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嘿嘿

    死與生,是生命乃至萬事萬物的執行規律,如同硬幣一定有正面與反面一樣,不可能只有一個面。所以,生,就是死,死,也是生。從生到死,是事物從小到大再衰的發展轉化過程,死,是為了給新的生留出空間與資源;如果沒有死,也就不會有生。

  • 2 # 小蘭愛旅行

    這段話是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三章中說的,譯文是吳壽彭的,那時的漢語和今天的用語習慣略有不同.關於蘇格拉底那句,先提供兩種與今日習慣更接近的譯文,然後再試著迴應你的問題.1、正如當蘇格拉底變得善良和文雅時,我們並不說他絕對地生成了,當這些品質失掉時,也不說他消滅了,因為載體即蘇格拉底自身持續存在著.(苗力田1993.《亞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第34頁.)2、這正像我們說,當蘇格拉底變得漂亮和有教養時,我們不說他絕對地生成出來,而當他失去這些特性時,我們也不說他停止存在了,因為其基質,即蘇格拉底自身保持著.(李真2005,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22頁.)這兩段譯文都沒有使用“常在”,“常在”似乎暗示了不死,你的問題就來了.其實吳壽彭“常在”之譯也不錯,因為誰也不能斷定“常在”就等於“不死”.但是亞里士多德的這段話也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在敘述前輩哲學見解時沒有明確區分別人的觀點和他自己的觀點,混在一塊說了.對於古代哲學家來說,如果真有什麼萬物本原(例如水)的話,那麼其他東西都不過是這本原的變形.因此在本原的意義說,變化是不存在的,真正存在的只是本原,人們習見的所謂變化並不真實.所有追求變中之不變的哲學努力,如果成功了,邏輯上的歸宿必然是否定變化之真實性,變化只不過是幻景或幻覺.這種情況在古代存在,在現代依然隱晦地存在.這是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亞里士多德涉及蘇格拉底的話,實有自己的哲學見解為依據,與古代並不相同,這就是他的範疇學說.這種範疇學說高度依賴當時的希臘語的語法(從漢語看會覺得彆扭).用亞里士多德自己的話來說:每一個不是複合的用語,或者表示實體,或者表示數量、性質、關係、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讓我大略說一說我的意思:指實體的如“人”或“馬”,指數量的如“二丘位元(長度名稱)長”或“三丘位元長”;指性質的例如“白的”、“通曉語法的”等屬性;“二倍”、“一半”、“較大”等等則屬於關係的範疇;“在市場裡”、“在呂克昂”等等,屬於地點的範疇;“昨天”、“去年”等等屬於時間的範疇;“躺臥著”、“坐著”等等則是表示姿態的語詞;“著鞋的”、“武裝的”等等,屬於狀況[具有];“施手術”、“針灸”等等,是動作;“受手術”、“受針灸”等等,屬於遭受的範疇.(亞里士多德1b-2a,方書春譯)在上述十個範疇中,實體與其餘九個不同,後者表述前者,而不能反過來.說簡單點,實體是主語,別的是謂語.這樣區分之後,所謂變化都在那九個裡面出現,而實體則是一個.說蘇格拉底美了,後來又醜了,變的並不是蘇格拉底(主語),而是表述蘇格拉底的那些東西(謂語).這是基於某種語言語法的範疇分析,和名叫蘇格拉底的那個人會不會死沒有關係.哲學討論上,事情、語言、觀念各是不同的層次,不加區分地看,很多哲學論斷都是匪夷所思的.以上的解釋,希望有助於你讀書和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天基金裡面的活期寶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