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做好人用好人
-
2 # 無畏偉強
劉邦戰勝項羽,一是天命所至,二性格智慧所至,三是事物環境所至四是人為民心所至。天命承運不加釋說,他們的性格、智慧先比較,項羽外暴內柔,表大里小,表面看項羽殺人無數剛暴兇狠事實上優柔寡斷,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鴻門宴的優柔寡斷,別姬時的兒女情長,烏江岸的英雄氣短,是個能勝不能敗的主,看似他封十幾王,卻拿著印信不想給,到低都是他一個人在與劉邦爭戰沒盟友和幫手。劉邦是外柔內暴,表小裡大,表面看劉邦大大列列和和氣氣不文不武的人事實劉邦很有眼光很有主見知人善用,心理果斷奸詐手狠的人,斬蛇起義時的膽魄,鴻門宴上的奸詐,丟父拋妻棄子時的絕情,摛拿韓信時的手段,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的勇氣。第一場比較劉邦勝,第二場,劉邦被封為漢佔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漢中和天府之國的四川后又暗奪關中這些地區本屬於當時富熟之地又經蕭和的治理使更加兵多糧足。而項羽根居地徐州本身就是四戰之地,經濟比較落後楚軍常年征伐項羽也沒派人真正治理後方。劉邦有良好的根居地,項羽沒安定的根居地劉邦勝。劉邦入關便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擁護,身邊又有蕭和、張良、曹參、陳平、陸賈等這些治世能臣謀略大家的輔佐和計劃使劉邦的民心和聲望遠遠超過項羽。項羽本身寡恩噬殺,自負清高又不聽從身邊謀臣的建議,自身又沒有治國的才幹,因而不得民心所以他覺得東渡烏江也難東山在起,便自刎在烏江西岸。第三場項羽敗於劉邦的民心所向。
-
3 # 知未是也
客觀上,項羽政治上糊塗導致了他軍事上的失敗,也給了劉邦奪取天下的機會。主要表現分封諸侯,坑殺戰俘,屠城擾民,讓項羽首先從政治上敗給了劉邦。用分封制取代郡縣制,不僅導致天下重新回到春秋戰國,而且因分封不公把劉邦和田榮推到了項羽的對立面,使項羽從此在軍事上陷入東、西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最終導致了軍事上一敗塗地。項羽政治上幼稚還表現在軍事上濫殺無辜。鉅鹿之戰在新安一次坑殺秦軍二十萬,激起了秦人對項羽的仇恨。平定田榮又在齊地坑殺已經投降的田榮部下,引起了齊地百姓的不滿和反坑,從此使項羽陷入齊地而不能自拔。在咸陽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其後來滅亡埋下了伏筆。
從主觀方面看,一是劉邦有一個堅強領導集體。蕭何的治國理政和後勤保障,張良的運籌帷幄和決勝千里,韓信的排兵佈陣和戰無不勝,樊噲、周勃的忠誠厚道和英勇善戰,陳平、曹參的忠實相隨和多謀善斷,英布、彭越的獨當一面和所向無敵,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成為最終戰勝項羽的堅強核心。二是劉邦知人善任和能充分發揮大家的力量。劉邦雖然在帶兵打仗和衝鋒陷陣方面遠遠不及項羽,但劉邦能知道和善於發揮集體的力量,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正確採納集體的智慧,大膽、敢於放權和使用賢能,捨得給有功將士進行封賞,能及時調動廣大官兵的積極性,鼓勵廣大官兵英勇殺敵。三是劉邦治軍紀律嚴明。漢軍所到之處,不擾民,不濫殺無辜,尤其是進了咸陽城,剛開始劉邦還比較糊塗,在張良等人勸阻下,劉邦知錯必改,立即撤軍於灞上,並在咸陽城約法三章,維護秩序,得到了咸陽城人民的大力支援,為後來在關中建立可靠的根據地打下了紮實的群眾基礎。紀律嚴明,使漢軍打敗楚軍有了紀律保證和政治基礎,也使劉邦廣泛的得到了民眾的支援,使漢軍不斷髮展壯大有了可靠保障。四是劉邦戰略戰術得當。劉邦、韓信充分利用項羽被捆綁在齊地的大好時機,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迅速奪取了關中要地,爾後以關中為把據地,兵分兩路,一路由劉邦率領在滎陽一線與楚軍對峙,另一路則由韓信率領,先後採取臨晉設疑、木罌渡軍攻下魏國,背水一戰、拔旗易幟拿下趙國,沈沙決水、半渡而擊打敗龍且,最後多路對楚軍形成包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戰勝了項羽。五是劉邦有關中根據地作保障。得關中者得天下,劉邦在關中有很好的群眾基礎,關中秦人出於對項羽的憎恨,大力支援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劉邦大力支援,使劉邦在前線有實力和項羽進行長期對抗,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與其說劉邦打敗了項羽,不如說是項羽自己打敗了自己。
-
4 # 歷史公元
為什麼秦末楚漢相爭時期,劉邦的軍事實力不如項羽,卻能成為西漢王朝的始祖?
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漢王劉邦雖然軍事實力不是項羽的對手,但是漢王劉邦有一幫兄弟幫他,團結一心,才打敗的西楚霸王項羽。
首先,項羽誅殺義帝楚懷王熊心,失去大義名分
項羽雖然是楚漢爭霸過程中,是實力最強的諸侯王。但是,當時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義帝楚懷王熊心。這18個諸侯王,包括項羽在內,名義上都是是平等的,包括項羽。而項羽分封諸侯王,也是假借義帝楚懷王熊心的名義。項羽竟然敢私自將異地義帝楚懷王熊心殺死,所以就失去了大義名分,甚至是制衡這18路諸侯權柄。
其次,項羽雖然實力最強,但是雙拳難敵四手
項羽雖然是假借義帝楚懷王熊心的名義,分封了18個諸侯王,但是這18個諸侯王卻一個都沒有派上用場。項羽分封諸侯王,自然是為了加強自己的勢力,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這些諸侯王不說是打醬油的,沒有發揮作用的,甚至是投靠劉邦與項羽為敵的,也不在少數。所以,西楚霸王項羽就被一擁而上,亂拳打死了。
最後,當然是項羽手下有人才卻不能充分信任
關羽西楚霸王項羽不能用人的例子太多了。怒說別的,兵仙韓信本來就是項羽麾下的,最後卻投奔了劉邦,在垓下之戰圍殺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可是從項梁開始,就忠心耿耿跟隨項氏,最後卻得不到項羽的信任,陳平區區一個離間計,就能讓范增出局,可見項羽真的是沒有用人之能,失敗似乎已經成為必然。
戰爭從來不是隻看軍事實力的,兵法就是為了打勝仗而生,而“人和”更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劉邦的勝利可不是僥倖。
-
5 # 月關說
與其說劉邦戰勝了項羽,還不如說劉邦是秦末各個集團最後剩下的一個集團而已。
在秦帝國倒臺的瞬間,崛起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軍事集團,項羽集團是其實最厲害的一個,但其他集團的力量也不可小視,只要有強力的領導,也是可以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項羽當時的實力並不到碾壓各路諸侯的地步,只是強於每一個諸侯而已,分封十八路諸侯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至少可以做到分化他們的目的。
項羽在戰勝秦帝國之後,自然而然的成為各個諸侯國的領導者,負責出來維持秩序,當還有秦帝國這個共同的敵人的時候,大家可以相互包容,但現在敵人不在了,各個諸侯開始考慮自己的利益,當自己的根本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就開始拼命了。
在這場爭鬥中,劉邦滅了幾股力量,項羽滅了幾股力量,但項羽在戰鬥中實力不斷的消耗,而劉邦卻在不斷的成長。當兩方進行大決戰的時候,劉邦已經佔據絕對上風了。項羽集團被消滅之後,劉邦就變成了一家獨大,再也沒有可以對抗劉邦集團的力量了。
為什麼劉邦在秦末諸侯相爭的過程中可以越來越強呢?
主要是劉邦手中有糧食。劉邦在擁有蜀中、關中之後,擁有了這兩大糧倉,可以為前線計程車兵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而關中的各個諸侯就不同了,整個六國故地已經被戰爭打的沒有了基本的生產秩序,軍隊的糧食供給捉襟見肘,軍隊誰有糧食就跟著誰,項羽顯然沒有這個不停的供應糧食的能力。
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戰爭一直沒有在蜀中、關中這兩個地方上進行,但山東六國地界上的人就受苦了,頻繁的遭受戰爭,在秦末的農民起義戰爭也是在這裡進行,而且進行的更加的激烈,使這個地方的人生活非常困難,劉邦有糧食就聽劉邦的。也就是劉邦成為了西漢王朝的始祖。
-
6 # 眾推風雲榜
瀉藥~
這段歷史很多人都反反覆覆看了不少了,道理其實都瞭解得差不多了,關鍵還是一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7 # 德全不畏
楚漢相爭的結果,原來佔據絕對優勢的項羽兵敗身亡,處於劣勢的劉邦卻最後勝利。其實,項羽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為最大原因是項羽只想回楚地,放棄關中。
項羽帥領軍隊進駐關中,各路諸侯的兵馬懾於其兵威,皆奉項羽為老大。
滅秦之後,如何劃分天下這塊大蛋糕,自然是項羽說了算。項羽憑強大的實力,完全可以把天下掌握在手中,誰都奈何不了他。當時的人,也以為項羽會象故秦那樣取得天下。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的打造,消滅了貴族,舉國惟王命是從,只知耕戰。秦國農業生產發達,人人尚武,秦軍因而糧足兵勇,統一天下。這是當時天下皆知的。
謀士韓生便有人向項羽獻計,說關中地區沃野千里,四處皆有險可守,是帝王之資。要他先把秦國故地劃到自己名下,以後再逐步統一天下,項羽卻拒絕了。謀士對項羽失望極了,說項羽是個沐猴而冠的猴子。
這個謀士的策略是對的。據有了關中,蜀地便在絕對控制之下。有關中和蜀地為後盾,項羽戰略上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項羽的軍隊就有了後勤保障安全,兵員和物資都不是問題。天下群雄,對善戰的項羽來說就不足為慮,天下就是囊中之物。即使退一步說,萬一項羽被打敗了,還能憑函谷關據守。
可是,項羽後來帥軍回楚,放棄了關中 ――這個“帝王之資。”這就像是一個人辛辛苦苦的蓋好了房子,卻又放棄了。
結果,劉邦趁項羽與齊華人大戰,無暇他顧之時,北上奪取關中。就這樣,項羽蓋好的房子便宜了劉邦。
劉邦佔據關中東出,憑藉關中這個後盾,援軍與糧草源源不斷。劉邦多次戰敗,又多次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滿血復活。項羽軍多次取勝,卻越來越弱,最後兵敗而死。
如果項羽有圖謀天下之志,固守關中並建立政權,誰能打敗他呢?(圖片源於網路)
-
8 # 拓跋飛翼
楚漢戰爭,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有以下幾點原因:
秦末的農民起義,造就出兩大軍事集團,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在推翻秦朝之後,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來奪取天下的控制權,最終以項羽烏江自刎告終。
兩個人論出身,論能力,論實力都不是一個檔次的,為何處於劣勢的劉邦能勝出了?
我個人覺得原因有如下幾點:一、劉邦善於用人,能夠讓人才各盡其用,而項羽缺少這一點,自以為天下老子第一,容不得有才之人,結果韓信、英布等能人紛紛出走,投了劉邦。二、劉邦有長遠的政治眼光,項羽滿足於一時一地。三、劉邦佔據關中作為根據地,關中乃入主中原的咽喉,項羽居然看不到。四、項羽多行不義。項羽所到之地,殺伐過重,屠城是常事,並且項羽流放義帝,後將之殺害。此等不義、不信、不忠的人,不敗天理不容的。相反,劉邦所到之地約三章,幾乎兵不血刃。如你是百姓你會選誰?
正如《高祖本紀》記載:高祖說:“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飛翼君言:儘管史書多有對項羽可惜之詞,但也不過是可惜了他的勢力。如果真的讓項羽當了皇帝,估計司馬遷也會後悔為其做傳的。能夠順應歷史潮流,順應民心,才是王道。千古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
9 # 這些歷史要讀
楚漢相爭,劉邦最終能戰勝項羽,實現以弱勝強的,是因為贏在了戰略高度上。
事實上,楚漢戰爭的四年中,項羽所率領楚軍,在多部分時間和戰役上,對劉邦的漢軍都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項羽曾多次擊敗、甚至重創劉邦的漢軍,還一度讓劉邦不惜拋棄子女落荒而逃。
然而,在總體戰略上,項羽卻是失敗的。也正是因為兩者在戰略上的差距,最終讓劉邦得以越戰越強,並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而項羽卻只能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
楚漢相爭可以說,就是戰略勝利壓倒戰術勝利的典型案例。
比如滎陽之戰,漢軍在數倍於己的楚軍輪番圍攻下,堅守了幾個月,但最後滎陽城還是被項羽攻破。在此危急關頭,劉邦只能靠部將紀信冒充自己,來為自己的出逃爭取時間,才能勉強脫險。
因此,滎陽之戰從戰術角度來說,項羽是獲勝了。但在大戰略上,項羽卻敗了。因為,正在項羽不顧一切的攻打滎陽,想活抓劉邦之時,項羽的後方大本營已經被漢軍的機動部隊徹底打亂。
首先,漢將靳歙全力攻打楚國後方,先後攻下繒、郯、下邳,蘄、竹邑等地,甚至一度對楚國都城彭城形成包圍之勢 。與此同時,劉邦又與灌嬰部隊會合,實力恢復,接連在燕縣、白馬、河內等地擊敗楚軍部隊。
而且,項羽陣中最重要的謀士范增,也在滎陽之戰期間離世。這些打擊,可不是拿下滎陽這樣的戰果所能抵消的。
而在整個楚漢期間,劉邦的本部漢軍在大部分時間,就是這樣不斷被楚軍壓著打。如果我們單純從戰術的角度來考量,漢軍對楚軍基本上就是敗多勝少。
然而,劉邦的本部漢軍卻以弱勢兵力死死拖住項羽的楚軍主力,讓韓信的大軍得以放心北上,逐一消滅北方各諸侯勢力;同時,也能讓彭越得以在南方梁地活動,接連騷擾楚軍後方,干擾項羽的後方生產。
最終,項羽的楚軍在一次次的攻堅戰勝利中越戰越弱。而漢軍的機動部隊則可以逐步對楚軍形成包圍之勢,為垓下之戰奠定了基礎。
-
10 # 國學講師王澤仁
關於這個問題,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可以作為我的觀點,文章有點長,請耐心看完:
1、家世
題記:一個人的家世對其人生髮展有著全面的影響,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原生家庭和家風承傳。俗雲:富貴之家衰落時,後世必有復興者;貧賤之家久困後,子孫必有英雄出。又曰:三代造就貴族。出身豪門大族之苑,家道陵落時,多少有些清傲不拘;出身俗鄙山野之間,富貴降臨時,多少有些洋洋得意。
項羽身系名門,項氏世世為楚將,其祖父楚將項燕,為秦國名將王翦所殺。項羽從小接受的基本就是家仇國恨、亡秦復楚之類的思想教育。所以在項羽的短暫輝煌的一生之中,生命的全部能量就兩個字:復仇。鉅鹿一戰,項羽破釜沉舟,殲滅秦國主力,從此成為各路義軍的領袖,分封天下,成就霸業。但這已經是他人生的頂點了,從小埋下的“仇恨”種子,既成就了他,也毀滅了他。仇恨讓他散失了政治上的理智,坑殺秦兵二十萬,屠城咸陽,殺秦王子嬰,燒阿房宮。這一切對項羽來說乾的可謂酣暢淋漓,積壓心中二十多年的仇恨,傾瀉而出,如大河決堤,一發而不可收拾。更要命的是,項羽功成名就後,不聽勸諫,棄關中千里沃野,思歸故鄉,定都彭城。且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之終敗,少年時已可現端倪了。
高祖劉邦出身鄉野之間,父母屬於典型的樸實農民,家有薄地幾許,也就是個中富農水平。劉邦自來不事生產,好酒及色,鬥雞走狗,混跡市閭,後謀得一個泗水亭長職位,成日放浪遊蕩,狎侮他人,經常被父親慪罵不務正業。由此可見,劉邦文化水平有限,農民家庭最關心的是糧食收成問題,沒心思顧及子女的教育。不似項羽,雖然家族落寞,但貴族血統和人脈尚存,從小叔父項梁嚴加調教,拜訪名師,為的是把項家希望寄託侄子身上。劉邦打小就是自我生長的,沒有所謂的禮儀規範包袱,更沒有什麼亡秦復楚的使命。自然的生長,自然的成熟,侵染社會百態,能屈能伸,樂在其中,對於市儈人心瞭如指掌。這或許是劉邦最後戰勝項羽成就大漢四百年基業的重要原因。
當然,在中國古代大凡受天命者,史學家在描寫其降生時都會穿鑿些神怪現象,以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譬如商之祖先契,乃是其母簡狄吞鳥蛋受孕而生;周之先祖后稷,乃其母姜原踐巨人足跡而身動懷胎;劉邦也不例外,其母劉媼夢與神遇,頓時雷電交加,蛟龍盤腹,已而有身,遂生高祖;後又有:赤帝之子斬殺白帝之子之說。諸如此類,大抵都是史學家為美化政權所書。為的是突出“君權神授”,不可侵犯。有時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家世鍍金鏤彩。後世如朱元璋者,初考其祖譜,實無所依怙,乃想攀附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為祖宗,幸其終舍之!由此可見,即使是貴為帝王,也是很在乎自己的家世的。
滅秦三個領袖:陳勝,項羽,劉邦皆為楚人。正應了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這樣也再次證明了一個真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社會現狀是更廣義的家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抱負
題記:有的人活一天,比其他人活一輩子還要精彩。有的人活了一輩子,離開世界的那一刻,突然感覺到自己還沒怎麼好好活就要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確實死了;有的人活著,他僅僅活著。此小段獻給那些奮鬥不息、持之以恆的有理想,有抱負的才俊們!
秦始皇巡幸天下,兵車馬從,威武雄壯,浩浩蕩蕩,氣勢非凡,項羽觀之,只說了一句話:“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觀之,也只說了一句話:“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兩個草莽小卒,看到皇帝出巡,一個充滿鄙視,一個充滿羨慕。鄙視者,最後推翻了他,確實兌現了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羨慕者,在轟然倒塌的秦帝國上,歷經楚漢爭霸金戈鐵馬的五年歲月,終於開創大漢四百年雄風,成為別人羨慕的物件。
由上面兩位秦末英豪的話語,也可隱約看出,項羽志在摧毀,劉邦志在建立。同時也可看出,楚國將星後裔隱忍中時刻不忘洗刷屈辱的鬥志;而平民出身的劉邦所表達的恰恰是黎民百姓們羨富慕貴、並渴望出人頭地的原始慾望!
總而言之,有志者,事竟成。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這也是這兩位風雲人物之所以名垂青史的原因所在!
3、能力
題記:能力乃一個人安生立命之本。此中能力涵蓋才幹、智慧、外表、EQ、AQ等等各項指標,屬於綜合評價指數。《素書》論人曰:“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項羽之個人能力,可謂如雷貫耳。《史記》記載: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論相貌,活脫脫一美男子;論氣魄,力拔山兮氣蓋世,簡直就是天生的霸王;人人望而生畏,不怒自威。自小就不屑於書劍小技,立志成為萬人敵!這樣的男人,誰不敬仰!難怪司馬遷冒著殺頭的危險也要把項羽寫入本紀,以示帝王待遇。
再來看看《史記》中關於劉邦的描寫:“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高鼻樑,突額頭,鬍子拉碴(我想“美鬚髯”是司馬遷給漢武帝曾祖父留點面子,以劉邦當時的社會地位是沒心情去整理自己的鬍鬚的。)實在看不出帥在哪?左腿全是黑痣,足足七十二顆,看來面板也好不到哪去。雖然劉邦經常向人炫耀自己這七十二顆痣,說什麼天罡地煞,天生富貴云云!其實不過就是籠絡人心的幌子而已!且劉邦乃活脫脫一個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渣男。我真的非常佩服呂公,初次見面,驚異高祖相貌,敬重有加,私許呂雉,願為劉邦箕帚妾。要放在今天,劉邦就是個陳年屌絲啊!從外在氣度上,項羽要甩開劉邦幾條街。但最後成王敗寇的劇情恰好反轉。原因就在於中間幾句話:“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項羽之才勝在“霸”,劉邦之才勝在“仁”。霸者有時,而仁者無敵!
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此所謂霸王與高祖哉!
4、性格
題記: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不虛也。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成敗皆不得怨天尤人。我是一切的根源,我即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金鑰。正所謂:命是弱者的藉口,運是強者的謙辭。
項羽和後來的關羽有些相像的地方,他們都豪氣凌雲,氣概非凡;然而都剛愎自用,愛慕虛榮。他們都藐視強者,同情弱者;卻都清高孤傲,目中無人。韓信曾評價項羽八個字: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可謂一語中的!項羽一生,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崇尚名利卻容易自滿。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帝王氣度。且項羽一輩子只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知進而不知退,此謂剛者易折,聖人之教也!可霸一方,不足以君臨天下。
霸王不願屈居人下,謀殺宋義,自為上將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此以力服人者也。鉅鹿鏖戰,滅秦根基,稱霸由此,然思歸故土,不聽勸諫,棄關中,都彭城,卒失天下,此目光淺薄也。弒殺懷王,分封不均,諸侯匿怨,自埋禍根,此智術鄙陋也。鴻門夜宴,優柔寡斷,縱虎歸山,亞父怒斥,此豎子不足與謀也!垓下重圍,四面楚歌,泣別虞姬,拼死力戰,烏江不渡,自剄而亡,無顏父老,此剛柔不相濟者也!
宋代女詞人曾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又詩曰:“霸王氣蓋世,凌雲志未酬;烏江夜若渡,兩漢不姓劉!”惜哉!西楚霸王!
項羽泣別虞姬,《垓下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哉!西楚霸王!
反觀高祖劉邦,為人豁達,樂善好施,自視甚卑,甘居柔弱,知進知退;雖油滑狡詐,不睦儀範,頗染市井之風。然身處亂世,此恰為存身立世之法也。
高祖初為亭長,賀錢萬貫,紿騙登呂公之堂,卒結姻親;漢軍敗於睢水,楚兵追之,情急之下,劉邦不顧一雙兒女性命,三次推其至車下,自顧逃命,幸得部下解救,才免於殺子之惡名;項羽欲烹殺劉太公,劉邦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聞之,頓時氣炸,此生沒見過這麼卑鄙無恥的人!以上三事可見劉邦之市井之風。
項羽鉅鹿廝殺,劉邦捷足入關中,扼守函谷關,阻諸侯欲入關者,項羽聞之,發兵四十萬,征伐漢軍,劉邦用張良計,示弱項羽,開函谷,獻關中,此甘居弱者也!高祖佔關中,與民休息,約法三章,廢秦苛政,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降秦王子嬰,撫秦地百姓,此仁義之舉也。韓信克齊,齊國無主,韓信自為假齊王,劉邦初聞之,大怒,幸聽張良陰諫,速轉怒為喜,封韓信為真齊王。此知應變之方也。劉邦與項羽約以鴻溝為界,西者為漢,東者為楚,高祖用張良、陳平計,背約追伐楚軍,會韓信、彭越、鯨布等各路大軍,圍楚軍於垓下,卒滅霸王,廓清寰宇,此悟進退之機也。
高祖功蓋寰宇,衣錦還鄉,與民同樂,作《大風歌》,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可謂是志得意滿也!
5、用人
題記:《呂氏春秋.用眾》篇曰: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立已定而舍其眾,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聞安居。故以眾勇無畏乎孟賁矣,以眾力無畏乎烏獲矣,以眾視無畏乎離婁矣,以眾知無畏乎堯、舜矣。夫以眾者,此君人之大寶也。
項羽武有龍且、季布、鍾離眛、英布等,文有範曾,陳平等,韓信曾為項羽執戟郎,然陳平、英布卒反,韓信奔走入漢拜將,龍且、鍾離眛為韓信所殺,英布叛楚歸漢,後叛漢被殺。季布卒歸漢,食祿漢庭。亞父範曾,數諫項羽,為陳平間之,終棄,死於歸鄉途中!高祖曾言:“項羽有一範曾而不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鉅鹿之後,項羽收秦將章邯、司馬欣及董翳,威服諸侯,群雄附庸,當此之時,人才不可謂不盛也。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然五年而天下共伐之,身死國滅,轟然倒塌,何其迅疾也。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何其謬哉!
高祖麾下人才濟濟,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韓信、樊噲、灌嬰、彭越、盧綰、酈食其、夏侯嬰等等,枚不勝舉。劉邦平定天下後,大宴群臣,志得意滿,意氣風發,遂有如下一段君臣暢快縱論: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高祖生於壟畝,以眇眇之身,起義兵,伐暴秦,滅項羽,服諸侯,任賢用能,分利天下,七年而王, 此人才之用各得其所也!
6、戰略
題記:毛主席曾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戰略上佔有制高點,就可摧枯拉朽,甚至可不戰而屈人之兵。戰略須正,戰術須奇,一陽一陰,一正一奇,方可相得益彰,鼎定天下!
韓信曾為劉邦分析項羽之戰略失策之處,歸納為:一、項羽稱霸天下後,放棄沃野千里、天下形勝的關中之地,而定都偏居東南一隅的彭城,此失統懾諸侯之樞紐。二、項羽背棄義帝“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且分封天下時,親者厚之,疏者薄之,諸侯不平。此埋禍根之導線。三、諸侯們爭相仿效項羽遷逐義帝之舉,各自廢除其故主,自立為王,此致亂之由。四、項羽生性殘忍,所佔之地無不屠城,所降之兵數遭坑殺,天下皆怨,百姓不親附,之所以暫時沒有反抗,是懾於他的威強!此失民心之舉。五、項羽坑殺秦兵二十萬,屠城咸陽,火燒宮室,殺秦王子嬰,收秦三將,秦國百姓對之痛入骨髓!此取敗之端。由以上五條可知,項羽貌似強大,易衰敗也!
劉邦與項羽對峙廣武澗,曾歷數項羽十大罪,如下: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饢。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之間而語。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漢王數項羽曰:“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一。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又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高祖戰略上與項羽恰好反其道而行之,據關中,收降兵,除暴政,撫百姓,結諸侯,封功臣,四海歸心,天下皆漢矣!
戰術之運用,項羽破釜沉舟,可謂死地求生,絕地後存之壯舉。然四面楚歌時,霸王垂淚,心之防線猝然崩塌。高祖採陳平計,間範曾;用張良計,賂項伯;納韓信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滅三秦,奪關中,逐鹿天下。此戰術之至精至神者也。
總記: 以上六點,可略窺成敗之由,粗悟興亡之道。可不慎歟!小則功成名就,大則安邦定國。古語云:前車之鑑,後世之師。唐太宗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西楚霸王與漢高祖之鏡,後世鑑而學之者,可謂多矣哉!
’
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與項羽領導農民起義軍繼續進行反秦鬥爭。劉邦軍事實力不及項羽,卻最後成了西漢開國皇帝,史稱漢高祖。劉邦與項羽展開了長達4年之久的爭奪戰,史稱“楚漢戰爭”。
回覆列表
你好!
這個問題要是引經據典的回答那篇幅會很長,所以我們就長話短說分析一下一個貴族後裔,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是如何敗給沛縣混混劉邦的。
首先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證據是當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打進關中劉邦做了什麼呢?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不犯,還軍霸上。要知道劉邦是底層出身,好色貪財的,這樣一個人來到了皇宮面對金銀財寶,美女珍饈卻能剋制己欲,秋毫不犯,這就說明其志不小。反觀項羽殺子嬰,洗劫皇宮不說還一把火燒了,更可惡的是屠咸陽雞犬不留更不要說婦女兒童了,有人勸說咸陽是帝王之都如果項羽稱帝應該保留,項羽的回答是:富貴而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結果就有人說楚人無大志如沐猴而冠。
這是做事咱們在說做人,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劉邦用人不拘小節,賞罰分明敢用人能用人最主要的是完全放權的用。項羽呢據韓信形容就是婆婆媽媽,將士受傷了他會拉著你的手眼淚汪汪的長吁短嘆,而一旦立了軍功封賞時一個官爵的印捏在手裡磨來磨去直到方的變圓了也捨不得給。身邊除了虞姬不信任任何人連范增都處處提防最後中了反間計斷送了自己和楚國子弟兵。
劉邦開國後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振國家,撫百姓,給犒賞,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三人可稱為當今人傑卻能為我所用所以得到了天下。反觀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出類拔萃還不能知人善用所以丟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