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戲劇名著,它有著華麗優美的詞曲,有著詩詞意境,更有著一個浪漫美滿的故事結局。然而《西廂記》脫胎於唐傳奇的《鶯鶯傳》,這兩個故事相隔百年之久,一樣的人物,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在這百年的歲月,被薄情郎拋棄的崔鶯鶯,最終成了坐著八抬大轎,穿著鳳冠霞帔,成為了狀元夫人的崔鶯鶯。從《鶯鶯傳》到《西廂記》,“崔鶯鶯”這一女子形象,在這百年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總喜歡塑造獨特的女性形象,隨著時代更替,歲月更迭,女性形象也一直在發生著變化。“崔鶯鶯”作為《鶯鶯傳》吳《西廂記》這兩部作品的女主,首先發生變化的就是她的身份。《鶯鶯傳》中的崔鶯鶯,只是一個“財產甚厚,多奴僕”年僅17歲的沒落貴族之女;而《西廂記》中的她,是一位聰明美貌、知書達理的相國小姐,這個時候她的年齡也成了“年一十九歲”。
王實甫之所以將崔鶯鶯的身份描寫的更加詳細,年齡也做了更改,其實是為了讓鶯鶯這一形象更加趨於成熟化。元稹筆下的鶯鶯,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她在張生的引誘下私定終身,只突出了“情”這個字,並不具備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個性與才華,她的這段愛情故事,其實更像一個誤入歧途的坦誠少女。可是,當王實甫筆下的鶯鶯形象是一個受過教育,才華橫溢的千金小姐之時,擋在她與張生之間的艱難險阻就更多。有二人的身份差距,有封建家長的阻擋,更有自我個性的追求,這些都是《鶯鶯傳》中的鶯鶯不具備的特徵。
在《鶯鶯傳》中登場的崔鶯鶯,在她的身上無可避免的看到了封建禮教的枷鎖。張生對崔氏一家出手相救,為了感謝張生的救命恩情崔家老夫人在家中設宴款待,只是宴席上閨閣女子不能出場,老夫人讓下人喚小姐出來敬酒,她卻以身體有疾而推脫不見,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遵守封建禮教的女子,縱然宴席上是她的救命恩人,也難以打破女子不許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的封建禮數。
再觀《西廂記》中的鶯鶯,她是真的患了疾病而推脫宴會,可是當她聽說這次大白宴席是為了感謝張生之時,她便回覆下人:“扶病也索走一遭。”她們二人一個重視封建禮數,一個重情重義,這就導致了兩位“鶯鶯”的愛情故事與結局全然不同。元稹筆下的鶯鶯,並不缺乏追求愛情的勇氣,可是嚴重封建思想一直阻礙了她追求愛情的步伐。
當她勇敢的向張生邁出第一步的時候,鶯鶯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破壞了禮法,她與張生私會是非禮之舉;當張生拋棄她的時候,鶯鶯也毫無怨言。雖然這一點也是鶯鶯自尊自愛的體現,但是這又從側面表示鶯鶯一直受困於封建思想,她想要追求愛情,可是又難以做出違背封建思想、大逆不道的舉動來。一邊是愛情,一邊是禮法,張生的薄情寡義,鶯鶯內心的軟弱,最終讓她成為了這一段愛情裡面的犧牲品。
再來分析《西廂記》裡的鶯鶯,王實甫筆下的鶯鶯,才是一個真正敢於跳出封建思想牢籠,也敢勇於追求愛情突破封建禮教的真性情女子。作為深受封建禮教薰陶的崔鶯鶯,她在《西廂記》這個故事中,為了與封建勢力抗爭,她所經歷的心理變化是非常複雜的。故事最初,崔茵茵是想愛卻不敢愛的性格。她出生於權貴之家,父親為當朝宰相,母親更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堅決奉行者,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鶯鶯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帶著反抗精神。
直到張生在普救寺對於崔家出手相救,經過與張生的頻繁接觸,自小被養在深閨後院的鶯鶯,開始憧憬愛情。在王實甫的筆下,鶯鶯需要遵守的封建禮教更多,因為這個時候她已經被許配給了尚書大人的兒子鄭恆為妻。在古人看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不容違抗的,在這一個階段裡,縱然鶯鶯對於張生有愛慕之情,但是她也不會為了張生去違抗父母的命令。
真正激發崔鶯鶯逆反心理的一件事,便是“崔母悔婚”。被賊人困於普救寺之時,崔母率先放出豪言,能救崔家者便以小女許之,母親的這一席話,徹底點亮了崔鶯鶯對於愛情的期待。然而當母親發現搬來救兵的張生僅是一位白衣秀士之士,又毫不猶豫的違背了諾言。這種忽高忽低的心理落差,導致鶯鶯的反叛性格徹底被激發,她開始邁出了反抗封建禮教的第一步。
《西廂記》裡的鶯鶯與張生的暗中溝通是非常曲折的,這一點在《鶯鶯傳》中體現的根本不明顯,後者的幾份書信就能夠邀佳人相見,而前者可是經過了月下彈琴,鶯鶯鬧簡、賴簡、酬簡,這幾部分自相矛盾的故事,鶯鶯才敢向張生邁出決定性的一步,並且明確的表達愛意。他們二人私定終身,其實付出最多的是崔鶯鶯,她選擇了自由戀愛,勢必就要與包辦婚姻抗戰到底,甚至還破壞了封建家族的門面。這種勇敢堅忍、反抗到底的精神,在元稹的筆下,是完全看不到的。
除此之外,王實甫筆下的鶯鶯,在她所追求的這段愛情裡面,她真的做到了一無求。當張生為了滿足老夫人的要求進京趕考之時,因因從不期望著他能夠金榜題名,反而日夜擔心她是否身體有疾,也害怕他高中以後再娶妻。這種這種表現,是她對於張生的愛,也表情了他所追求的愛情是純潔無瑕的,獨一份的。可是元稹筆下的崔鶯鶯,對於薄情郎的始亂終棄,她竟然選擇了逆來順受。這樣來比較兩本書中的崔鶯鶯,會發現百年之後《西廂記》的鶯鶯,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敢於通用突破封建禮教的奇女子;而《鶯鶯傳》中她,其實只是一個男子手中的玩物罷了。
參考資料:
《鶯鶯傳》
《西廂記》
《崔鶯鶯——自由的女子》
《西廂記》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戲劇名著,它有著華麗優美的詞曲,有著詩詞意境,更有著一個浪漫美滿的故事結局。然而《西廂記》脫胎於唐傳奇的《鶯鶯傳》,這兩個故事相隔百年之久,一樣的人物,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在這百年的歲月,被薄情郎拋棄的崔鶯鶯,最終成了坐著八抬大轎,穿著鳳冠霞帔,成為了狀元夫人的崔鶯鶯。從《鶯鶯傳》到《西廂記》,“崔鶯鶯”這一女子形象,在這百年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身份上的轉變——豆蔻少女到知性女子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總喜歡塑造獨特的女性形象,隨著時代更替,歲月更迭,女性形象也一直在發生著變化。“崔鶯鶯”作為《鶯鶯傳》吳《西廂記》這兩部作品的女主,首先發生變化的就是她的身份。《鶯鶯傳》中的崔鶯鶯,只是一個“財產甚厚,多奴僕”年僅17歲的沒落貴族之女;而《西廂記》中的她,是一位聰明美貌、知書達理的相國小姐,這個時候她的年齡也成了“年一十九歲”。
王實甫之所以將崔鶯鶯的身份描寫的更加詳細,年齡也做了更改,其實是為了讓鶯鶯這一形象更加趨於成熟化。元稹筆下的鶯鶯,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她在張生的引誘下私定終身,只突出了“情”這個字,並不具備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個性與才華,她的這段愛情故事,其實更像一個誤入歧途的坦誠少女。可是,當王實甫筆下的鶯鶯形象是一個受過教育,才華橫溢的千金小姐之時,擋在她與張生之間的艱難險阻就更多。有二人的身份差距,有封建家長的阻擋,更有自我個性的追求,這些都是《鶯鶯傳》中的鶯鶯不具備的特徵。
性格上的轉變——吃人的封建禮教在《鶯鶯傳》中登場的崔鶯鶯,在她的身上無可避免的看到了封建禮教的枷鎖。張生對崔氏一家出手相救,為了感謝張生的救命恩情崔家老夫人在家中設宴款待,只是宴席上閨閣女子不能出場,老夫人讓下人喚小姐出來敬酒,她卻以身體有疾而推脫不見,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遵守封建禮教的女子,縱然宴席上是她的救命恩人,也難以打破女子不許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的封建禮數。
再觀《西廂記》中的鶯鶯,她是真的患了疾病而推脫宴會,可是當她聽說這次大白宴席是為了感謝張生之時,她便回覆下人:“扶病也索走一遭。”她們二人一個重視封建禮數,一個重情重義,這就導致了兩位“鶯鶯”的愛情故事與結局全然不同。元稹筆下的鶯鶯,並不缺乏追求愛情的勇氣,可是嚴重封建思想一直阻礙了她追求愛情的步伐。
當她勇敢的向張生邁出第一步的時候,鶯鶯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破壞了禮法,她與張生私會是非禮之舉;當張生拋棄她的時候,鶯鶯也毫無怨言。雖然這一點也是鶯鶯自尊自愛的體現,但是這又從側面表示鶯鶯一直受困於封建思想,她想要追求愛情,可是又難以做出違背封建思想、大逆不道的舉動來。一邊是愛情,一邊是禮法,張生的薄情寡義,鶯鶯內心的軟弱,最終讓她成為了這一段愛情裡面的犧牲品。
思想上的轉變——自由之風永吹再來分析《西廂記》裡的鶯鶯,王實甫筆下的鶯鶯,才是一個真正敢於跳出封建思想牢籠,也敢勇於追求愛情突破封建禮教的真性情女子。作為深受封建禮教薰陶的崔鶯鶯,她在《西廂記》這個故事中,為了與封建勢力抗爭,她所經歷的心理變化是非常複雜的。故事最初,崔茵茵是想愛卻不敢愛的性格。她出生於權貴之家,父親為當朝宰相,母親更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堅決奉行者,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鶯鶯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帶著反抗精神。
直到張生在普救寺對於崔家出手相救,經過與張生的頻繁接觸,自小被養在深閨後院的鶯鶯,開始憧憬愛情。在王實甫的筆下,鶯鶯需要遵守的封建禮教更多,因為這個時候她已經被許配給了尚書大人的兒子鄭恆為妻。在古人看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不容違抗的,在這一個階段裡,縱然鶯鶯對於張生有愛慕之情,但是她也不會為了張生去違抗父母的命令。
真正激發崔鶯鶯逆反心理的一件事,便是“崔母悔婚”。被賊人困於普救寺之時,崔母率先放出豪言,能救崔家者便以小女許之,母親的這一席話,徹底點亮了崔鶯鶯對於愛情的期待。然而當母親發現搬來救兵的張生僅是一位白衣秀士之士,又毫不猶豫的違背了諾言。這種忽高忽低的心理落差,導致鶯鶯的反叛性格徹底被激發,她開始邁出了反抗封建禮教的第一步。
《西廂記》裡的鶯鶯與張生的暗中溝通是非常曲折的,這一點在《鶯鶯傳》中體現的根本不明顯,後者的幾份書信就能夠邀佳人相見,而前者可是經過了月下彈琴,鶯鶯鬧簡、賴簡、酬簡,這幾部分自相矛盾的故事,鶯鶯才敢向張生邁出決定性的一步,並且明確的表達愛意。他們二人私定終身,其實付出最多的是崔鶯鶯,她選擇了自由戀愛,勢必就要與包辦婚姻抗戰到底,甚至還破壞了封建家族的門面。這種勇敢堅忍、反抗到底的精神,在元稹的筆下,是完全看不到的。
除此之外,王實甫筆下的鶯鶯,在她所追求的這段愛情裡面,她真的做到了一無求。當張生為了滿足老夫人的要求進京趕考之時,因因從不期望著他能夠金榜題名,反而日夜擔心她是否身體有疾,也害怕他高中以後再娶妻。這種這種表現,是她對於張生的愛,也表情了他所追求的愛情是純潔無瑕的,獨一份的。可是元稹筆下的崔鶯鶯,對於薄情郎的始亂終棄,她竟然選擇了逆來順受。這樣來比較兩本書中的崔鶯鶯,會發現百年之後《西廂記》的鶯鶯,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敢於通用突破封建禮教的奇女子;而《鶯鶯傳》中她,其實只是一個男子手中的玩物罷了。
參考資料:
《鶯鶯傳》
《西廂記》
《崔鶯鶯——自由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