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Miss小包

      呂 劇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曆史。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于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臺。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呂劇屬於鄉村藝術,演農家事,唱農家情,角色多是小生、小旦、小丑,唱詞和道白取自民間用語。伴奏樂器以墜胡、二胡、三絃為主。  傳統劇目有《畫龍點睛》、《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借妻》、《石龍灣》等。  代表人物有郎鹹芬等。  呂戲(現稱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自1911年春節,孫中心在劉官村用紙糊的毛驢演唱了《王小趕腳》,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故“呂戲”。1915年前後,原屬博興縣七區的潭家村(今已劃為廣饒縣)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過《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藥》,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二、據博興的老藝人回憶說,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也有的說,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三、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遂定名為呂戲(現在稱呂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房四寶中的筆和紙哪裡出產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