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們審片
-
2 # 陳令孤
我們都是用總票房來衡量電影的市場成績,而南韓的習慣是用觀眾的人數來計量,聽起來有些彆扭,得換算一下,但南韓之所以這麼做,有他們國情的原因。
南韓電影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速度很快。以前因為缺少準確的電影票銷售資料,所以便按照人次來衡量。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南韓的影院為了避稅,也不願意透露自己的收入額,所以就用人數來宣傳某部片的成績。
更重要的原因是,南韓的影院都是統一的電影票價,除了極少數的影院會搞點優惠活動。在工作日的時候,一張票價相當於人民幣五十多塊,週末的時候六十多塊。當觀眾的人數乘以票價,不就是一部電影的總票房嗎?所以,他們喜歡用觀眾的人數來衡量電影的受歡迎程度。
日本也是這個原因,因為票價差不多,也用觀影人次來計量。而法國呢,放藝術片比較多,觀眾可以買月卡,影片的放映時間也比較長,所以也採用觀影人次計量。
何況,物價一直在上漲,金錢一直在貶值,十年前的一部電影的票房即使很高,放在今天也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一個國家的人口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用觀影人數來衡量影片的成績,更能便於縱向比較。
南韓電影的觀眾人數,1000萬是一個衡量標準,只要能達到這個數字,就說明這部片的質量很好,相當於中國的10億票房標準。
以下是在南韓觀影人次過千萬的電影排行榜:
《鳴梁海戰》(2014,1741萬人次
《國際市場》(2014,1425萬人次)
《盜賊同盟》(2012,1309萬人次)
《漢江怪物》(2006,1300萬人次)
《七號房的禮物》(2013,1281萬人次)
《老手》(2015,1281萬人次)
《暗殺》(2015,1268萬人次)
《雙面君王》(2011,1232萬人次)
《王的男人》(2005,1230萬人次)
《計程車師傅》(2017,1219萬人次)
《太極旗飄揚》(2004,1174萬人次)
《釜山行》(2016,1156萬人次)
《海雲臺》(2009,1145萬人次)
《實尾島》(2003,1108萬人次)
《辯護人》(2013,1137萬人次)
回覆列表
電影票房,原指電影售票處,後引申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電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況。後來逐漸由公司專門統計電影的票房,給出更為明確和直觀的資料。
至於日本、南韓、法國的電影票房為何是按照人次來計算,個人認為一方面是關注的角度不一樣。總的來說,票房的增長跟經濟環境、物價上漲有一定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做歷年票房的對比,這個資料的準確度是有偏差的,但是從人次的統計上來看,相對比較準確。現在統計的方式也會把平均票價寫上。例如2014年時的《變形金剛4》的票房已經超過《泰囧》,但是觀影人次未必會超過《泰囧》。
另一方面是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公平性。首先票房比較會跨越幾年甚至幾十年,比如法國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虎口脫險》已經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時的票價顯然比現在低很多。以人次來記是希望過濾掉歷史原因、特殊發行策略原因等造成的票價差異。只比較觀影人次,更能表現出影票的受歡迎程度。
法國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虎口脫險》
在日本,大多數電影原則上同價,當然也有提前購票打折、學生票、殘疾人票等,但是這些票同大多數電影同價,所以在日本,票房比金額和人數沒有太大差別。而影院更關心動員人數,因為直接關係上座率。
日本歷代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一位《千與千尋》
也有網友對法國按人次計算票房的原因給出瞭解釋:因為法國的兩大影院都有包月制 ,一個人可以隨便無限量觀看電影。由於在法國買這種包月看的人不少,所以這種情況下是沒辦法按照票房來計算的。每個月看電影的錢是固定的,但可能有的月份大片雲集,有的月份好電影數量不多,所以用人次來記算更能說明一部電影受歡迎的程度。
這種按人次計算票房總的來說體現了一種公平性,但這種方式也有缺點。對於製片方來說,就不能一目瞭然的比較哪部電影賺了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