「右手罩以金護指,長約三寸。左手兩指,罩以玉護指,長短與右手同。」
清 白玉凸雕纏枝花手鐲 故宮博物院藏
對指甲套的材質和長度都有記述,且左右兩手所戴可為不同材質。同治帝皇后的妝奩中包含指甲套四對,雖然囊括四種不同的工藝,但材質主要以金為主,並未出現其他材質,妃嬪亦同。這一點與妝奩中的其他首飾擁有各異的材質和形制有所不同,未能全面體現宮廷中所流行的各色指甲套之式樣。
清 銀鍍金珠石累絲指甲套 故宮博物院藏
妝奩中的指甲套雖以「對」為單位,但從佩戴習慣來看,除拇指外,其餘四指均可戴,且左右手不必對稱,因此後妃們在實際生活中可隨意進行搭配。由於只有養尊處優的貴族女性才能留著長長的指甲,因此指甲套一定程度上也是身份地位甚至權利的象徵。
清 金鏨古錢紋指甲套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皇族女性妝奩中的首飾,不僅能夠體現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如后妃首飾在數量、材質和形制上都有嚴格區別,鳳鈿和搬指則只為皇后所能擁有,護指也是貴族女性身份的象徵等;同時也體現出清代皇室的滿洲風尚和審美潮流,如扁方作為旗人女性特有髮型所必備的飾品,在尺許長的窄面上發展出精美絕倫的樣式和工藝,將清代宮廷首飾的設計和製作推向高峰。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皇族女性物質文化史中不可忽略的環節。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