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法來自於國家規範《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5.2.3條,框架樑跨中截面正彎矩設計值不應小於豎向荷載作用下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設計值的50%。 個人理解如下:
1、框架樑參與水平作用的傳遞,是整體結構中的重要構件。控制跨中的配筋量,是為了保證框架樑的基本承載能力,即使是地震作用使梁端形成塑性鉸後,框架樑仍能保證一定的承載力。
2、該條文是在考慮塑性內力重分佈的設計方法下提出的規定。 混凝土的正常使用會產生裂縫,使截面應力發生變化不再服從彈性計算結果。結構設計中常採用調幅法考慮混凝土的這種塑性內力重分佈的特性。但是混凝土的變形能力有限,為了保證混凝土仍有足夠的剛度以及控制裂縫寬度,規範規定了梁端調幅幅度不宜大於25%。 一跨兩端固接杆件,彈性下固端彎矩為,跨中彎矩為;調幅25%後端部為,按靜力平衡條件求解後的跨中彎矩為,恰好等於簡支下跨中彎矩的一半。 即使設計時不調幅,梁端開裂導致內力重分佈也是客觀存在的,故規範規定“框架樑跨中截面正彎矩設計值不應小於豎向荷載作用下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設計值的50%”,相當於保證了梁端塑性發展程度不大於25%時的跨中承載能力。 至於為什麼是25%,這些更深的理論暫時沒有去考究,應該是經過實驗推理總結出來的,超過25%恐怕就會影響結構的正常使用狀態了。 以上僅為一點個人理解,知乎上高手雲集,期待有大神不吝解答。
該說法來自於國家規範《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5.2.3條,框架樑跨中截面正彎矩設計值不應小於豎向荷載作用下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設計值的50%。 個人理解如下:
1、框架樑參與水平作用的傳遞,是整體結構中的重要構件。控制跨中的配筋量,是為了保證框架樑的基本承載能力,即使是地震作用使梁端形成塑性鉸後,框架樑仍能保證一定的承載力。
2、該條文是在考慮塑性內力重分佈的設計方法下提出的規定。 混凝土的正常使用會產生裂縫,使截面應力發生變化不再服從彈性計算結果。結構設計中常採用調幅法考慮混凝土的這種塑性內力重分佈的特性。但是混凝土的變形能力有限,為了保證混凝土仍有足夠的剛度以及控制裂縫寬度,規範規定了梁端調幅幅度不宜大於25%。 一跨兩端固接杆件,彈性下固端彎矩為,跨中彎矩為;調幅25%後端部為,按靜力平衡條件求解後的跨中彎矩為,恰好等於簡支下跨中彎矩的一半。 即使設計時不調幅,梁端開裂導致內力重分佈也是客觀存在的,故規範規定“框架樑跨中截面正彎矩設計值不應小於豎向荷載作用下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設計值的50%”,相當於保證了梁端塑性發展程度不大於25%時的跨中承載能力。 至於為什麼是25%,這些更深的理論暫時沒有去考究,應該是經過實驗推理總結出來的,超過25%恐怕就會影響結構的正常使用狀態了。 以上僅為一點個人理解,知乎上高手雲集,期待有大神不吝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