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人知無人曉
-
2 # 嘎嘎嘎2766
按照偌貝爾文學獎的標準,只頒給活著的人。
魯迅先生逝世已久,現在魯迅是不可能獲得偌貝爾文學獎。
而在魯迅活著的時代,魯迅可以稱之為作家,但並不是文學家,他是一名鬥士,一名硬漢。他對於文學並有沒多大貢獻,所以偌貝爾文學獎沒有考慮魯迅先生。
但是我們為何要這麼想將偌貝爾文學獎與魯迅先生聯絡起來呢?
魯迅先生的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哪個偌貝爾文學獎得主可以比擬的,魯迅先生獲得的認可不會低於任何偌貝爾文學獎得主。
後人不忘記魯迅先生,將認可埋於心中,足矣。
-
3 # 潮水的諾言
諾貝爾文學獎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歷史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影響,很難認可中國文學,但是我絕對不認為中國就沒有同等水平的作家。
-
4 # 愛生活的菠菜君
魯迅作為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其作品影響力自然不用多說,是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的。但是如果生活在如今,作品風格不變的情況下,有沒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我的回答是:沒有。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仿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惜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他的作品對於五四運動當時乃至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一生是光輝的,他棄醫從文,以筆代戈,奮筆疾書,誓以用自己的筆來喚醒華人,是當之無愧的“民族魂”。
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學歷史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當然是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那麼魯迅如果獲諾貝爾獎的話,最有可能得就是文學獎。但是他真的符合獲獎的條件嗎?
首先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標準一共有5個:
第一,要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第二,作品候選人的標準必須是在前一年有舉世矚目的工作成就;第三,不考慮國籍;第四,必須在文學上有極其出色的貢獻;第五,作品必須趨向於理想主義色彩。沒錯,前四個魯迅都符合條件,可是第五個標準是作品要趨於理想主義。
我們都知道魯迅的作品是那種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的。他比較有名的作品大多往往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借用反諷的手法來喚醒華人的認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是最能體現魯迅的作品特色,一方面對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的同情,另一方面同時對他們愚昧無知的批評。
他的作品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華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具有現實主義的批判。這個與我們的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卻背道而馳,一個是理想主義色彩,一個是現實主義色彩。
我們再來看看,我們中國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莫言,他的作品為什麼會被評選上的。
官方給的致獎詞是這樣的:“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的創作世界之中使人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的作品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沒錯,莫言正是將自己獨一無二的想象力(魔幻現實主義)融入了中國的歷史、當代社會,以及民間故事當中,打造出了了趨於理想主義色彩的世界,才會被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
還有一個外部因素就是,由於頒發諾貝爾獎的地方是在歐洲,因地域導致的東西方價值觀念、審美標準、閱讀愛好、等均存在重大差異。評委讀中文著作只能依靠翻譯的作品來評選,眾所周知,魯迅的作品中有時候一句話可能是包含多個意思,是帶有深層次內涵的。翻譯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的話,評委是很難讀懂其作品的精妙之處。這也是中國文學為什麼不被西方所接受欣賞的原因所在了。現代以來,中國不乏有傑出的作家、詩人,如冰心,巴金,老舍等等,但是都是與諾貝爾獎無緣,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
所以如果魯迅生活在如今,作品風格不變的情況下是很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當然也不排除官方會處於他的影響力和創造力給他頒發的。
其實在我心中,雖然魯迅沒有獲得世界的諾貝爾獎,但他值得獲得中國的最高文學獎,他的貢獻乃至影響力在中國文學歷史上都是無與倫比的,是中國文學史上屹立不倒的一座“豐碑”。
-
5 # 遠方的閏土
魯迅有沒有資格得諾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對於這個問題,問者沒有資格問,答者沒有資格答。試問有幾人能夠達到魯迅的境界,又有幾人能夠讀懂魯迅。既然讀不懂,又怎能評價,只好自作聰明地討論一下那二棵棗樹,到底是一大一小,還是一先一後,或者是一公一母。省省吧,還是去八卦明星們的隱私吧,這些都是有發言權的。
-
6 # 冀之筆
答案是肯定的!不僅有資格也有實力!因為他對世界文壇的影響,當年作為國內第一人已被提名,只是被他婉言謝絕罷了!謝絕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自己實力夠了資格夠了,諾獎的標準和條件對大多數中國作家來說還不具備,這絕不僅僅是一種自謙,倘若自己衝在前面,對多數中國作家是不公平的,我想這是他婉言拒絕的最主要原因!其二一旦獲獎勢必會增加自己的惰性和懈怠,自己躺倒不幹,以獲為滿,以進為滿又怎能引領整個國內文壇,這樣看來獲獎未必就是一件好事!還不如不拿這個獎,反而更輕鬆更能發憤更能自強更能鞭策自己更能激勵他人!
其三他個人認為諾獎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也是非常神聖的,當時的中國文學整體創作水平與西歐、美俄的作家相比或多或少還是有差距的!這樣即使勉強拿獎也是一件名不正言不順的事情!
其四倘使拿了那個獎,拿獎後的創作如果出現了懈怠和質量下降或下滑是不是有悖文學繁榮文學鼎盛的初衷,這樣不是有利反而對中國文壇是有害了!權衡再三,只有放棄是最好的選擇!魯迅偉大就偉大在這裡!(以上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大家發表高見!歡迎大家繼續爭鳴!)
-
7 # 大悔憶智周
魯迅和沈從文都應該獲諾獎
魯迅應該是有獲諾獎資格的。
首先,魯迅對人性、民族性的研究是深刻的,他幾乎發現了華人所有的惡,愚昧啊,無知啊,麻木啊,自欺欺人啊……儘管有失偏頗,但也是片面的深刻,比那些全面的膚淺好。沈從文先生是另一個極端,他深刻地發現了華人所有的善,在他筆下,華人的人性之美如同中國的山水風光之美一樣令人陶醉。
如果說魯迅和沈從文加起來才是對華人全面的認識,則魯迅的毒眼所發現的華人的冷酷自私讓人觸目驚心——那就是華人吃拯救他們的人的人血饅頭!
魯迅看見華人是以家族甚至以家庭為核心的善良,而他所處現實更加殘酷,其弟弟周作人連兄長也不認——因為他是留日學生且娶了日本老婆,而古代日本某地有把年滿70的老人背到山上丟棄的殘忍習俗;沈從文則看見華人對於社會的善意和對名譽的愛惜,以及華人超越物質的審美的生活態度,“華人的道德,是基於審美的道德”(埃茲拉.龐德)。
魯迅筆下的人物都不害羞,沈從文筆下的人物特別害羞,果園主人因為過路人摘了他的水果而要付錢感到被侮辱。
沈從文看見的是中國優美的農耕社會,他也看見華人的靈魂;魯迅看見的是城鎮,是西化東化的華人,他一寫到農村和城裡的車伕就概念化。
沈從文是因去世未獲獎,魯迅是拒絕提名。
魯迅的話很有意思:不但他不配,中國作家都不配。
魯迅小說,最初學俄國,有人甚至指他的《狂人日記》題目內容結構都是抄果戈裡。可是,魯迅的《故事新編》,那麼先鋒的後現代惡搞,又是抄誰?抄周星馳?須知,當時後現代還沒有出現,魯迅完全是天才的無師自通。
無論思想內容還是文學創造,魯迅得諾獎沒問題,雖然魯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偏見, 情緒化,但誰也寫不出他那種格言式的精警和深刻犀利,他自以為對中國洞若觀火。
-
8 # 情感中轉站
關於中國作家有資格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下面說幾句題外話:
梁啟超:瑞典人斯文.赫定曾任教北京大學,他也是諾貝爾獎的評委之一,曾有意推薦候選諾貝爾文學獎,當時蔡元培、胡適等人都覺得非梁啟超莫屬,連候選作品都確定了:《新中國未來記》、《十五小豪傑》。
林語堂:1930年,美國作家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位對中國十分熟悉並曾執教於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金陵大學)的極具爭議的著名作家,就力薦林語堂為諾貝爾候選人。她說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
胡適:同樣是考古學家斯文·赫定曾經建議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中國的胡適,胡適當然也是予以拒絕,而(瑞典)學院也認為胡適不是一個作家,更像一個思想家或者改革家,所以沒有給他。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談談魯迅,比起以上幾位,魯迅在那些蔚為大觀的作品中,不僅準確地提煉出來華人的劣根性、醜惡嘴臉和精神屬性,還像一個戰士一樣,殺戮假惡醜!
1927 年春,來華考察的瑞典學者赫定委託劉半農、臺靜農給魯迅寫信,說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他們希望瞭解魯迅本人的意向。
魯迅答覆說: “ 我願意如此。” 並說“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 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 我哪裡做得出來, 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魯迅還說: “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 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 格外優待從寬, 反足以長華人的虛榮心, 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此事我有我的意見:如果他們因為我提倡文學革命有功而選舉我,我不推辭;如果他們希望我因希冀獎金而翻譯我的著作,我可沒有那厚臉皮。我是不配稱文學家的。”
諾貝爾獎之後再無好作品,魯迅是知道的,也行他內心也這麼想過!可是,自《吶喊》、《仿徨》之後,我們看得到也只是《故事新編》罷了!
1949年之後,沈從文、巴金、艾青也相繼被提名,關於沈從文:馬悅然評委曾在一次訪談略帶遺憾地說:“如果沈從文1988年還在世,那麼當年10 月的諾貝爾文學獎肯定是他的。
2018年,據說中國作家餘華、閻連科獲得提名!
-
9 # 縈旭
魯老先生拒諾獎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深知一部文學作品的核心價值在於是能否留傳於世。這一點,他在其代表作《阿Q正傳》的開場白中巳點明。此諾獎提名也好,獲獎與否,是不能左右的。外國的許多文學名著,中國的好詩詞,四大名著等,留傳千百年,和你諾獎有何關係?再者,評論一個作家在本土乃至國際上的文學史地位,和你諾獎也沒有必然的聯絡吧。也就是說,諾獎文學獎的評定5條標準,和文學作品留傳的原由,沒有必然的聯絡。
-
10 # 例外狀態
不是有沒有資格的問題,而是魯迅本來就拒絕了這個獎吧。
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的自序裡說,他希望他的朋友遇到有人問起,梁某乃何 許人也?便回答道: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或者說: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又本著他的思想 而行動的人。如果朋友回答說:他是一個思想家,同時又是一個社會改造運動者。“那便是十分恭維了”。
中國知識分子,讀書人,骨子裡永遠無法擺脫這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夢。當 年魯迅從日本歸來,也是想憑藉文藝來改造國民性,來“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心中也是做著這樣的英雄夢。但現實殘酷的血的事實很快就打消了他的初始想法,這樣才使得魯迅能真正沉潛於心,開始從內面向外部的思考。他“十年沉默”後的爆發才會那樣有力。魯迅思想的轉變之路我以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非常獨特的一個例子,他完全捨棄、有別於過去士大夫“出世”與“入世”的二元糾纏,而在舶來品和自家物的選擇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世界和體察生命的方法論,並且由於這種方法論是自古以來讀書人所嚴重匱乏的,而且又是多元化選擇的結果,就使得魯迅成為中國歷史進入現代紀元的一個思想標誌,李澤厚說其是最早具備現代意識的作家和思想家,不無道理。“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魯迅即使在彷徨的時 候還是要“荷戟獨彷徨”,手裡還要拿著一把“戟”。
所以,資格是個假問題。
回覆列表
有!一個敢於揭露時代黑暗面的文人不僅僅是一個勇士,還是個英雄。文字不僅僅需要優美,要能改變不合理的社會。魯迅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