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段玉裁(1735-1815),有清一代著名的經學家、文字訓詁學家和書法家。字若膺、喬林。號茂堂,晚年又自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祖籍江蘇金壇。乾隆二十四年中舉,歷任貴州玉屏縣、四川巫山縣等地知縣。早年曾獲讀顧炎武《音學五書》,從此屬意文字、音韻之學,後師從皖派樸學大師戴震。段玉裁一生勤勉治學,成果頗豐,著有《說文解字注》、《古文尚書撰異》、《詩經小學》、《經韻樓集》等書。其中,《說文解字注》被認定為清代研究《說文解字》四大家中最為精到的一部。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個版本的《說文解字注》中均附有段玉裁的另一傑出著作——《六書音韻表》。《六書音韻表》撰成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是一部專門研究上古音韻部的韻書。此書雖附於段注之後,但其在音韻學上的成就足以與段注相媲美。以至於,有人認為要想讀懂《說文解字注》,就必須先讀懂《六書音韻表》。無疑,《六書音韻表》是瞭解段氏“以古音求古義”之治學路徑的重要理論基礎。

    《六書音韻表》

    《六書音韻表》全書五卷,分列五表:《今韻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諧聲表》、《古十七部合用類分表》、《詩經韻十七部表》和《群經韻十七部表》。表一既是全書的綱領,也是段氏古音研究思想的總論,其將《廣韻》中所載的206個今韻列在六類十七部古韻之下,揭示了古今韻部之間內在的緊密聯絡,提出了“本音說”、“變音說”、上古無去聲、“古同諧聲必同部”和“古假借必同部”等精闢見解。表二承此思想,析出了《說文解字》中的1601個諧聲偏旁,分歸古韻十七部,建立了用諧聲字考索古音韻的分析方法,論證了“同諧音者必同部”的觀點。表三重點說明了段氏的“合韻”理論,同類而不同部者皆可以合韻、假借、異平同入,從而由合韻知分韻。表四、五則按十七部列出了《詩經》、群經、《國語》、《楚辭》的用韻,並做了較為細緻的考辨。

    段玉裁的《六書音韻表》考證精審,不落窠臼,可謂是當時音韻學領域的集大成之作。段玉裁繼承了顧炎武、江永以來的古音學研究成果,將古韻更為合理地分為十七部,進一步提出了“真、淳分立”、“尤、侯分立”以及“支、脂、之分立”的真知灼見,至今仍得到學界認同。此外,“同諧音者必同部”和“古假借必同部”等說證明了“字義不隨字音為分別”的道理,為確定古音、探尋古義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解決了古音研究的許多難題。最後,其“合韻”的理論也對古韻分部、因聲求義大有裨益。這些都為他之後運用“以古音求古義”的方法註解《說文解字》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後世的音韻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無怪乎現代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會盛讚段玉裁在音韻學方面應“功居第一”。

    參考文獻:

    範玲爽:《<六書音韻表>淺探》,《現代語文》2010年第12期。

    王延模:《段玉裁<六書音韻表>研究》,西北師範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魯國堯:《段玉裁的理論建樹:以<六書音韻表>為例》,《光明日報》2010年7月2日。

  • 2 # 愚叟抱甕

    《說文解字注》和《六書音韻表》都是清朝作家段玉裁的著名作品。

    《說文解字注》是其話費了大部分精力傾作而成,字含豐富,涉及全面。和其它名作比起來確實有可望而不及的獨到之處。我們可以認真學習,深刻領會。

    《六書音韻表》另是一部其它型別的作品,古版本十七部。(據說現在改編)都是些古韻,部旁之類的詳細編著。

    至於王力說若讀《說文解字注》必先讀《六書音韻表》,我不認可,其各有知識風韻的獨到之處。

    這也大概是我理解不了王力的深奧文學修養之故吧。

  • 3 # 八磚學士

    您已經提到了《六書音均表》(書名我還是保持原樣吧),想必是已經具備了相當基礎。段玉裁的基本情況,有的朋友已經做了一些介紹,我這裡就不再贅述。

    所以,您的問題轉為這樣幾個問題來回答吧。

    第一,《六書音均表》的價值是什麼。

    從結構上,該表分5個部分:

    ①今韻古分十七部表;

    ②古十七部諧聲表;

    ④詩經韻分十七部表;

    ⑤群經韻分十七部表。

    該表繼承了顧炎武、江永的研究成果,並且加以發展,分古韻為17部。另外,“同聲必同部”(主諧字相同,古音必同部)也在表②中提出,是中國古音學史上第一次肯定諧聲偏旁同古韻有全面相應關係,對後世影響極大。此外,該表還論述了合韻,即不同部而屬於同一大類的字互相押韻的情況。至於④⑤,實際上是把《詩經》和重要的先秦文獻中的所有韻字,按17部逐一列出(其實是給17部分法彙編文獻證據)。因此,該表集中反映了段玉裁對古音學的貢獻。

    第二,不看這個表,《段注》是不是看不懂?

    《段注》的內容非常豐富,其基本方法是從校勘入手,考訂文字、聲音、訓詁,創通了許多研究詞義的途徑,開拓了訓詁學的新內容和新門徑。我們知道,清代訓詁學厲害 ,是因為清儒掌握了“因聲求義”的鑰匙,掌握這個鑰匙的前提是懂古音,就能真正明通假。段玉裁17部的分法儘管到了後來被人們發揮到了30多部,但對明通假已經綽綽有餘,非常實用。甚至,今天學者研究楚簡,用17部也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

    如果不熟悉他的17部,讀起《段注》來儘管也會有不少收穫,但明通假的精髓就很難被理解,這就遺憾了。不懂虛詞、不明通假,讀古書的能力就很難提高。

    第三,段玉裁的地位如何。

    這恐怕就不需多講了,段玉裁和高郵王氏父子是清代樸學的巔峰,是學者的共識。

    參考文獻:

    劉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譜》

    陳鴻森《劉盼遂氏段玉裁年譜補正》(《大陸雜誌》70卷第五期)

    羅繼祖《段懋堂先生年譜》

    林慶勳《段玉裁年表》

  • 4 # 愚人

    韻,古韻。現在看到古韻研究,屬於戰國至西漢古書籍呈現的,在更遠的,恐怕沒有了。研究的物件主要針對詩的韻律中總結的結果。更古老的需要另想辦法。六書,形聲第三,要對照事才能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該不該讓人生輸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