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福鼎妙逸茶者

    個人觀點:

    1.所謂“中和之美”即中庸而和諧之美,源於儒家中庸之道。不張揚不過分,不顯山不露水,恰到好處。陰陽相濟,剛柔相和。在藝術中表現為婉轉曲折、韻味深長的風格,是一種均衡之美、和諧之美、變化之美,是中國古典藝術的理想境界,是中國曆代藝術家孜孜以求的藝術目標。

    2.“中和之美”在書法藝術中的表現:

    一是藝術表現要恰到好處,不溫不火,剛中無霸氣,柔中無媚態,作品中不論是單字的結構,還是整體的佈局,都能把握好一個度,不追求譁眾取寵,不走向流俗淺薄,力求一種和諧之美。

    二是要求“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孫過庭《書譜》)。即在創作作品時,和諧中求變化,變化中求和諧。整體作品變化而不雜亂,統一而不單調。“臨池之士,進退於肥瘦之間,深造於中和之美”(明項穆《書法雅言》),“中和之美”是書法藝術審美的重要標準。

    供參考。

  • 2 # 千千千里馬

    中國的書法,發展到唐代已經趨於完成隸書演變為楷書了,所以,唐太宗順應歷史潮流,就選擇了王羲之的書法,作為全國推廣的書法書寫方法。

    王羲之,繼承了漢末以來書法改革的傳統,創造性地把漢字書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他改造了書法過於矮小,或者過於寬博的種種風格,形成了自己的新的書法風格。他的主要的功績是:

    第一,對楷書的字型做到了既不太肥,也不太瘦,既不太長,也不太短,既不擁擠也不鬆散。比如鍾繇的書法。

    第二,點畫方面既不張揚,也不柔弱,既不忽粗,也不忽細。而是勻亭而有變化,矯健而能溫婉。所以,後世的人們,把王羲之的書法之美,概括為“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行書也體現了他在楷書中的書法美學。

    他的行書除了具有楷書的全部書法之美,在筆墨之間,也更加能夠體現出“中和”之美的精神氣度來。

    例如,沒有太濃的墨,也沒有太淡的墨。

    筆法上,沒有太枯,也沒有太野的筆法。

    他的草書也是至於可至,行於可行,坦坦蕩蕩,風流瀟灑,給人一個謙謙高士的鴻儒之感。

    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也是書法的一種“標準”之美,加強了這種美,就會有粗放之美。例如懷素、黃庭堅、徐渭,削弱了這種美,就會更加柔媚,例如趙孟頫、董其昌、林散之等等。

    所以,學習書法,首先要具備一種“標準之美”,這就是所謂的“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中和之美,是書法很高的美學境界,但是,藝術是豐富多彩,美學也是多層次的。

    所以,儘管中和之美非常完美,畢竟在書法美學的海洋之中,只是一種美的風格。我們學習書法,幾不要偏離中和之美,也不要把中和之美絕對化。

    如果大家都寫成“標準”的書法風格,我們可想而知,書法也就沒有生命力了。

  • 3 # 老跨鬥

    我們換個方式回答

    比如你身邊有個性情非常爆燥的人

    你願意與他來往嗎?

    比如你身邊有個非常蔫巴的人

    你願意與他來往嗎?

    所以

    走兩頭極端的人

    很難與他人相處

    那麼

    即不爆燥

    也不蔫巴

    這樣的人

    非常好脾氣的人

    有包容心的人

    大家可能特別喜歡他

    於是

    他身上

    透著一種美

    一種精氣神

    我覺得

    這就是中和之美

    書法

    同理

  • 4 # 鬱香墨

    謝邀。友問:什麼是書法的"中和"之美?個人認為,書法的中和之美,指的是通篇書法的形制及風格,一定要一致性,合乎通篇書法作品的筆畫與墨法。比如,在一篇楷書法的作品中,提拔出處款式中的落款形制,字的筆法與風格必須與正文書體保持一致性。又如,狂草書法只能狂草筆法落款,行草書法以及五體書法中的落款,與書法正文不能相隔甚遠,要基本一致。書法閒章在書法作品中的運用,也要做到基本一致。不能沒有規範性,隨心所欲,甚至五花八門。導致作品不整潔,不美觀,不中和諧調等等。

  • 5 # 李行子

    書法“中和"之美,溫含著陰陽之變化之美,其變化之中,隱藏“黃金分割點"或道家“9陽6陰"之美。其美,陽不過三,陰變也不過三,一二三,三二一,二三一,三一二,等變數中求變,最佳分割點是:0.618和0.382。是中國書法的“中和”之道理。其書法代表作有:《蘭亭序》、《九成宮》、《寒食帖》等等,都有書法“中和"之意,之道,之理,現代人應當把,其道,其理,作為書法的法,書法所遵循的規律,來指導人們學習書法,認識書法,寫好中國漢字,寫好中國書法。

  • 6 # 昭銘軒書畫

    中和,是華人的修身處世的規則和追求,是“中正平和”之意,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強調事物之間的協調性、均衡性,避免過與不及,追求和諧,追求對立中的統一。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古之君子,以“中庸”為準則修身處世,而“中和”更具體一些。

    書法的“中和”之美,事實上是借用了傳統哲學的這一概念,來表達書法的藝術追求和審美表達。一方面,書寫者應該是具有“中和”之品格的君子;一方面,書法作品本身能夠給欣賞者傳達“中和”之審美感受。“中和”的思想,滲透在書法的方方面面:

    在精神氣質上,強調“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仆,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欹,滿則覆,中則正。正者,和之謂也。”

    在執筆方面,“故習書者,執使有法,運用有情,偏正不違,濃遷各具,不寬不猛,有中和之道焉。”

    在用筆方面,“筆正則鋒正,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用筆追求中側並用,剛柔互濟。

    在結體方面,“一字之間,長短互補,斜正相生,匪首相混,求妍媚於成體之後。”

    至於章法,明代解縉說:一篇之中“上字之於下字,左行之於右行,橫斜疏密,各有攸當。上下連延,左右顧盼,八面四方,有如佈陣;紛紛紜紜,鬥亂而不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破。”

    書法作品不誇張、不浮躁、無怪誕,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疾澀、奇正、疏密等對立統一於一篇,則可“致中和”,“得中和”。

    獲知更多內容,請關注昭明書館。

  • 7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什麼是書法的“中和”之美?這個問題,應該說“中和”之美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書法的“法”是什麼?就是“中和”。誰掌握了書法的“中和”,誰就可以說是掌握了書法藝術的命脈。我們學習書法,無論篆、隸、楷、行、草,耗費大量的經歷、精力和財力,為的是把字寫好,寫出風格,寫出水平,寫出藝術,追求夢中的理想書寫狀態。但是,往往學然後知不足,眼高手低,難以完美。為什麼做不到呢?殊不知,就是在“中和”的處理上有所欠缺。什麼時候,“中和”的問題解決了,一切都迎刃而解。“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之所以榜上有名,就是把“中和”的道理運用自如,遊刃有餘。後人對其書法評價為“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這是什麼?這就是“中和”。實際上,“中和”一詞也並不神秘,它就是與我們現在所說的“辯證法”的意思一樣。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恰到好處”。把對立變成統一,統一也是對立。既解決矛盾,又製造矛盾。讓書法剛柔相濟、正斜相行、粗細相應、長短相繼、寬窄相稱、高矮相容、大小相依、黑白相間、疏密相輔、順逆相隨等等,如果,把這些都能恰到好處的在書法中體現並表現出來,何愁寫不好書法。那麼,為什麼還寫不好呢?原因就是,你還沒有做到所說的“恰到好處”。

  • 8 # 成253838728

    謝誠邀!對於書法的審美,應該是來源中國古典美學,而中國古典美學,三大精神支柱,是源於“儒”、“釋”、“道”。但是,要談到書法的“中和之美”,自然要尋根朔源,而中國根底全在道教(魯迅)。道教的一個觀點是效法“自然”。書家們推存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酒醉的情況下 ,揮毫書寫的。實際上,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是在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下書寫的 ,內心完全沒有功名利祿。

    而所謂書法的“中和之美”。“中”即適中,不偏不倚。“和”即和諧。此外 ,道 教 ,強調“陰”、“陽” ,認為一陰,一陽為之道,在此基礎上 ,變化無窮。

  • 9 # 濤聲851

    中和,是中間之和諧也。是華人的修身處世的規則和追求,強調事物之間的協調性、均衡性,避免過與不及,追求和諧,追求對立中的統一。

  • 10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中和”之美,顧名思義,就是中正和諧的美感,它應該是屬於書法鑑賞範疇的概念。很多人覺得寫書法就應該體現中和之美,但是往往在論證的時候要麼只看到中和之美這一種風格,偏於狹隘,要麼是隻著眼於楷書書法的中和之美,而沒有看到楷書之外各種書體的美感所在。

    因此,我將從書法的鑑賞講起,詳細論述“中和”之美。

    一、書法作品誕生的三個階段

    書法作品的誕生是由一定學習經歷、資質的書法家完成的,總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書法的學習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是書法家訓練自己書法技巧、學習書法知識以及提升自己藝術修養、人生境界的關鍵時刻,是一幅書法作品誕生前必不可少的準備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書法作品的創作階段。

    經過前期的學習、提升,書法家的書法技巧和藝術修養大大提升了,此時就應該進行書法的創作創新階段。

    書法之始也,難以入帖,繼也難以出帖……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生不易。

    王鐸的這段話實際上把學習和創新這兩個問題轉化成了書法學習中的入帖和出帖問題了。這兩個講法其實很形象,也為人們所廣泛採用。入帖,基本上屬於我們說的第一個階段,是學習階段。入,就是要深入,要像大樹一樣,紮下根來,到一定的深度才算入,否則不能稱其為深入。這樣鑽研了之後,還要能夠跳脫出來,也就是做到“出”。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深入淺出”。那麼接下來,王鐸認為,要具體做到平衡學習和創新之間的關係,就要“一天臨帖,一天請索(創作)”,這樣就能解決學習與創新的問題了。

    第三個階段是鑑賞階段。

    鑑賞階段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不應該屬於書法作品的誕生的範疇,但是它對闡釋書法作品的意義、瞭解作品內涵以及體悟書法家的精神修養有很大的關係。它是對書法家前兩個階段所作工作的一個總結性評價。

    這一過程應該是書法家和書法欣賞者之間合力完成的工作。鑑賞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藝術作品的第二次重生、第二次創作。

    我們試想一下 ,假如沒有鑑賞、闡釋、研究這些環節,《紅樓夢》、《聊齋志異》只會被人看作是不入三教九流的邪褻小說,豈不可惜?

    而之所以要講清楚這三個階段,是為了我們下面分析書法鑑賞風格的多樣性以及中和之美的具體表現做鋪墊。

    二、鑑賞的風貌面目

    書法作品的風格不同,也就決定了鑑賞、欣賞他們書法作品的人們所作出的評價也會相應的出現變化。

    書法作品的風格往往和書法家在書法作品誕生的三個階段中前兩個階段有關係。當書法家接受了什麼樣的書法、文化教育,受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化薰陶,那麼他的書法就會呈現那個時代以及他自己的特色來。

    比如王羲之生活的魏晉時期是“越名教,任自然”的時期,因此他的書法更加瀟灑、風流,少有約束,後人評價他的書法猶如明月一般,“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是中和之美的典範。

    顏真卿是一位受到儒家文化教育的書法家,因此它的書法作品往往更加符合儒家的審美要求,因此更接近於我們說的中和之美。但是顏真卿的書法只能算是做到了和諧,還沒有做到“中正”中的“中”。

    蘇軾生活的年代是重文輕武的宋朝,文人意氣風發,他的書法更加放蕩曠達自適,有很濃烈的文人氣質。黃庭堅為人磊落瀟灑,豪爽,因此書法更加勁健挺拔,氣勢很足。屬於非中和之美的書法風格。

    劉墉生活在封建社會末期,文人普遍受到壓抑,因此他更加膽小謹慎,書法渾融完整,包羅永珍,圓滑世故。只是做到了“和諧”,並未做到“中正”,少了骨氣。

    此外鄭板橋、王鐸、米芾之流,書法生新怪異,又離中和之美遠矣。所以書法風格是如此眾多,因此,相應的書法鑑賞風格也會多樣。

    三、“中和之美”在書體中的表現

    “中和”之美並不僅僅侷限於楷書之中,行草書一樣有“中和”與“非中和”的書法。王羲之傳世的書法作品大多數是以小行草著稱的,所以他的行草書法雖然不缺少應該有的氣勢,但是更有“中和”之氣,剛柔並濟,不會過分激烈,也不會過分柔媚。

    趙孟頫的書法直追王羲之、王獻之,但是他的書法比之二王就更多了一些柔美在其中,這與當時文人的氣質有關,所以趙孟頫的楷行草都是這樣。

    唐代楷書中,歐陽詢的書法算是中和之美的典範,結體緊湊但是非常典雅。而顏真卿和柳公權一個過於厚重肥實,一個過於險勁,都不是中和之美的書法。趙孟頫楷書恰恰相反,有些許柔美,不中正。

    唐代的行草書繼承了魏晉二王一派,但是風格上卻突破了二王中和之美的侷限,更顯得狂放恣肆,世稱“大草”、“狂草”。

    在篆書隸書中,大部分篆書、隸書作品都是符合“中和”之美的。是中正典雅的。

    這就是中和之美在不同書體中的表現。

    四、“中和之美”與“非中和之美”

    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中和之美實際上就是說那些風格典雅純正,不激不厲的書法風格。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書法大家,他們雖然沒有做到中和之美,但仍然有他們自己的特色。

    這就啟示我們,實際上書法作品的創作風格與鑑賞風格不應該單一,應該多元化。用天氣狀況作為理解最為恰當。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因此天地才有了陰天、晴天,下雨天,颳風天。

    如果我們把下雨天理解為狂草那樣的狂放恣肆的書法風格,把晴天理解為中和之美,那麼顯然,晴天是我們所喜歡的,但是一年四季都是晴天,人們也會受不了乾旱的煎熬,一年到頭都是下雨天,人們也受不了水災的禍患。因此各種風格多樣化發展、並存繁榮才是最好的。

    這就是我對中和之美得思考和總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體壇中誰的肌肉最讓人覺得欽佩不已?這些巨星的肌肉都是如何練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