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境界決定一切
-
2 # 一點點歷史
對於很多人來說,王朝的正常更迭都可以接受,但是好比宋亡於蒙古,明亡於滿清這種被少數民族政權奪取大統,恐怕很多人難以接受。
明朝滅亡,看似是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統治,滿清入關撿了便宜,實際上明朝末期官場腐敗,宦官專權,再加上天災,人禍(滿清,明民起義軍)。而實際上明朝之亡是必然的,是封建王朝衰退的必然結果。
用宿命論來說,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很難突破三百年上限,而明朝已經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如果算上南明堅持的十幾年,正好是三百年這個上限。
如果說明朝滅亡可惜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惋惜
1、最後一個漢人封建王朝的滅亡,而清朝統治的近三百年時間,帶給我們的除了奴役統治,就是列強入侵的屈辱。而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沒有骨氣的王朝之一。
2、南明的半壁江山百萬大軍竟然只堅持了十幾年就被徹底蕩平,對於這一點不應該說是惋惜,應該是氣憤。
3、值得惋惜的是,天子有勇氣“君王死社稷”,卻沒有能力治理好國家。
4、可惜的是,明朝無論經濟文化還是政治制度,都要領先於當時剛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滿清,反而被其取代。
除了這幾點,我覺得明朝滅亡一點兒也不值得同情,也並不可惜,還是那句話,滅亡是必然結果。
-
3 # 靜夜史
還要說多少遍呢?
明朝不是敗給清朝,真正將明朝推倒的,是李自成和他的百萬農民起義軍。
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一個多月後,李自成被清軍擊敗,清軍遂入關,清朝開始統治中原。
所以,明朝不是被清軍擊敗的。既然不是清朝擊敗的,也就無所謂可惜不可惜了。
不過在明朝滅亡前,皇太極和明朝進行了數次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有勝有負,總體趨勢是先勝後敗。
如果要具體到這一段時期內,那明朝敗得是一點也不可惜。為什麼呢?“靜Yes”認為有以下幾點:
1、黨爭導致遼東政策朝秦暮楚,給了清朝壯大的機會
最初的努爾哈赤,是李成梁手下的小兵,因為李成梁的可以袒護,努爾哈赤能夠統一女真各部,到李成梁退休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女真。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隨即和明朝開戰,萬曆皇帝發起薩爾滸戰役,但是大敗而歸。隨後明朝在東北地區開始大規模收縮,明朝的東北政策進入第二個階段。
這一階段,基本是明軍在守,努爾哈赤在攻。
本來努爾哈赤漁獵民族出身,一沒技術二沒人口,面對城高牆厚的明朝邊牆是酥手無策的,加上熊廷弼等人的經營,努爾哈赤十分消停。
但是明朝內部的黨爭愈演愈烈,最終波及遼東戰場,很快,熊廷弼和王化貞不和,努爾哈赤南侵,明朝放棄山海關外所有據點。
幸虧努爾哈赤生產力低下,無力經營整個遼東,使得明朝可以再次收復遼東地區。隨即孫承宗開始構築關錦防線,但是很快又因為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孫承宗罷官,遼東再次被放棄。
直到袁崇煥上臺,遼東才再次經營起來,但是此時的清朝已成氣候。多次的棄守給清朝帶來大量裝備,而明朝則越來越力不從心。關鍵時刻,崇禎殺袁崇煥,明朝在遼東徹底失去了主動權。
2、自毀長城,一手好牌全打爛
這裡的好牌,指的是蒙古,特指漠南蒙古。
隆慶年間,明朝和蒙古終於達成後和解,雙方開放邊境,所謂“封貢互市”,標誌著長達200年的明蒙戰爭至此徹底告一段落。
明朝末年,蒙古內部分化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三大部,其中漠南蒙古分佈在長城一線,距離明朝最近,和明朝關係也更為密切。和明朝互市的,也正是這一部分。
此時,後金在東北崛起。
其實最開始的努爾哈赤是很弱小的,根本無力單獨對抗明朝或者蒙古的任何一方。但是敏銳地努爾哈赤很快將目光瞄準漠南蒙古,並不斷對漠南蒙古發動進攻。
而此時,作為合作伙伴的明朝卻選擇了隔岸觀火,在明朝看來,讓後金和蒙古兩敗俱傷,明朝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但是後金最終徹底征服了漠南蒙古,這讓明朝措手不及。漠南蒙古的淪陷意味著後金的勢力從此延伸到長城以北地區,明朝的邊防形勢更為被動。
不僅如此,明朝內部的鬥爭也導致本來對明朝忠心耿耿的蒙古人不斷反抗明朝,最終明朝越來越孤立。
失去漠南蒙古這個長城比失去有形的長城更加恐怖,從此明朝不得不疲於奔命,最終被拖垮。
所以明朝在東北的失敗,不冤,也不可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立志成蟲
明亡清興,王朝更迭,明朝滅亡不是很可惜而是很可恨,活該滅亡。明末民不聊生,掙扎在底層的民眾和士兵活不下去鋌而走險起義暴動了,官僚們貪腐成風,藩王們和皇親國戚們不勞而獲的吃垮了國家財政。朝堂上的文官集團們為了反對而反對只會雞蛋裡頭挑骨頭的耍嘴皮子沒幾個幹實事兒的,崇禎皇帝刻薄嚴苛猜忌多疑,把能擔的事兒的人都給弄死了,其餘的人只能當縮頭烏龜了。民心軍心官心盡喪,這樣的明朝還是趁早滅亡的好
-
5 # 庭州行者
可惜?為什麼可惜?
明朝自己作死,誰都怪不得。明朝內部官僚機構腐敗,地方官員各種欺壓百姓;廟堂之上,黨爭嚴重;軍隊戰鬥力低下,訓練鬆弛,這一切都是明朝滅亡的原因。試問哪一條,不是明朝自己造成的?明朝最終,可是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滅亡的,這足以看清楚農民對這個王朝的痛恨以及明朝在治理百姓方面的無能。
有人說,明朝老百姓起義,是所謂的小冰河造成的,但是,不好意思,所謂的小冰河最嚴重的時期是清朝的康熙年間,但正是這個時間段,華人口大規模增長,且不存在因為農民吃不飽飯而造成的起義,這怎麼說?按照控制變數法,可以得出結論,是明朝政府的無能。一個不愛護百姓,將社會治理的一塌糊塗的王朝覆滅,為何要感到惋惜?
再有就是明朝的藩王問題。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較奇葩,食君之祿而不治事。明朝的制度規定:每一代皇帝的兒子,除太子之外其餘都要封藩王,到各封地去駐紮;而每個親王除了大兒子世襲爵位之外,其他兒子都封郡王;而郡王同理,除了嫡長子之外繼承,其他封為鎮國將軍,而鎮國將軍也同理,這樣能夠保證一位藩王至少七代之內所有子孫都有爵位,而且是不幹活只拿錢的那種。十幾代之後,朱元璋的百萬子孫都在白拿明朝國家的錢。
而明朝又規定,藩王不得經商,於是其更加無所事事。國家每年要賜給藩王大量的土地,明朝最大的地主就是這些藩王們。他們利用土地剝削老百姓;而有的藩王,如福王朱常洵,居然在河南有兩萬頃土地,就這樣,他還是在不斷兼併老百姓的土地,不僅如此,福王還有他治所內的稅收權,想想崇禎皇帝省吃儉用,連軍費都掏不起,而他的叔叔卻在大收各種稅款,吃喝玩樂,不亦樂乎,明朝的藩王對國家,尤其是對百姓的危害,可見一斑。
同時,明朝還有賤籍制度,賤籍之人是社會地位最低的,不準與普通人通婚,一人賤籍,則世代賤籍。這個制度還是在清朝雍正皇帝時期廢除的,如此一看,明清誰在社會治理方面做的更好,不言而喻。
一個王爺吸乾老百姓血,貪腐不斷地王朝,被一個實行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的王朝滅掉,為什麼要感到惋惜呢?而感到惋惜的那些人,莫非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還懷念被人吸乾骨髓的日子嗎?
-
6 # 蜀北一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很無聊。
提問者的出發點我知道,就是明朝作為漢人政權,而被清朝這個滿族人政權所取代感到可惜對吧,或許還有點憎恨吧?無聊且狹隘,為什麼要可惜?就因為明朝是漢人為主體的政權?提問題的朋友所想的只是民族之分,而不是天下大勢,殊不知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書寫者。
明朝的滅亡,根本就是自己在作死,如果只是用君王死社稷之類的話來評價明朝,就真的太片面了,確實,明朝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但也有許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沒必要因為他是漢人政權就過分頒獎。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且華人歷來奴性較重,沒有到活不下去的程度,人們是不會揭竿而起的,秦末是這樣,隋末是這樣,元末是這樣,明末也是這樣。
明朝末年政治動盪,社會黑暗,百姓民不聊生,這不是突然出現的問題,而是明朝建立後,就不斷累積的各種問題而共同導致的後果。張居正也改革過,但是,說實話,在封建社會,改革的阻力太大,改革牽扯各方的利益,如果沒有強大的君權作為後盾,一般都難以成事,王安石變法是這樣,張居正改革也是這樣。
畢竟,秦孝公和商鞅這對搭檔,中國幾千年歷史只出了一對而已。所以,明朝中後期,整個明朝自身就已經是一艘千瘡百孔的大船了,看起來高大,實則經不起一點風吹浪打。
清朝的崛起,只是明朝所要面對的一個不小挑戰,而致命一擊,卻是來自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不會像今天的人,吃飽了之後一天東想西想,當時的老百姓可不會像今天的人們想那麼多,你是什麼族,他是什麼族。老百姓想的很簡單,誰能給我穩定且富足的生活?有的人就要說了,到底是農民,什麼都不懂,就知道壞事,壞我大漢江山。那麼,你厲害,餓你幾天試試,讓你的家人都跟著你餓幾天試試,吃不上飯也就算了,還時不時的受到地主惡霸的欺辱,這會是看不到希望的那種生活!
所以,別想那麼多沒用的,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再怎麼不滿意,對明朝的評判,或許當年的人們更有發言權。
-
7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無聊,如果你是明朝遺民,你覺得可惜或許正常;問題是你是21世紀的人,你為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可惜只能說明你智商有缺陷。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完蛋都沒有什麼可惜之處,因為君主專制之下,全國都是皇帝一人的奴隸,換了個皇帝不過是換了個奴隸主而已,有什麼值得可惜。我很不明白為什麼21世紀的人放著好好的人不做非要去當幾百年前的狗。
而且,明朝滅亡更不值得可惜,因為明朝是一個人身控制極強的王朝;是一個打擊工商業的王朝;是一個老百姓出遠門都要開路條的王朝;是一個土地兼併異常猖獗的王朝;是一個統治階級殘酷壓榨、剝削老百姓的王朝;是一個把傳統文化玩的全面倒退的王朝;是一個把全國老百姓給馴化成農奴的王朝;是一個自我封閉卻又總是幻想著“天朝上國”的王朝。所以,明朝滅亡值得可惜麼!我覺得明朝亡的好。
而且明朝如果不是被清朝取代,那麼中國到了近代就基本上亡國滅種了。呵呵。
-
8 # e_listen141814398
權力沒有制約,是明末悲劇的根源。 抗戰的時候,知識分子透過反思南明那段歷史,意識到當一個民族特別是知識分子喪失基本的是非觀和氣節的時候,往往是不堪一擊的。明朝知識分子喪失氣節,是南明迅速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此時腐敗成風只認金錢和權勢,最終亡了族。3000年的髮式服飾也被當作文化征服! 抗戰的時候,知識分子透過反思南明那段歷史,意識到當一個民族特別是知識分子喪失基本的是非觀和氣節的時候,往往是不堪一擊的。明朝知識分子喪失氣節,是南明迅速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與之對比的是,南宋的條件要相比較差的多,既缺少正規軍,又沒有多少地盤,面對的敵人要強大的多,卻仍存在一百多年。而南明的條件要好得多,帶甲百萬,有大批的正規軍,相當精銳,卻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滅亡,從此在滿清的統治下生活了將近300年,與西方的科技文化差距進一步加大,最終導致了近代史上的列強欺壓的歷史,不可不為深刻的歷史教訓。滿清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歷史教訓不容忽視。誤國權奸馬士英被明史列入奸臣傳,是小心眼,動不動就要羅織罪名逮捕他人,徹底將明朝的最後生命力最徹底消滅掉,史書上有大量的有關的記載。歷史重複著,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啊。恐怖暴徒非理性地兇殘,是事實啊。
-
9 # 宋安之
明朝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並非敗於清。
在沒有李自成這個內患之前,雖然明軍開始面對清軍節節敗退,但也穩住了陣腳。更是以垂垂老矣之勢拖死了新興的清之太祖與太宗兩代人。
如果非要說的話,只是南明政權敗於清朝,但南明政權只是明朝滅亡之後的延續。按照正統論,南明不能算入明朝的。
所以明朝並沒有敗給清朝,自然沒什麼可惜的。
要說可惜的,只是可惜了關內億萬百姓,因為清庭的政策,成為政治犧牲品。來了一場剃髮易服的慘劇,激烈抵抗之後,換來諸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些代價,最終大部分人還是改變了傳統,其他人要麼出家要麼隱居深山要麼逃離海外,這才是真正的可惜。
當年野蠻的元朝都沒有行剃髮易服之事,清朝如此之做。證明了野蠻戰勝了文明,還真不是什麼好事兒。
可惜的不是朝代之亡,而是天下之亡罷了!
-
10 # 清水空流
歷朝歷代的亡國,無非就是亡於外。或亡於內。而像明朝這樣亡於內憂外患的卻是不多。裡面既有李自成流寇作亂,外有滿清入侵。再加上明代的小冰河時期。想想崇禎皇帝也真夠悲催的了。
明朝是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李自成間接地逼死崇禎。這也是確鑿無疑的。但必須指出的是,明朝的滅亡是在多種因素下造成的,崇禎是沒有能力,但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也真的為難崇禎。況且崇禎這樣沒有能力的皇帝。
但由於李自成是流動作戰 根本沒有穩固的後方,只是佔據了北京,才有在山海關一敗即潰的情況。才會讓滿清在吳三桂的幫助下長驅直入打進北京的。也就是說,當滿清進入北京的時候。大明的法統已經不復存在。
但此時南明政權已經建立,他是崇禎一脈相承的合法繼承者。但南明虛迅速陷入內鬥。在各個方面條件都要比北宋末年條件好的情況下,而迅速失敗。而明朝的覆滅完全是咎由自取。東林黨禍國殃民。閹黨專權。宗室龐大,宗室簡直就是造糞機器。歷代所有亡國的徵兆大明算是全具備了。
而且尤為關鍵的是明朝是歷朝歷代土地兼併最嚴重的,商稅最低。官場最腐敗。張獻忠二次反叛就是因為大明官員敲詐勒索太狠了,他起兵造反帝王時候,把所有向他敲詐的官員的名字都給貼出來的。,可見大明之腐敗。
滿清當時是野蠻,殘暴,但對比當時的大明也是好了不少。也可見大明的人心是喪盡了。崇禎一朝人王帝主。卻沒有一個皇帝應有的能力,他陰毒,性急,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對於滿清是認知不足。對於流寇則是急於剿滅。大明的亡國崇禎應該承擔一半的責任。
在1644年的華夏地是三皇鼎立。崇禎,李自成。順治。而之所以滿清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就是在於南明都內鬥,滿清剛剛建立時期的朝氣蓬明朝已經是暮氣沉沉,垂危之際了。就在這種情況下,依舊是內耗不止。自己不把自己弄死誓不罷休。簡直就是豬狗不如。
崇禎是亡於流寇,而南明亡於內鬥和滿清。兩次亡國皆是自找的。大明亡於清朝一點都不可惜,甚至應該感到幸運。這這樣的王朝不亡才是沒有天理。
回覆列表
某種程度上說,是真的很可惜。其實明末的軍隊有相當一部分的戰力是很強的,武器也很先進,一道關寧防線就擋住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二十年。明朝最大的問題是政治經濟危機,腐朽的很厲害,崇禎恰巧不是一個雄主,改革不成功,還殺了袁崇煥,致使無人能擋住八旗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