餑餑與饅頭,像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
餑餑主要在山東,特別是膠東農村流行。餑餑個頭要大,一般一個餑餑要半斤以上,甚至有好幾斤的餑餑,吃餑餑要用刀切成片。
做法看似跟饅頭也差不多,首先要將麵粉加入酵母,再逐漸加水活成稍硬的麵糰,放在盆裡蓋上蓋發酵。
麵糰發酵成蜂窩狀,體積是原麵糰的三倍,發酵好的麵糰撒上乾麵粉繼續揉,讓麵糰吃進一些麵粉,面再硬些。
做餑餑也是體力活,多揉些時間,蒸出的餑餑很白。
做卡子餑餑的,還要用到餑餑卡子,“餑餑卡子”始於明代,大約盛行於清1802年。
很多都是老家傳下來的,各家各戶都有,百來年曆史也是普遍,是用梨樹木做的,因為只有梨木長久不會裂。很多卡子都是用了幾代人。
做卡子的面要和得硬一些,揉的時間也要長一些,這樣做出來的卡子不會變形,吃起來筋道有嚼頭。
揉好後分成小份揉圓,卡子刷上油,用特製的木模具塞進麵糰,面裡有糖,按實後磕出來,就成了一個個漂亮的圖形饅頭了。餑餑放在蒸閣上,間距要大些,防止受熱膨脹後粘連。上汽蒸25分鐘後,再關火虛蒸3分鐘後出鍋。
每當“卡子餑餑”出鍋時,把金魚饅頭的眼睛上、荷花蓮蓬上和兩個栗子上點上胭脂紅點,以增加喜慶氣氛。
餑餑與饅頭,像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
餑餑主要在山東,特別是膠東農村流行。餑餑個頭要大,一般一個餑餑要半斤以上,甚至有好幾斤的餑餑,吃餑餑要用刀切成片。
做法看似跟饅頭也差不多,首先要將麵粉加入酵母,再逐漸加水活成稍硬的麵糰,放在盆裡蓋上蓋發酵。
麵糰發酵成蜂窩狀,體積是原麵糰的三倍,發酵好的麵糰撒上乾麵粉繼續揉,讓麵糰吃進一些麵粉,面再硬些。
做餑餑也是體力活,多揉些時間,蒸出的餑餑很白。
做卡子餑餑的,還要用到餑餑卡子,“餑餑卡子”始於明代,大約盛行於清1802年。
很多都是老家傳下來的,各家各戶都有,百來年曆史也是普遍,是用梨樹木做的,因為只有梨木長久不會裂。很多卡子都是用了幾代人。
做卡子的面要和得硬一些,揉的時間也要長一些,這樣做出來的卡子不會變形,吃起來筋道有嚼頭。
揉好後分成小份揉圓,卡子刷上油,用特製的木模具塞進麵糰,面裡有糖,按實後磕出來,就成了一個個漂亮的圖形饅頭了。餑餑放在蒸閣上,間距要大些,防止受熱膨脹後粘連。上汽蒸25分鐘後,再關火虛蒸3分鐘後出鍋。
每當“卡子餑餑”出鍋時,把金魚饅頭的眼睛上、荷花蓮蓬上和兩個栗子上點上胭脂紅點,以增加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