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水清風

    在古代,驛道從都城通往全國各地,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朝廷下達的命令、文書傳送到各級官吏手中,當然,也包括私人信件。遇到緊急朝廷命令或軍情需要傳遞,有500里加急和800加急可以使用。

    如從都城西安傳遞文書到廣州,至少需用是十幾天時間。如果出現戰爭,便會有“家書抵萬金”的出現。據說,明朝末年,為了減輕財政壓力,崇禎皇帝裁減不少驛卒,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李自成。無以為計李自成最終揭竿而起,推翻了大明王朝。

    十九世紀中葉,電報問世了。它以方便、快捷、安全的傳遞方式很快收到各國的歡迎。此時的中國正值清朝末年,愚昧落後的清政府對洋人這些發明一點不感冒,視之為奇巧淫技。德華人曾向慈禧推薦過電燈,慈禧認為這是傷風敗俗的東西,把德華人罵了個狗血噴頭。

    1879年,李鴻章主抓洋務運動和外交,他在清朝的官員中算是比較開明的一個。所以 ,英國公使打算向李鴻章推薦已經使用許久的電報,然後再有李鴻章向朝廷推薦。儘管英國公使把電報吹噓的神乎其神,但李鴻章還是將信將疑,光說不算,是騾子是馬,拉出來試試。

    於是,李鴻章讓英華人在天津和大沽之間鋪設電線,半個月後,電報正式接通。當時李鴻章身在大沽,離天津大概有80里路,如果用快馬,一天能跑4個來回,英華人說電報能夠:瞬間即達。李鴻章提筆寫下了四個字,讓英華人發報到天津,時間是在辰時左右。

    與之同時,為了驗證電報快還是800里加急快,李鴻章派人快馬加鞭趕往天津。等使者來人回來時已經到下午,使者告訴李鴻章:天津在辰時左右,確實收到中堂大人題寫的4個字。使者還說,由於路上不敢耽擱,換了6匹馬,跑死了3匹。

    李鴻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兩地相聚80裡,書信怎麼可能瞬間到達!他懷疑是英華人在其中做了手腳。第二天又做了一個測試,這一次他派自己最信任的手下張樹聲先去天津發報處蹲點,並提前寫好四個字交給他,約定明日巳時他會發過去同樣四個字。如果張樹宣告日已時收到這四個字,就能證明英華人沒有騙他,就及時給他回電。

    第二日,李鴻章如約發了一條電報過去,沒等他坐下,就收到了張樹聲回覆的兩個字:瞬準!李鴻章大喜,對英國公使說了一句:閣下沒有騙老夫!於是,在李鴻章不遺餘力的推動下,電報逐漸在全國主要城市間普及開來。

    李鴻章在歷史上名聲很臭 ,主要是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有他一手簽訂的。但不可否認,李鴻章對推動中國近代工業化的步伐,做出了不可忽視的巨大貢獻。

  • 2 # 七追風

    我懷疑這又是一個歷史謠言。

    (李鴻章)

    網上有一篇文章稱,“李鴻章第一次發電報,跑死了3匹馬,才得出一個字的結論”。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說外華人向李鴻章推薦電報的時候,清廷上上下下都是抱著懷疑態度的。於是,李鴻章決定先做個試驗。他在大沽炮臺和天津衙署架起了電報線。這兩地的距離不遠,就算傳統的快馬傳遞資訊,也就是當天來回的事情。

    於是,李鴻章在天津給大沽炮臺發電報,然後讓人騎快馬進行驗證,看電報是不是傳送速度很快。結果,換了6匹馬,累死了3匹,驗證了電報確實是立刻就能傳達到目的地。

    確定了電報確實很厲害的李鴻章,拍手說道:好!

    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的,為的就是證明清廷目光短淺,不接受新事物,鬧了笑話。

    但事實上,這很可能是個謠言。

    首先,李鴻章並不傻,他早就知道電報多麼厲害。早在1861年,外華人就提出要求,希望在北京和天津之間架設電報線。但是,清廷上上下下都覺得這是“奇技淫巧”,堂堂大清不用架設。此時的洋務派李鴻章對電報已經有所認識了,他認為“(鐵路、電報)此兩事大有益於彼(洋人),大有害於我。”

    李鴻章的表述,說明他知道電報的作用,才會認為這項技術對洋人有很大的好處。

    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學習了很多西方技術,他分析洋人為什麼強大富有,專門說“西洋方千里數百里之國,歲入財賦以數萬萬計,無非取資於煤鐵五金之礦、鐵路、電報、信局、丁口等稅”。這段描述說明,李鴻章對電報以及鐵路和礦業,是瞭解的。

    其次,李鴻章在天津和大沽炮臺架設電報線之前,就用過電報了。

    (清朝的電報局)

    天津和大沽炮臺架設電報線,是在1879年。早在兩年前,福建巡撫丁日昌已經上疏提議,希望在臺灣設立電報,李鴻章表示贊同,而且認為此舉對國防作用很大。

    1877年6月,李鴻章更是抓緊動手,在天津機器東局和直隸總督衙署之間,搭設了一條長約16裡的電報線。當時傳送的第一條電報,內容只有6個字:“行轅正午一刻。”意思當然很簡單,這條電報傳送的地點和時間:行轅就是總督衙署,正午一刻就是傳送時間。

    所以,早在天津和大沽炮臺搭設電報線2年前,李鴻章就已經親自試驗過了,並且他對電報的未來,報以很大的期望。他給江西巡撫劉秉章的信中說:“……僅費數百金,通訊立刻往復……各使均相道賀……數十百年後必有奉為開山之祖矣。”

    至少,洋務派的李鴻章,還是知道電報的好處的。

    至於說從天津衙署到大沽炮臺,這麼近的距離,“用了6匹馬,累死了3匹”,你信嗎?

    所以,這極有可能是個謠言,李鴻章早就知道電報的作用,沒必要做這種傻試驗。

  • 3 # 歷史局中人

    李鴻章搞洋務運動,什麼都進口洋人的東西,經不過洋人推銷電報,於是也試驗了一回電報,看看是不是如洋人所說,頃刻間就能收到對方發來的情報,據說為了這次試驗,還累死了三匹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古代,傳遞文書和情報的方式很簡單,官方主要是透過馬匹來送訊息,而且還根據緊急情況有500里加急和800里加急,送訊息的驛卒在路上累了餓了,可以透過附近的驛站來休息,以馬匹送情報的這種方式到了晚清時期,已經有了3000年的歷史,大家也似乎認可勒這種方式。而在晚清時期,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英國,則發明了電報,因為電報的發明,也間接改變了世界和縮短了世界的距離。

    李鴻章在晚清時期相較於其他官員,他算是比較開明的人,他也覺得外國的東西比較先進。在洋務運動時期,先後買進了很多外國的裝置,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家外文翻譯館,第一批官派留學生都是在李鴻章的主持下進行的。正因為看到了李鴻章如此積極的推動洋務運動,搞經濟建設,外華人也想把電報這個新興事物推銷給李鴻章。

    其實電報這玩意在國外已經興起了三十多年,技術那是相當成熟了,在國內卻是第一次聽說。不過李鴻章好像對玩意不感興趣,他覺得你們有電報送訊息,我們也有馬匹來送情報,不是一樣的嗎?其實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皇帝就吃過這個訊息不靈通的虧。當時定海被英軍攻打,訊息用快馬送到北京,請道光皇帝裁決。可等道光的聖旨到達了定海時,定海早就被佔領了。這裡也可以看出電報的用處是很大的。

    經不住洋人的熱情,其次也想試試電報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如洋人所說速度極快,準確率極高,畢竟如果真的如洋人所說,那在打仗的時候可以發揮極大的優勢。於是就在天津和大沽之間架了一條線,兩地之間的距離也不過是80公里,用快馬的話半天就可以回來。於是李鴻章就要求洋人發四個大字“密鴻巧辰”,從大沽發到天津去。也命人騎快馬到天津看看洋人收到的是什麼字,等人回來面見李鴻章時,已經是下午。為了趕時間,騎馬的中途還換過6匹馬,其中還累死了3匹馬,他告訴李鴻章,洋人那邊收到的字的確是李鴻章所寫的那四個字“密鴻巧辰”。據說李鴻章還不信,又來了一次測試,這一回李鴻章寫的字沒有公開,而是等驛卒到了天津那邊一起開啟,看是不是同樣的內容。果真,李鴻章得到的訊息還是一模一樣,這樣才使對電報半信半疑的李鴻章相信了電報的準確性和效率。

    後來李鴻章把這事彙報給了慈禧,以為能得到慈禧的同意,全面放開對電報的約束,哪知道此事遭到了保守派的堅決反對,認為電報這東西不靠譜,一旦全面放開,朝廷的秘密豈不是全部被洋人知道了,那裡還有什麼秘密。就算把電報的技術交給自己人,那也得學習很久。最後,從大沽到天津之間還是啟用了電報,不過情報到了天津後,還是用快馬傳遞到北京,畢竟頑固派們還是相信馬不會出賣自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的黑哨行為有得到過應有的懲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