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子,也稱採茶調。是流傳於黃梅縣北部山區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採子的前身,就是起源於黃梅縣北部山區,流傳千年的採茶歌。黃梅栽種茶樹歷史悠久,而採茶山歌也是源遠流長。
“樵子放歌,響應山谷,人似屬和之者。”
“老稚相與歌於野,商賈相與歌於途。”
殊異者更如《皇華記事》載:“破額山(黃梅西山)麓有唱歌石,人臥其上便解歌。後雷劈之不驗。”黃梅連石頭都會唱歌,歌風之盛、歷久不衰可見一斑。
民間藝術離不開現實生活,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民歌亦是如此。民歌悠揚好聽,受唱詞押韻和字數的限制,表現不了思想感情的多維度和多層次;而用民間說唱這種戲曲的雛形來展現,那就豐富的多了。
我曾經聽過一曲採子《山伯訪友》,一位爹爹和一位婆婆對唱,一位老者僅用一根筷子和一塊中間挖了一道凹槽的竹板敲著鼓點……
杭州應試考秀才
山伯遲訪祝英臺
心想同賞中秋月
只怕月圓人分開
……
那婆婆,頭上銀髮飄飄,嗓音卻似少女般輕柔。鶯鶯燕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把那祝英臺的一腔懷春幽緒表露得內斂而不張揚,真切而不張狂,所謂東方的含蓄之美,盡在唱詞的一字一句當中。
那爹爹,張開豁了牙齒的嘴,聲音卻宏亮。加上肢體動作和豐富的表情,將一個略顯迂腐卻也耿耿痴情的書生梁山伯表現的栩栩如生。這一出採子《山伯訪友》,就這麼簡單的舞臺、道具、演員、唱腔,竟唱了一個多小時,我也一字一句地聽了一個多小時。我感慨:民間藝術在這麼簡陋的條件下,卻也具有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更令人驚歎的是:起源於黃梅北部山區的採子(採茶調),因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具有代代口傳心授、如此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哦!採子。
只顧說到它的前身了,其實,它的後世,就是如今的全國的五大劇種之一、唱響五洲而美侖美奐的黃梅戲!
採子,也稱採茶調。是流傳於黃梅縣北部山區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採子的前身,就是起源於黃梅縣北部山區,流傳千年的採茶歌。黃梅栽種茶樹歷史悠久,而採茶山歌也是源遠流長。
“樵子放歌,響應山谷,人似屬和之者。”
“老稚相與歌於野,商賈相與歌於途。”
殊異者更如《皇華記事》載:“破額山(黃梅西山)麓有唱歌石,人臥其上便解歌。後雷劈之不驗。”黃梅連石頭都會唱歌,歌風之盛、歷久不衰可見一斑。
民間藝術離不開現實生活,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民歌亦是如此。民歌悠揚好聽,受唱詞押韻和字數的限制,表現不了思想感情的多維度和多層次;而用民間說唱這種戲曲的雛形來展現,那就豐富的多了。
我曾經聽過一曲採子《山伯訪友》,一位爹爹和一位婆婆對唱,一位老者僅用一根筷子和一塊中間挖了一道凹槽的竹板敲著鼓點……
杭州應試考秀才
山伯遲訪祝英臺
心想同賞中秋月
只怕月圓人分開
……
那婆婆,頭上銀髮飄飄,嗓音卻似少女般輕柔。鶯鶯燕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把那祝英臺的一腔懷春幽緒表露得內斂而不張揚,真切而不張狂,所謂東方的含蓄之美,盡在唱詞的一字一句當中。
那爹爹,張開豁了牙齒的嘴,聲音卻宏亮。加上肢體動作和豐富的表情,將一個略顯迂腐卻也耿耿痴情的書生梁山伯表現的栩栩如生。這一出採子《山伯訪友》,就這麼簡單的舞臺、道具、演員、唱腔,竟唱了一個多小時,我也一字一句地聽了一個多小時。我感慨:民間藝術在這麼簡陋的條件下,卻也具有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更令人驚歎的是:起源於黃梅北部山區的採子(採茶調),因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具有代代口傳心授、如此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哦!採子。
只顧說到它的前身了,其實,它的後世,就是如今的全國的五大劇種之一、唱響五洲而美侖美奐的黃梅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