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57797169671

    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取名,至於取“字”,則在20歲行成人禮(冠禮)時進行。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標誌。而到了現代,名字只是一個人的身份標識。通常有名無字,如某人叫張德,張為姓,德為名,或通稱為名字。擴充套件資料:古人名字中的避諱字的幾種情形:第一是用同義字或義近字代替。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諱“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為“端月”。漢高祖名邦,漢代人便以“國”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漢代就叫國家,一直沿用到今天。東漢光武帝名秀,避諱“秀”字,於是把秀才改為茂才。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司馬遷的父親名談,司馬遷作《史記》,在《趙世家》中就把張孟談改成張孟同。清聖祖名玄燁,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燁”。第三是字缺筆畫。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筆寫作“F”。第四是拆字。一個漢字是由幾個部件組成的,為了不犯君主的諱,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開原字。五代晉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第五是刪字。有的人是雙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諱,便把它刪去變為單名。如南朝齊開國叫蕭道成,一個叫蕭道淵的人便把名字裡的“道”去掉,改為蕭淵。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五代後周君主名郭威,一個叫郭彥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為郭彥成。第七是改讀。孔子名丘,過去讀書人把“丘”讀成mou,實際上是用“某”的讀音。第八是增加偏旁,構成新字。比如,為了避孔子的諱,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為“邱”,讀qi,以與孔子名諱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哈利和金妮接吻的背景音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