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意TVB粉

    在當時的情況下多爾袞確實沒有太大把握座上皇位,首先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已經是八旗旗主之一,再加上忠於皇太極的幾個旗主,所以多爾袞沒有絕對把握,最後他選擇了扶持幼主,這樣子也可以把持朝政,而且他也可以接近大玉兒,這樣兩全其美的辦法最好啊!主要是這樣子可以最大限度的打擊豪格一黨。

  • 2 # 未濟

    多爾袞絕對不是因為孝莊才放棄的皇位。

    相反,如果多爾袞能當上皇帝,豈不是更有機會可以和孝莊在一起?叔娶寡嫂在遊牧民族來說是很正常的。有了權力,誰還能反對他倆在一起。

    當時的局勢,多爾袞當皇帝已經沒有希望了。大臣們要讓皇太極的兒子即位,豪格非要說什麼自己不行,那就別當了。謙虛一下,可就被當真了。這種情況下,不如立一個小一點的皇帝,多爾袞還可以攝政。不知道孝莊和多爾袞是否真的有什麼秘密關係,如果有,那選孝莊的兒子即位豈不是再好不過?

    到了後期,多爾袞權力甚大。那時候天下還沒全部平定,也可惜多爾袞死得早。如果不是這樣,多爾袞後期奪權也未可知。

  • 3 # 文史不假

    “孝莊下嫁之謎”、“順治出家之謎”和“雍正即位之謎”,合稱為清宮三大迷案。

    多爾袞和孝莊太后之間的故事,經過一系列影視作品的演繹,已經成為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談資。甚至於,就連順治皇帝的繼位,也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有人質疑,多爾袞是因為與孝莊太后的愛情,而主動放棄了本來唾手可得的皇位。那麼,真正的歷史,果真這樣嗎?

    個人認為,孝莊下嫁多爾袞,或許為真;但如果說,多爾袞為此而讓出皇位,一定為假。

    關於孝莊下嫁多爾袞,雖然正史之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民間野史多有提及。個人認為,此事是比較可信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皇太極過世時,多爾袞31歲,孝莊30歲。兩人年齡相仿,而且之前多有接觸。二、滿人多有“兄終弟娶”或“弟終兄娶”的習俗,所以,二人的結合,並沒有太大的倫理或者道德制約。三、在順治皇帝當政期間,史料和公文中,多有關於“皇父多爾袞”的記載和稱呼。四、孝莊直接影響了三代帝王,可謂是威名赫赫,有大功於江山社稷。但她死後,並沒有和皇太極合葬一處。可見,她極有可能生前下嫁過多爾袞。

    所以,本人認為孝莊極有可能下嫁過多爾袞。但是,如果說,多爾袞是因為與孝莊的愛情而放棄了皇位,此事斷然不會。

    1643年,50歲的皇太極突然死掉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的遺囑,甚至是隻言片語都沒有。頓時,大清國出現了空前的政治危機,那就是,下一任皇帝該由誰當?

    當時,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每人手握一旗軍隊,佔據了大清總兵力的3/8,這可是足以翻天覆地的力量。多鐸和阿濟格立即行動,積極聯絡多爾袞,力推他爭奪皇位。

    但是,惦記皇位的並不只有他們,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也頗具實力和威望,暗中拉攏了三旗的軍隊支援自己。他聯絡的三旗,與多爾袞掌控的三旗兵力,形成了3:3的恐怖平衡。究竟是“立子”還是“立弟”,雙方可謂是一觸即發之勢。

    這樣,八旗的人馬,就只剩下了兩旗還沒有明確表態。其中的正紅旗,由大貝勒代善統領;而鑲藍旗,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執掌。這樣,他倆就成為了“關鍵少數票”,直接影響到了大清朝的走勢。

    大貝勒代善因為自己不爭氣,早就被邊緣化了,不可能成為皇位的競爭者,也不會成為發揮主導作用的力量。而鄭親王濟爾哈朗,由於自身能力和實力地位,也不會惦記皇位。他倆要做的事,只能是選誰為新帝。可是,這倆老鬼已經成精了,死活就是不變態,非得將“裝傻充楞”和“調和稀泥”進行到底。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之時,多爾袞主動提出,自己退出皇位的競爭,轉而推舉孝莊的兒子福臨來繼承大位,而自己只擔任攝政王一職。為了徹底孤立豪格,多爾袞還順道拉上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攝政。

    作為一名征戰沙場的將軍,多爾袞自然不會為了兒女情長而放棄皇位的爭奪。他選擇退而求其次,實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因為,當時雖然出現了3:3的局面,但是,原來由皇太極直接統領的鑲黃旗和正黃旗,是八旗中戰力最強的兩旗。兩黃旗堅決擁護豪格,並不是說他有多強的能力,而是因為他是皇太極的兒子。

    如果多爾袞一再堅持爭奪大位,滿清的內戰絕對不可避免,而且多爾袞並沒有必勝的把握。但是,如果多爾袞能推舉另一位皇子的話,兩黃旗必然也能接受。在這種形勢下,福臨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

    這樣,滿清在波詭雲譎中,驚險的完成了新舊權力的交替,順治帝福臨橫空出世了。這其中,或許有多爾袞對孝莊的愛情因素。但是,這種因素的作用力,絕對是微乎其微的。

    回答完畢!

  • 4 # 大夢哆啦A夢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出生於赫圖阿拉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北韓國王家屬。1641到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

    那多爾裘是為了愛情放棄的皇位嗎?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算是嫡出的孩子,努爾哈赤對兒子們都是散養,所以將多爾袞自幼就帶在身邊,讓他和自己一起到處征戰。因為這個條件,多爾袞慢慢成長為一個勇士,十四歲那年就被封為了貝勒。後來和哥哥皇太極一起並肩作戰,獲得了不少軍功,還拿到了正白旗的兵權,皇太極上位後,他倒也忠心耿耿,繼續為他打下了不少的江山,皇太極論功行賞,把他封為了和碩睿親王

    後來多爾袞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在軍隊也立下了威名,皇太極去得匆忙,未定下皇太子,那麼由誰來登基大統成為了當下最緊急的問題,畢竟是能夠號令天下的位置,誰能不眼饞呢?根據歷史記載,多爾袞也非常想坐上龍椅,可是多爾袞心裡明白,他和皇太極只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若他強行上位,名不正言不順,龍椅還沒坐熱就可能被扯下來。另外,有實力稱帝的人並非只有他一個,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同樣對那個位置虎視眈眈,且他的勢力與多爾袞不相上下,多爾袞沒辦法越過豪格成為新帝。 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當時多爾袞能夠完全掌控的勢力範圍僅在於北京周圍,雖已入關,但清朝的根基尚未穩固,很多明朝殘部還在蠢蠢欲動,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他貿然登基,若引起民憤,那肯定沒有好下場。 所以從各方面來看,多爾袞之所以不稱帝,和孝莊是沒多大關係的,只是局勢給了他太多限制罷了

  • 5 # 歷史微點

    別說愛情,皇帝這個天下最搶手的職業,有時父母的生死都左右不了想當皇帝的人的思想,多爾袞是清朝聲名赫赫的政治家,會因為所謂愛情放棄皇位?別鬧了!

    1643年8月9日,滿清皇帝皇太極毫無徵兆的在瀋陽駕崩,由於事發突然,皇太極對身後之事沒有任何安排,所以皇位的爭奪戰不可避免。主要競爭者是代善、豪格和多爾袞。

    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也就是皇太極的哥哥,已年過花甲,他掌握的正紅旗、鑲紅旗經過皇太極的刻意打壓,實力已大大下降,他本人很有自知之明,也基本無心參與爭奪皇位之事,所以他明哲保身,靜觀事態的發展。

    皇太極長子豪格,能爭善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在滿清政府中已經享有了一定的聲望,他所掌握的兩黃旗,加上正藍旗都極力擁戴他,所以他的實力是最大的,同時由於多爾袞一手遮天,強勢跋扈,不能容人,所以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也傾向於豪格。因此豪格對繼承皇位滿懷信心。

    當時由於多爾袞深得皇太極器重,掌握著朝廷的主要大權,同時憑著自己的軍事才能立功無數,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並且又掌握著兩白旗,還有自己的同胞兄弟、勇猛善戰的阿濟格和多鐸全力支援 自己,所以對皇位也勢在必得。

    這兩個競爭最激烈的對手,各自全力籠絡其餘的力量,以求獲得更多支援,雙方氣氛也日益緊張,均劍拔弩張,嚴陣以待。

    豪格的兩黃旗大臣急不可待,派兵包圍了崇政殿,攜帶武器闖入大殿,搶先表明立皇長子豪格為帝。但強勢勇武的多爾袞可不吃這套,以諸王尚未發表意見,大臣沒有說話的資格,斥責喝退了他們。

    阿濟格、多鐸乘機建議多爾袞即位,但多爾袞見此時豪格一方氣勢洶洶,如果馬上答應勢必遭到他們的抵制,弄不好一場廝殺不可避免,所以審時度勢,沒有馬上應允。

    接著又有人提出讓代善即位,代善自知難以服眾,推辭不就。此時大殿上,眾人七嘴八舌,爭論不休。豪格見狀想以退為進,於是憤然離席而去。

    果然,兩黃旗的大臣們見主子離席。紛紛手握劍柄向前,齊聲說“眾人受先帝之惠,必報先帝之恩,如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一死”。

    多爾袞見狀,知道如果此時自己即位,豪格的人馬勢必發生兵變,他們的勢力強大,自己沒有把握取勝,自身安全也要受到威脅,所以現在必須做出妥協,但絕不能立豪格,因為那樣自己就沒有未來了,既然要立皇子那就找一個年幼的傀儡,自己一樣可以把持大權,為所欲為。深思熟慮後,提出了由皇太極與孝莊所生、年僅6歲的九皇子福臨繼位。

    這一提議果然讓眾人無話可說,立的是皇子,兩黃旗人身份照舊,其他的諸王大臣也不想引起火拼,認為雙方各讓一步是最好的選擇,只有豪格弄巧成拙,但已無法改變結果,只能無奈同意。後來,多爾袞還是找藉口弄死了豪格,霸佔了他的福晉。

    福臨,即順治皇帝,當時是一個年僅6歲的幼童,就這樣戲劇性的被扶上了皇位。這其中是否有孝莊的原因,史料沒有記載,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所謂多爾袞與孝莊的愛情是沒有實據的,甚至就是後來孝莊下嫁多爾袞之事,現在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所以多爾袞沒有當上皇帝,是當時形勢所迫,他沒有那麼高風亮節,能拱手相讓帝位,看看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別再抬舉他了!

    多爾袞的一生,在清王朝居功至偉,但對漢族民眾百姓卻犯下無數罪行,讀者們,數一數他犯下的滔天罪惡。

  • 6 # 男子客熱點推送

    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因為他當時並沒有這個能力爭奪這個皇位,多爾袞只擁有他和他兄弟組在一起的三個旗的勢力,而對手紅旗有兩個旗的勢力,所以多爾袞想要靠自己的能力爭奪皇位還是不夠格的。當時的皇太極應該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豪格,而豪格所控制的勢力也非常強大,大概也有一個旗,所以在這個平衡戰略之中,多爾袞如果想做皇帝,那接下來可能發生戰爭,但是如果維持平衡,他就很有機會做攝政王。

    愛心覺羅 多爾袞

    所以當時多爾袞真正的對手是豪格,如果他允許豪格繼位,兩旗的地位可能會降低,與其讓強者出現,不如做一個政治的妥協。在這個妥協當中透過反覆的博弈,最終擁戴順治,他就可以得到強勢的地位了。並且對於八旗子弟來說,旗人和旗主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八旗的貴族並不希望皇子繼位,因為皇長子繼位之後,皇長子的勢力會不斷的提高,而八旗的地位會逐漸的下降,所以由幼子繼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對於旗人來說是有優勢的。所以如果年富力強的豪格繼位,對於其他旗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最終的結果就是把豪格趕下去,由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實際上他成為了旗人的代表,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關係。

    豪格

    實際上孝莊和和多爾袞一直沒有發生任何其他的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都是野史記載的,因為野史傳記非常喜歡在男女之事上大做文章。但是從本質來看,福臨實際上是被架空的,八旗則倒向了多爾袞。多爾袞在對南發動戰爭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來穩固勢力,所以福臨已經逐漸失去了權力,這也是在多爾袞死後福臨才敢對他進行報復的原因。

    愛新覺羅 福臨

    另外還要理解一下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多爾袞利用製造矛盾逼迫皇帝只能重用八旗勢力,故意激起了滿漢矛盾,因為八旗是皇帝的直屬勢力,所以皇帝不能使用朝臣。皇帝只能聽命於滿族而不能使用漢朝重臣,這樣一來滿朝重臣的權力就得到了保障。所以多爾袞實際上是透過滿足旗人的利益,並且在清初的時候透過各種圈地活動,使得滿人受益,大量的滿人都倒向多爾袞,使得多爾袞的地位非常穩定,直到康熙時代才有根本的扭轉。

    綜上所述,表面看起來是多爾袞非常強勢的豪賭,實際上是旗人不希望旗主獲得強大。對於皇帝來說,皇帝並不一定能夠為所欲為,他也需要在內部進行博弈。在博弈的過程中,強大的皇子出現對旗人是不利的,所以旗人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從而成就了多爾袞。

  • 7 # 士說新語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皇太極好好坐著沒什麼疾病就掛掉了(上無疾端坐而崩),後代有學者認為是死於腦淤血,反正屬於猝死。因為他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嗣君的繼承問題,按照女真人的傳統,將會右滿洲貴族諸王開會決定。

    親王會議的結果是由皇太極九子福臨繼承帝位的這折中方案,此間儘管豪格、多爾袞都是合法繼承人,其結果還是由濟爾哈朗、多爾袞共同輔政。為此還立下誓言:“有不秉公輔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譴之令短折而死”,多麼樸素的誓言呀。

    此後的七年時間裡,多爾袞基本將濟爾哈朗排擠在權力核心之外,大權獨攬,幾乎一言而決,不過他在攝政七年之中在軍事、政治上一切政令都是以攝政王名義釋出的,只用“令”而未曾用“招”、“旨”一類。雖然是實際上的皇權實施者,享有皇帝的尊嚴和權威,但始終處在攝政王的位置上,這也是事實。

    那麼多爾袞為何會擁立6歲的福臨繼承帝位呢?

    皇太極突然逝世,而當時握有軍權、在郡王以上的共有七人,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郡王阿達禮。

    代善年級最長,掌正紅旗,德高望重,資格最老,但沒有取位之心,濟爾哈朗,四十五歲,掌鑲藍旗,雖然資歷深,但宗派不顯,亦無取位之心。

    其中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也就只有多爾袞和豪格叔侄倆。皇太極剛意思,兩黃旗大臣就“往肅王家中,言欲立肅王為君”,對此,濟爾哈朗也表示贊同,從後來的行動看,代善也是主張立豪格的。

    這樣一來,當時八旗中原屬皇帝自將的兩黃旗和正藍旗,加上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代善的正紅旗,支援豪格勢力的至少佔四旗以上。相比較之下,多爾袞及其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所統率的兩白旗,如果加上代善的一些子孫的支援在內,最多也不過三個旗多一點的兵力。由此可見,立豪格在清統治集團內是人心所向,如果沒有太大的阻力,豪格繼皇帝位本不成問題。

    但是多爾袞堅決反對豪格繼位,反對的理由也十分牽強,其核心也就一個,他要自己登上皇位。因此,清廷統治集團內部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對抗,出現繼統危機。雙方在僵持不下的局面持續四天之久,其間各方是如何活動,現已難得其詳。但綜合各書所記,諸王大臣議立嗣君會議上的真相還是可以弄清的。

    最後打破僵局,採取主動的是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第五天,崇政殿上召開的諸王大臣議立嗣君的會議上,氣氛十分緊張,兩黃旗張弓挾矢,環立宮殿。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首先提出“立皇子”,這時候,多爾袞令大臣們暫退,只召開諸王會議。

    會上代善首先提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濟爾哈朗附議。兩位親王率先發言,給會議以巨大的影響。其他人即便有不同意見也不開口了,可這個時候,豪格卻謙虛國了頭,來了一句:“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居然就這樣把到手的好事推開了.....

    豪格為什麼這麼做呢?其中是有什麼隱情呢?

    其實啥也沒有,就是他突然就“二”了,這一點在他後來回憶此事時,曾後悔莫及地說:“由今思之,殆失計矣”。所以有什麼不是隊友不給力,而是自己不爭氣呀。豪格一位自己即位已經不成問題,所以上演了一出“謙辭”把戲。

    誰知,恰好被多爾袞鑽了空子,豪格提出辭退之後,圍繞立不立他的問題,展開了一場爭論,由於阿濟格、多鐸的堅決反對,主張立豪格的代善和濟爾哈朗也不便再堅持,結果豪格就這樣失去了繼承人的位置.....

    趁此機會,阿濟格、多鐸竭力主張多爾袞,然而多爾袞“猶豫未允”。多爾袞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很清楚,支援他的人寥寥無幾,不僅兩黃旗大臣發對,尤其得不到代善、濟爾哈朗的支援,他是不敢貿然自立的。

    兩黃旗大臣支援的底線是“立皇子”,代善之後也傾向於“立皇子”,而多爾袞沒有表明態度,被暫令暫退的兩黃旗大臣已經按耐不住,佩劍上前表示如果不立皇子,他們就在血濺宮廷了。會議再次進入僵局,代善不願意更深地陷入鬥爭的漩渦,以年老為藉口,退出會場。

    多爾袞看到自己已經沒有染指帝位的希望,於是改變策略,以仲裁者的口吻對兩黃旗大臣說,你們說的很對呀,豪格既然已經退出,沒有繼統之意,當立先帝第三子(應為第九),但是他年級小,所以就由我跟鄭親王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這一建議,可謂是一箭雙鵰,既打擊了政敵,又獲得了事權。多爾袞一方面利用豪格的謙詞,否定了立豪格,另一方面接過兩黃旗“立皇子”的話頭,巧妙地提出了立皇子福臨的折中方案。

    那麼為什麼選福臨,而不是皇太極其他兒子,這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福臨年紀小,這樣多爾袞就擁有攝政大權獨攬的機會;其二,皇太極活著的兒子裡,除了豪格,只有福臨的生母宗支顯赫,而且兩黃旗大臣在提議立豪格時,也曾主張以福臨“為太子”,所以這一方案也就無人反對而獲得透過。

    綜上,清廷的繼承人危機從爆發道妥善處理,實際上只用了五天的時間。對於多爾袞來說,放棄皇位,並非源自所謂的愛情,而是自身的支援率不高,從大局角度而言,強行自立,必然導致內部分裂,一場亂戰難以避免,得不償失。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大家都沒有辦法拒絕的福臨,完成政權過渡,將政敵全部排擠在權力核心之外,自己就能更進一步掌握權力,這是一筆相當划算的買賣,多爾袞失去了皇位,卻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權力。

  • 8 # 叮噹小九兒

    多爾袞是真的由於喜歡大玉兒,而不繼承皇位的。多爾袞可是一個大英雄,是很多女子心中喜歡的物件,多爾袞有膽識有謀略,並且皇太極的江山便是由多爾袞守護的,但是多爾袞喜歡的女子卻因為政治,成為了犧牲品,想必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偉大的女子便是孝莊太后大玉兒。皇太極原本是大玉兒的姑父,就是由於政治原因才嫁給了皇太極,而皇太極喜歡喜歡的女人是大玉兒的姐姐海蘭珠。嫁給皇太極的大玉兒心中喜歡的還是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在多爾袞和大玉兒的計謀之下,大玉兒的兒子福臨便登上了皇位,其實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其實也可以登上皇位的,但為了大玉兒母子,多爾袞最終當上了攝政王。

  • 9 # 老松探索

    多爾袞始終都沒有放棄皇位,只是他能顧全大局,忍著,先把天下打下來再說,只是他的生命太短了,如果生命足夠長,待天下穩定,徹底平靜下來,他不把順治小皇帝趕下來才怪。假如他當時忍不住篡位了,首先不服的就是內部的幾個親王,還有吳三桂等漢將。他們更有野心,巴不得你內訌,自己有機可乘,其實當時的政治勢力比較複雜,不適合搞內訌,滿族將領們心裡都很清楚。內訌就會把努爾哈赤辛苦打下來的江山給毀了。咱們再說說孝莊太后,她當時姿色應該還算可以,在當時複雜的政治形勢下單靠姿色是贏不了的,阿巴亥怎麼死的,她心裡應該很清楚,她應該不敢去和多爾袞有什麼愛情糾葛,包括後來的慈禧太后,也不敢亂來。如果說多爾袞和孝莊太后有什麼曖昧,那純屬不瞭解歷史的人的臆想妄斷。

  • 10 # 滋溜一下

    皇太極建立大清政權之後,並沒有在臨死之前立下遺囑,所以皇太極死後,大清內部便開始內鬥,爭奪皇位。此時31歲的多爾袞也加入代爭奪皇位的鬥爭中,但是此時的多爾袞並沒有優勢,八旗中僅僅只有兩旗支援多爾袞,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如果強制稱帝必然會得到其他人強烈反對,有可能會釀成直接衝突,造成流血事件。

    於是多爾袞改變策略,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登基稱帝,這就是順治皇帝,不過這個六歲的小皇帝其實就是多爾袞的傀儡而已。孝莊是皇太極的皇后,也就是順治皇帝的母親,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兒子平安度過幼年,順利坐穩皇位,對於多爾袞等人都保持著溫和態度,小心翼翼相處,以免危及到皇位。

    滅了李自成農民軍之後,多爾袞被封為攝政王,權傾朝野,之後又被封為皇叔攝政王,一時間又稱為了皇帝的叔叔,朝中再也沒有可以和多爾袞相對抗的勢力。

    此時的多爾袞所受的待遇和皇帝無異,並且一些大小事務都由多爾袞來決策,說多爾袞是真正的皇帝也不為過。不過之後多爾袞又被封為皇父攝政王,身份變為皇帝的父親,這個也就有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懸念。孝莊文皇后究竟是否下嫁了多爾袞,乃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在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沒有證據能夠直接證明此事是真是假。

  • 11 # 廣看天下事

    寧願不要江山也要自己心愛的美人,其實這隻能在一些影視傳奇小說中出現,在真正的現實中,只有擁有了江山,才能擁有美人。一個無權無勢無錢無財的人真的能擁有自己愛的美人?美人是隻有掌握一定實力的強者方能擁有的。有不少人認為清朝多爾袞沒有選擇當皇帝,是因為愛孝莊太后,實在是太天真了。

    其實多爾袞一直都在為自己能取得本該屬於他的帝位而努力。在多爾袞一生中,有三次有爭取帝位的機會:第一次是努爾哈赤死時,奴爾哈赤生前是很喜歡多爾袞的,如果他的母親大福晉阿巴亥不被奴爾哈赤的幾個大兒子逼死殉葬,讓多爾袞繼承帝位是很有希望的。當然當時多爾袞年齡太小,僅十多歲,是很難和他們的幾個大哥爭帝位的。第二次是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也擁有了相當的實力,但與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爭奪皇位,二人的實力相當,甚至豪格的實力還稍強於多爾袞,在這種情勢下,二人相爭必將兩敗俱傷,與大清不利,多爾袞只好提出個折中建議,讓皇太極的九子剛六歲的福臨繼位,這就是順治帝,雙方達成共識後,多爾袞與帝位又擦肩而過。不過這次他成了順治帝的首輔大臣,把權力慢慢地都抓在了自己手裡。第三次多爾袞大權獨攬,他以自己傑出的才能,輔助順治帝順利入主中原,統一全國,順治帝成了大清入關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隨著多爾袞取得定鼎天下的大功,他的權力也達到了顛峰,成功消除了在朝的政敵勢力,把皇帝玉璽拿到自己家裡,處理事情不報經皇帝就下聖旨,讓王公貝樂們不上朝,只在自己府門前聽命。他的封號也一步步登峰造極,從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一直到皇父攝政王,皇帝享有的一切儀杖待遇他都享有,可以說這時皇帝只是個傀儡,誰也奈何不了他多爾袞,皇位馬上就落到了他多爾袞頭上。然而天不作美,在一次出外狩獵時,竟跌下馬摔成重傷,不久也就嗚呼哀哉了。

    真是有運無命,雞命吃不了鴨食啊!有人說多爾袞只有一個女兒無後,因此他無心做帝王,但是要知道多爾袞死時年僅三十九歲,正在盛年,他那麼多嬪妃,他能接受自己會無後的現實嗎?有人說他太愛孝莊太后了,甘願為他的兒子做一切,真的會是這樣嗎?就當時多爾袞的權勢地位,什麼樣的女人沒有,區區一個孝莊能抓住他的心?他登峰造極的行為,能說他真愛孝莊嗎?說白了,多爾袞始終都是為自己的皇帝夢而努力著。然而命也如斯,他也只能為順治帝福臨做個打工崽而已,一旦自己使命完成,他也就消失於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系統更新後能恢復到原來的版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