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Zn4q8C3hZMn5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而輕易不說“死”字的華人有著獨特的喪葬文化,在古代,“事死如事生”是人們的一種喪葬觀念,帝王將相傾盡全力為自己修建巨大的陵寢墓葬,平民百姓則提前攢錢備一口好棺材,至於死後連棺材都買不起的窮人,家人們會給他嘴裡塞一個銅錢。

    華人歷來講究入土為安,人死後躺進棺材之中,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好棺材為最大幸事,棺材重要,抬棺材的人更重要,時至今日,在廣大農村流行土葬的地方,人們對負責抬棺材的人往往禮遇有加,好吃好喝,這是為什麼呢?清朝有一位嘉慶帝,他在位24年,兢兢業業,是一個守成皇帝,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段歷史。嘉慶生前名聲不大,死得卻不同凡響。

    60歲時,嘉慶到承德避暑山莊遊玩,不料突然在這裡一命嗚呼。皇帝突然暴斃在遠離紫禁城的避暑山莊,當務之急就是找一口合適的棺材,當時的太子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下令讓皇城裡的王公大臣想辦法,最終在皇宮裡找到一口乾隆皇帝遺留下的金絲楠木棺材。

    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將嘉慶皇帝連同棺材抬回京城,由於棺材重、距離遠,抬棺的人數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史書記載共有8000多人負責抬棺材。一路上,眾人接力抬棺材,硬是沒讓棺材沾一下地,而這口棺材也被人們稱為“大行皇帝梓宮”。

    在民間流傳著一句話:“慈棺落地為不捨,兇棺落地為不甘”,棺材落地對活著的家人不好,因此時至今日,很多地方依然堅守著這一傳統,棺材絕對不能落地,即使是尚未入土之時,棺材也是用板凳支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賣出去,還不用中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