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年前就叫涯客

    一是部分年輕人的輕狂,二是老年人中有太多落後的東西。社會發展太快了!尤其是那些被洗腦的無知左粉,被洗了還自以為是,令人生厭。

  • 2 # 雪者老馮

    舉個例子:我開車出門去我媽家,一路堵車。進門我媽就說我怎麼長時間?在她的觀念裡,開車就是應該比坐公交車快。她退休在家天天活動範圍就是家附近。覺得路上就不應該堵車。她不會管你是怎麼來的,就覺得只要你開車就比公交車快比公交車輕鬆。

    換成今天這個主題也一樣。老年人都覺得自己是完全正確的。和年輕人交流是想說服年輕人,而不是交換意見。年輕人還沒辦法。惹不起,我躲得起。

  • 3 # 湖曉千

    出現這種現象應該歸咎於三種因素。1,家庭因素,這一代青年人多是一孩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三家護著一個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入托、上學、看病、前呼後擁嚴然一個小皇帝。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性格。長大後走上社會,那裡還有尊老受幼的觀念。2,學校因素,尊老愛幼應從娃娃抓起,從入校的那一天就把尊老愛幼的中華美德,貫徹落實到小學生的實際行動中。使每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近年來學校抓的不夠好。一群中學生在公交車上一窩蜂的搶座。身邊的孕婦,老人視而不見。3,社會因素,社會的多元化使得老不像老,小不像小。人老了,飽経蒼桑,閱歷豐富,性情睿達,悲天憫人,善解人意,理應受人尊敬。然而公園佔居了年輕人的空間,高音喇叭擾民不安。公交車上佔了年輕人的座位。和年輕人的矛盾瀕瀕發生,動不動就大打岀手。這種為老不尊的行為,敗壞了社會風尚。反之如果對方尊守五講四美的美德,我想老人也不會大打出手。

    但是多數青年人多很自律,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在公共場合經常見到了他們五講四美的身影。讓我們老年人竦然起敬。祝福她們好人一生平安。

  • 4 # 般若字醫

    真相是讓人有些難過的,但應直面:

    一,尊老傳統的建立,源於農耕時代,種田是一門只能靠經驗傳承的技術,耕種、施肥、病蟲防治、天氣預測,離開長輩指導是根本不行的,不尊老等同於無糧吃,長輩的硬核實力在那裡明擺著,不尊不行。

    二,但現在已進入工業、資訊時代,科技取代了經驗,長輩失去了最根本的實力優勢,而新技術若無年輕人教,長輩大多聞所未聞,有的怎麼教也學不會,和過去相比,孰強孰弱早已顛倒。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是一種美德和修養,但不再是受實力碾壓所被迫遵守。

    三,現代社會人人平等的觀念,早已根植年輕人心中,互相尊重是基本選項,以長幼論尊卑的觀念已不合時宜,純粹的倚老賣老顯得陳腐和荒唐。人和人之間,互相尊重是基本修養,深度而真實的尊重則需要硬實力和真水平支撐,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智慧服人都沒問題,但想只靠年齡和輩份服人就蒼白脆弱了。

    四,如果長輩能與時俱進,知識結構和思維觀念保持更新,年輕人對他的尊重絲毫不受影響。如果他雖然落伍但不以勢壓人倚老賣老,年輕人依然會尊重他,可這時如果他既倚老賣老,又要拿陳腐觀念和落後知識指手畫腳,企圖馴化、威懾、洗腦年輕人,被懟就無可避免了。

    五,素質差、脾氣暴的年輕人,已經是廢柴了,不值一論,他們不是主流。

  • 5 # 展小玖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延伸到社會學!

    中國以前是傳統社會,延續了封建遺毒,說白了就是老年社會。

    所謂以孝治國其實是一種病態,在家不反駁父親,在外不反駁長輩!

    然而這種社會留下的是一地雞毛,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創新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的事情,無論是企業家還是科學家,大多都是在精力旺盛的時候開創了事業。

    中國的社會現實是一代比一代優秀,九零好過八零,零零好過九零,從教育、身體素質來看都是如此!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壞人變老了,那些撒潑打滾,碰瓷佔座的人大都是老年人,這是國民素質的硬傷。

    我是八零,我服老!現在還記得年少時,網路上七零後對八零後的各種攻擊,現在想想真是可笑,那些人恰恰就是七零後中的渣渣。

  • 6 # 廚娘夏拉

    我外公對孩子們都很好。好吃的好用的都留給我們。從不給我們講大道理,只對我們好。我們對外公發自內心的敬重,不會去反駁他。他和外婆出現矛盾我們會幫他。愛聽他說以前的事。

    可是到有的愛說教的家長跟前就不一樣了。有幾種家長絕對被懟的多,失去尊重。

    1,總是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吃的苦,沒完沒了的說就是為了屢次證明年輕人遇到的困難不是別的就是自己不努力不能吃苦。比如別人刷盤子洗碗留學的厲,但自己孩子真幹了又說沒出息那種。

    2.總想控制孩子生活沒有自己生活空間的人。無時無刻的掌控叨叨。孩子頂嘴厲害。內心也不服氣。真有出息得家長有幾個很大了還整天盯著孩子得。

    3.自己沒本事還要孩子有本事,關鍵用自己錯誤的人生觀繼續指導孩子的。你都是失敗者了,幹嘛因為當了父母就開始當成功學老師了呢。言傳不如身教,自己沒成功別教了。。

  • 7 # 講故事的攝影師

    北方春節的傳統,是給長輩磕頭拜年。

    城市裡,主要是小孩子給爺爺奶奶老爺爺老奶奶磕頭跪拜,一家人開開心心。

    農村還比較傳統的地方,禮節就會更繁瑣一些。有的地方甚至還延續著晚輩要給節日期間見到的全村長輩磕頭。那怕大舅、小姨、二爺爺這樣長輩比自己小很多歲。一些外地、城裡的女孩嫁過來,到春節就會因此叫苦不迭。

    老一輩對這些傳統觀念還是比較看中。

    因此,有些年輕人,對此不僅不以為然,反而覺得老一輩的觀念陳舊落後,嗤之以鼻,甚至以懟和反駁老一輩的觀念為榮。

    這樣對麼?

    年輕人不尊重老人,這屬於沒教養。

    懟老人,不僅沒教養,還情商低。

    以反駁老一輩的觀念為榮,不僅沒教養,情商低,三觀還不正。

    尊老敬老是普世價值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代孩子熟讀的《三字經》裡就有“香九齡,能暖席。孝於親,所當執”。

    九歲的黃香,自幼喪母,跟隨父親相依為命。冬天父親在雪裡幹活,小黃香就鑽進父親被窩,用自己體溫為父親暖被。夏天拿著扇子給父親驅蚊蠅,扇涼風。九歲的孩子如此孝順,名動京城,被人們稱為: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感恩父母養育,尊敬老一輩,不僅東西方文化裡流傳久遠,就是動物也不例外。

    小烏鴉出生到長大單飛,全靠老烏鴉覓食餵養。

    老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烏鴉就覓食回來,餵養老烏鴉,直到老死。

    為什麼要尊老敬老呢?

    很簡單。

    老一輩打下江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老一輩養育後輩,不養不成人,不育不成才。

    老一輩做出的辛苦付出和犧牲奉獻,值得尊敬。

    小到三口之家,大到千百家族,尊老敬老都是東西方傳統文化的家風傳承。

    家風是靠老一輩的教育來傳承的。

    《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年輕人對老一輩缺乏尊敬,顯然是不良家風傳習,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教養。

    “懟”這個詞,本意是用手推搡。

    有人不耐煩地居高臨下地推搡你,你會怎麼反應?

    用到語言上,就是心理很牴觸,要發狠在話語對峙中滅了對方。

    這個詞倒不是個貶義詞,而是個中性詞,懟壞人,懟惡人,觀眾也會拍手稱快。

    懟“老一輩”,則明顯不同。

    僅從社交禮儀來說,和老一輩講話,用“懟”這個口氣,也是既不文明,也不禮貌。

    對老一輩觀點觀念有不同看法,可以委婉提出。

    善意的批評是指出不足,解決問題,春風化雨,皆大歡喜。

    惡意的指責則是指鹿為馬,一團烏黑,既不能解決問題,又更加激化矛盾。

    無厘頭的指責,不要說“懟”老一輩,就是“懟”小字輩,也沒那麼容易屈從接受。

    世界是變化發展的,世界在變化發展中不斷前進。

    老一輩的觀念確實也需要不斷轉變,與時俱進,跟上潮流,向前發展。

    然而,發展不是在文化斷層上建空中樓閣,發展首先要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

    文化和傳統,是繼承和發展的揚棄過程,不是否定過去,更不是全盤否定。

    全盤否定的歷史虛無主義,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老一輩的觀念肯定會有很多跟不上時代潮流的,這個毋庸諱言。但是,老年人的觀念,也有個傳承和揚棄的過程。

    年輕人以“懟和反駁”老年人的觀點“為榮”,則是嚴重的三觀不正。

    在家教甚嚴的蔣先生看來,年輕氣盛的兒子以指責老一輩為榮的樣子,讓他覺得自己的苦心教育很失敗。

    即便是對同輩,或者晚輩,一個以“懟”別人為榮的人,你會覺得他(她)情商高、智商高、水平高麼?

    敬老不是善惡不分,不是三綱五常

    理由主要有兩個吧:

    一,老人變壞了,壞人變老了。

    老壞人值得尊重麼?

    這就是混淆概念。

    讓你尊敬老人,尊敬老一輩,誰讓你尊敬壞人。

    堅決和壞人壞事做鬥爭!

    壞人,只要做壞事,就要“懟”他(她),毫不留情,毫不客氣。

    這也是“懟”這個詞不是貶義詞的原因之一。

    二,老人的觀念就是陳舊,就是該批判

    不是老人觀念就陳舊,很多老人觀念比年輕人新的多。

    觀念陳舊,和年紀並不一定成正比。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陳舊的觀念,都要與時俱進。

    無論對老一輩還是年輕人,批評需要技巧,指出不足是為了改進更好,可不是一棍子打死。

    跪拜這種傳統禮儀,跪天跪地跪父母,這不僅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日本、南韓……很多國家,也很注重這樣的形式。

    滿村子都磕頭的傳統,在現代生活方式中,越來越難以延續。但是給老一輩磕頭拜年這種傳統禮儀,不會消失。

    春節跪拜和封建朝廷三拜九叩不一樣。

    家人之間的跪拜體現的並不是公 知所說的屈從權力,而是對老一輩的最高禮節和最大尊重。

    “三綱五常”現在的殘渣餘孽還在很多人觀念里根深蒂固,但這個反人性的觀念,早在很多年前就該被“君臣十義”替代了。

    三綱五常通常講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仁、義、禮、智、信的“五常”。

    不是五常大米的五常。

    封建統治階級就把這些“三從四德”糟粕文化變成約束人性的清規戒律,誰違反了,就是離經叛道,大逆不道。

    其核心就是不能以下犯上,以維護統治階級、封建宗族高高在上的權威和特權。

    然而不是隻有英國法國才有民主,中國古代的“君臣十義”同樣也很民主。

    “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長惠幼順,夫義婦聽”

    很好理解,皇帝聖明,臣下自然忠君報國。一個好父親,才配子女甘心孝順。

    皇帝肉山酒海,奴役百姓,自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當老大的只顧自己花天酒地風流快活不顧別人死活,你還要兄弟們對你言聽計從?

    這和“年輕人對老一輩缺乏尊重,以懟和反駁他們觀念為榮”不是一碼事。

  • 8 # 猿糞讓你我相遇

    老年人一不會玩手機,二沒有出去見世面,一天到晚就守著他那個一畝三分地,跟人家嘮嘮家常,東拉西扯,誰家偷的人?誰家丟了雞?誰家賣了狗?誰家殺了牛?,一點芝麻綠豆點的事,年輕人見多識廣,在外面打拼,接觸的人多了,更瞭解社會,誰還聽你那些老傢伙在那裡逼逼?

  • 9 # 祖國強勝644

    時代變了,現在的年輕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久缺了,對老前輩的堅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少了,今天的年輕人只知道吃香喝辣的怎麼多掙錢為自不量力著想的多了,所以對老人不尊重不關心的多了,年輕人看到老年人煩心的多了,總的一句話社會環境變了人的思想也跟著變了,對年輕的一代人真無著了,讓年輕人自己走自己的路吧?

  • 10 # 過往情未了

    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從八十年代出生的開始,這代人特別是城市裡的年輕人,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嬌生慣養到不尊重長輩,甚至在他們這代產生了啃老族、和月光族,還理直氣壯。這些人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卻影響了社會風氣,傳統的禮儀孝道文化,從這代人開始就將失傳了。

    我就說過我的孩子:你們也在養孩子,你們就是下代的榜樣,你們怎麼對待我們,你們的孩子對你們也好不到哪裡去,不信拭目以待。

  • 11 # 崇文重教

    家教重要,溺愛的孩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怎會把長輩放在眼裡?

    因為孩子習慣了老輩聽他的話,他要向東你不往西很服貼,怎可能再尊重老一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你不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孩子就不明事理,還以為自己總是對的,才造成如此局面。

    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不明辨是非,孩子就是無法無天。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食其果。

  • 12 # 老田ybz

    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年齡越來越不是被尊重的必要條件。一個人是否值得尊重不再是年齡,而是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所作所為。

    2、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並不是每一位老人都值得尊重。這種美德是建立在老年人可愛、可敬基礎上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任何時候都會得到年輕人尊重;而一些倚老賣老、不遵守規矩、不遵守道德的老人必然得不到年輕人的尊重。

    3、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有的老人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為年輕人樹立了榜樣,成為可敬的老人;但是還有一些老人,經過歲月的洗禮卻練就了一張厚臉皮,成為為老不尊、自私跋扈的老人,被晚輩們所鄙視和不恥。

    4、現實生活中雖然會碰到一些老壞人,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認尊老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來說,它是支撐起我們這個民族對他人的善意的最重要的基石。老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老人,體現的不僅是個人的氣度胸懷和道德修養,還是對自己年幼時享受到關懷的感恩和回報,同時也是為自己將來年老時得到尊重打基礎。

  • 13 # 簡單72424

    時代不同了,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老年人畢竟老了,思想陳舊,也有些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觀念落後,也需要更新,更需要認真學習,不斷學習,更新觀念,多向青年及子女多請教些智慧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夠緊跟時代步伐,不至於被智慧時代的發展所淘汰,甚至落後於年輕人,更不至於讓他們看不起老年人。

    年輕人對老年人啥時侯都要放尊重,他們是國家的寶貝財富,國家的發展是有老一輩人繼承發展和傳承下來的,他們經過了革命的風風雨雨,經過了艱苦的崢榮歲月,為我們年輕一代創下了幸福的社會環境,我們更要尊重於他們,他們只是年老了些,腦子有些遲緩,對智慧知識及技能瞭解的少,運用的少,我們年輕人要慢慢地指導,講解,實際操作教他們,而不要一不順,二不服就懟他們,反駁他們,甚至有時侯還看不起他們。這樣不好,誰家都有老人,誰也都有老的時侯,接受新事務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尊重老人,愛護小朋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年輕一代應該發揚傳統下去,這也是我們年輕一代人應盡的職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音樂FADED背景故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