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鬱香墨
-
2 # 明宇231
印象最深的是蘇軾的西湖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和蘇軾的《前赤壁賦》。
-
3 # 兵法天下
問題:有哪些描繪泛舟湖上經歷的古詩文?
前言看到這個標題,在我的腦海中便有這樣一副畫面:某年某月的一天,某一個午後,清風徐來,乘小船浮游於江河;某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駕一葉小舟飄波於溪湖之上。
碧波盪漾,天光雲影,月落平湖,風平浪靜,水墨丹青,如醉如痴。這也許是古代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最愜意的休閒方式吧?在這樣靜謐而詩意的環境下,無論是泛舟垂釣,讀書思考,還是撫琴聽風,寄語故人,都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堪稱人生極美的境界。
回答問題:湖上泛舟,前人佳作名言舉不勝舉,我唯獨敬仰東坡先生之雅章。千百年來,在眾多計程車大夫文人當中,“坡仙”這位“無可救藥的樂天派”,無論在怎樣的人生境遇中,都能特立獨行。
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坡粉”(蘇東坡的粉絲),此類題材的文章,不管別人如何定論,而我最欣賞他的赤壁賦。尤其對《前赤壁賦》情有獨鍾。
原文節選摘錄如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蘇軾《前赤壁賦》的啟示這篇“賦”以靈活多變的筆觸,悉心描述了赤壁景色在秋夜中的美妙,著重透過“主客問答”的手法展開議論,生動地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不以得失論人生的“精神境界”;由於被貶黃州的境況,字裡行間也反映了作者由於政治上失意,對仕途的無奈,生活態度消極的心理狀態。這篇文章對讀者的積極意義遠遠超出其消極因素,東坡先生用優美的文字,向後人展現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雖身處逆境中也能豁達超脫、樂觀隨緣,隨遇而安,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眼前的一切。他清楚地意識到,但凡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明月清風,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這種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唯物觀,確實令後人驚歎不已,歎為觀止!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如此感悟,道出了古今文人永恆的生命詠歎:人生短暫,宇宙無窮;對酒當歌,及時行樂。基於這樣的“生命觀”,文人不免要傷春惜花,對鏡撫鬢,生出無盡的閒愁憂思。同樣是文人的李白,尋仙訪勝,崇尚煉丹,想飛舉昇天,懼怕生命過程的結束。基於這一點,坡仙顯然更有“仙氣”,高出一籌,同樣的人生卻不可同日而語矣。蘇軾在《前赤壁賦》裡豁達地詠歎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東坡先生用“變與不變”的獨特的視角來解讀生命:從變的角度來看,天地瞬息萬變,一瞬也不會停。如此精闢的認知,與唯物主義的辯證思維不謀而合。
結論蘇軾的筆下,生命無疑是個奇妙的東西,生命的現在時:斗轉星移,瞬息萬變;生命的將來時:物我永恆,迴歸自然。生命的形態與現在、將來、自然、宇宙是融為一體的,這就是生命的圓融性。
二次被貶黃州,最後被貶到海南,顛沛流離,他還是樂呵呵地笑對人生,坦然生死,為官一處,造福一方,雖生活窘迫,卻不忘美食。無怪乎蘇軾的詩文豪放曠達,哲理人生,千百年來散發著永恆的魅力;他的人格日臻完美,魅力無限。
所有這一切都從他的一篇《前赤壁賦》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所以說若論“泛舟湖上”的古詩文,東坡先生的赤壁賦堪稱千古佳話,彪炳文壇。
回覆列表
多。李白的(杜津門送別)(下江陵)(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安石的(桂枝香)等等等等。用(中國古詩詞集錦大全)可以自己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