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計算機(1946年~~1958年)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主要用定點數表示資料,用機器語言或組合語言編寫程式。受當時電子技術的限制,運算速度僅每秒幾千次,記憶體容量僅幾千位元組(KB)。第一代電子計算機體積龐大,造價很高,僅限於軍事和科學研究。第二代計算機(1959年~~1946年)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採用電晶體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記憶體以磁芯儲存器為主,外存開始使用磁碟、磁帶,體積大大縮小,外設種類也有所增加。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大大提高,達到每秒幾十萬次;計算機軟體也有了就大發展,出現了高階程式設計語言,如FORTRAN、ALGOL、COBOL等;其應用領域除科學計算以外,還用與資料處理和事務處理。第三代計算機(1965年~~1970)第三代電子計算機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這種積體電路工藝可以把幾十之幾百個電子元件集中到一塊幾平方毫米的單晶矽片上,因此體積變小,耗電量減小,效能和穩定性提高,運算速度加快(達到每秒幾十萬次甚至每秒幾百萬次)。記憶體開始使用半導體儲存器,容量增大,為快速處理大容量資訊提供了先決條件。軟體方面逐漸完善,出現了作業系統和會話式語言,高階程式設計語言得到了很大發展。這一時期,計算機同時向標準化、多樣化、通用化、系列化發展,並開始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第四代電子計算機(1971年~~至今)第四代電子計算機採用大規模或超大規模積體電路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這種工藝可在矽半導體上整合幾百萬個電子元器件。整合度很高的半導體儲存器代替了磁芯儲存器,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千萬次甚至每秒幾百億次。作業系統不斷完善,應用軟體實現了現代工業生產,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網路時代。
第一代計算機(1946年~~1958年)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主要用定點數表示資料,用機器語言或組合語言編寫程式。受當時電子技術的限制,運算速度僅每秒幾千次,記憶體容量僅幾千位元組(KB)。第一代電子計算機體積龐大,造價很高,僅限於軍事和科學研究。第二代計算機(1959年~~1946年)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採用電晶體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記憶體以磁芯儲存器為主,外存開始使用磁碟、磁帶,體積大大縮小,外設種類也有所增加。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大大提高,達到每秒幾十萬次;計算機軟體也有了就大發展,出現了高階程式設計語言,如FORTRAN、ALGOL、COBOL等;其應用領域除科學計算以外,還用與資料處理和事務處理。第三代計算機(1965年~~1970)第三代電子計算機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這種積體電路工藝可以把幾十之幾百個電子元件集中到一塊幾平方毫米的單晶矽片上,因此體積變小,耗電量減小,效能和穩定性提高,運算速度加快(達到每秒幾十萬次甚至每秒幾百萬次)。記憶體開始使用半導體儲存器,容量增大,為快速處理大容量資訊提供了先決條件。軟體方面逐漸完善,出現了作業系統和會話式語言,高階程式設計語言得到了很大發展。這一時期,計算機同時向標準化、多樣化、通用化、系列化發展,並開始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第四代電子計算機(1971年~~至今)第四代電子計算機採用大規模或超大規模積體電路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這種工藝可在矽半導體上整合幾百萬個電子元器件。整合度很高的半導體儲存器代替了磁芯儲存器,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千萬次甚至每秒幾百億次。作業系統不斷完善,應用軟體實現了現代工業生產,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網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