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淮安韓信

    諸葛亮想,司馬老兒如果殺進城,我必定死。但是司馬懿沒了我這個對手,也就沒用存在的價值了,會被曹魏慢慢消耗,直到玩蛋。

    如果計策成功,保我一條老命,繼續跟司馬懿周旋下去,坐等時機匡扶漢室。這步棋就看司馬懿如何選擇了。我就撫琴坐等結果吧。

    而司馬懿也是聰明人,權衡得失後決定放諸葛亮一馬,也放自己一馬。自己發展勢力,等待時機。一舉拿下曹魏政權後再幹掉諸葛亮的蜀漢。

    結果就是司馬懿成功了!而司馬懿沒想到的是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天都幫自己。中諸葛亮火攻之計,突然下雨。真是天都幫自己!司馬懿運氣太好。

  • 2 # 綠野165123487

    歷史的天空下,刀光劍影,英雄長辭。流傳下多少故事,多少耐人回味的情節。

    《三國演義》只是一部歷史題材與民間意願偏向的小說。它的文學性、藝術性、美學性大於它的史實意義。

    就作者將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設計而言,可謂有著驚險、神奇、玄幻色彩。也直接或間接提高了司馬懿在小說中的站位。因為諸葛亮的智謀過人,所以才會有司馬懿的小心翼翼;因為小說中要突出諸葛亮的智慧與軍事才幹,所以要把他的老對手司馬懿搬過來,與之形成對等戲。

    這是作者站在小說藝術結構性的佈局中,站在意願偏向的角度,精心設計、移換的一幕。不想,卻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千古美談。

  • 3 # z張小文

    小編今天說的是諸葛丞相和司馬軍事只見的一件趣事,大家都應該知道,他們是各為其主的兩個狠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聰明,這也使得他們可以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一樣的好好較量一番了,他們是肯定沒有站在一個陣營的可能,首先一點,他們對自己的主公那是絕對忠心(司馬昭那個是司馬昭的事,跟他父親司馬懿沒有關係),他們的主子可不可能站在一起,劉備、曹操。

    一個要恢復昔日大漢的光輝,一個挾著漢朝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更把人家曹操的旗子放在如城門的地上,鋪好,每天踩上那麼幾遍,喊了一個表達了自己志向的口號,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漢是劉備,那麼,賊就是,曹操……曹操反正也被說成賊了,那就跟劉備幹,所以這兩個主公見面的時候,雙方手裡拿的不是茶杯也不是酒杯,是刀,行的不是禮,是兇,行兇……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第二個主子更不可能有什麼和好的可能,劉禪的爹從小給自己灌輸的思想是,曹操不是好人,我死了你要跟他們老曹家幹。曹丕從小接受他爹的思想是,劉備不是什麼好人,我死了之後你要和他們老劉家幹。

    這也決定了司馬懿與諸葛亮肯定避免不了一次正面的交鋒,根據《三國演義》這本書來看,司馬懿基本上都是守的份,諸葛亮一直在進攻,但是司馬懿一守起來諸葛亮也是沒有什麼辦法的,送女生的衣服給司馬懿也無法改變司馬懿不出來的事實,雙方只能這麼死一般的耗著,耗的好幾次諸葛亮都因為糧草的事而放棄進攻,而就在這麼一次撤退中,發生了這麼一件事,諸葛亮走,司馬懿看出來諸葛亮的精力也大不如從前了,此時不打,何時打?於是司馬懿大舉兵力進攻。

    諸葛亮被擊打的節節敗退,但是以諸葛亮是實力是很快就能反應過來的,迅速集結兵馬,一方面抵擋曹軍的進攻,另一方面撤退,這麼多的軍隊沒法打游擊戰,以蜀軍都糧草供應速度也沒法子支援他們去和司馬懿打戰略戰和攻防戰,司馬懿佔著這絕對優勢步步為營,竟然一路上追著打到了蜀國邊界,但是這時候也證明了,諸葛亮的隊伍快安全了,為了抵擋最後那麼一下子,戰略性的反攻開始了,安排好這個人去哪那個人去哪,諸葛亮最不應該的是把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交給了馬謖這個紙上談兵的人,街亭!

    街亭雖然很小,但是諸葛亮卻給了馬謖好幾萬的兵力守住,他怕馬謖出問題,還告訴馬謖不能上山,在哪裡安營紮寨都說的清清楚楚,可見諸葛亮有多在乎這個街亭,既然是諸葛亮在乎的地方,就一定很重要,事後諸葛亮又怕馬謖兵力不夠,又派王平帶著幾萬人馬去幫忙

  • 4 # 解書人

    空城計看似是雙方的一場戰爭,實則是雙方各自放對方一馬。

    (一)

    諸葛亮為何能夠嚇退司馬懿?

    諸葛亮平生謹小慎微,不管大小戰爭,進軍方略都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從不冒險,比如北伐戰爭時,魏延提議穿越秦嶺經子午谷出奇兵直搗長安,但是被諸葛亮否認,認為步步為營才是正確的。就因為諸葛亮平時謹小慎微從不用險,所以擺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大開城門是為了誘敵深入,故意讓自己摔大軍進攻,然後正中諸葛亮的埋伏,因此在城外猶豫許久,又看到城牆之上諸葛亮神情自若,毫不慌張,更加深信城內有伏兵,便退軍了。

    從不用險的諸葛亮偶爾用了一次險招,敵人也會認為這不是險招,而是早有預謀,因此嚇退了司馬懿。

    (二)

    司馬懿真的是被嚇退嗎?

    司馬懿瞭解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不愛用險,但他為何不派一支軍隊試探一下就直接退軍了呢?司馬懿面對空城之上的諸葛亮無非兩種推測:一是城內有伏兵,諸葛亮是在誘敵深入。另一種便是城內沒有伏兵,諸葛亮是在故作鎮靜。試想如果城內有伏兵,那司馬懿率軍攻殺勢必會遭到埋伏,甚至無法全身而退,而司馬懿屢次被朝中曹氏親貴彈劾,若打了敗仗自然又免不了被人構陷,所以司馬懿必須謹慎處置。如果城內沒有伏兵,那司馬懿率軍殺入自然可以取得勝利,諸葛亮自然逃不掉,甚至可以進而助魏國統一天下,但是打敗了諸葛亮那魏國便沒有對手了,司馬懿也就沒用了,面對親貴當權的朝廷,司馬懿還能夠大權在握嗎?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也可能是這樣的結局。所以無論怎樣,進攻不如退兵,與其說諸葛亮嚇退了司馬懿,不如說是司馬懿為保命放走了諸葛亮。

    (三)

    諸葛亮活著對司馬懿有利

    諸葛亮只要活著便會再次進行北伐,只要魏國面臨威脅,那司馬懿就可以受到重用,只要手握兵權便可以發展自己的勢力,結交自己的人脈。這在後來也得到了證實,司馬懿正是在掌權期間籠絡了眾多人心,手握兵權才掌握了主動權。如果諸葛亮就此敗亡,那司馬懿也就成了無用之才。司馬懿深藏韜晦自然選擇了退兵。

     

  • 5 # 喜歡歷史的大叔

    如何看待《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大家注意上面說的兩個字,彈琴唱曲。諸葛亮、司馬懿都是人傑,也都是精通音律,當時司馬懿攻到城下,諸葛孔明城中無兵把守,心生一計,大開城門,令幾個軍士,在下邊打掃街道,搞得城內煙霧瀰漫,好似有伏兵一樣,自己坐在城門樓上彈琴唱曲,他彈的什麼曲目《三國演義》上沒有介紹,但是諸葛亮深知曹魏之格局,現在魏國的皇帝侍魏明帝曹睿,他忌憚司馬懿位高權重,但是又不得不重用,所以猜想一下,諸葛亮在城樓上是不是彈的,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和諸葛亮雖然是兩個陣營的死對頭,但是也不免有惺惺相惜之意,他也肯定也聽出來了,諸葛亮的言外之意,所以司馬懿借城內煙霧瀰漫,有伏兵為由退兵。他也知道魏明帝忌憚自己,也深知自己功高震主,此時蜀國大軍還在,單殺一諸葛亮恐給蜀軍大義的名分,蜀軍誓死復仇,全軍同仇敵愾,君不知哀兵必勝。

    所以《三國演義》之空城計,是諸葛亮的計謀,豈不知也是司馬懿有心配合演的一齣戲。這也透露出了諸葛司馬兩個人的深謀遠慮。

  • 6 # CSL821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超常之大謀略,只有同等水平的人,才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不能言傳。只有司馬懿和諸葛亮感悟最深。

  • 7 # 劉坤忠120

    空城計是臥龍冢虎第一次近距離正面交鋒。此次北伐諸葛亮率八萬大軍兵出祁山,令趙雲鄧芝出斜谷,魏延出箕谷,高翔佔列柳城,馬稷王平守街亭。魏大都督司馬懿領二十萬大軍來迎戰,先鋒張郃率五萬兵馬來奪街亭,馬稷戰敗。司馬懿率十五萬人馬來到西城,當時諸葛亮正在西城指揮三千老弱士兵清理搬運糧草。警報,司馬懿大軍離西城不到二十餘里,諸葛亮與老弱士兵跑是跑不的,各將及主力都在外攻城掠地,無法救援。諸葛亮沉著穩定,冒極大風險,來一場空城計。命令士兵不許騷亂,大開城門,左右各十名兵士扮做百姓掃地。諸葛亮端坐城樓,左右一道童待立,焚香撫琴。諸葛亮道袍綸巾,面帶微笑,一曲高山流水,清心動聽,潺潺流水穩定流暢,琴聲高昂,神彩飛揚。司馬懿大軍在離西城邊停下,見城門大開,悄無聲息,諸葛亮笑容可掬,用心撫琴,琴聲悠揚變為鏗鏘。其中司馬昭初生牛犢不懼虎,勸父親進攻,此乃空城。司馬懿說不可,諸葛亮平生謹慎,這是第一次北伐,定會做周密安排,又不見其主力大軍,必定在誘我上當,快快撒軍。後隊變前隊撒離西城,要是張郃同司馬懿一同前來諸葛亮就遭秧了,只少會發動試探性進攻,諸葛亮一死,蜀漢也會玩完,太冒險了。(我總認為諸葛亮是軍事奇才,天下無雙,第一次北伐競做如此安排,實為不妥,),司馬懿初次與諸葛亮交鋒,小心翼翼,也不知對手底細,不必冒險,來日方長嗎。當時司馬懿真的不知諸葛亮擺的是空城計,是怕誘騙中計,一著不慎,也許會丟掉小命,智者千慮,也有一失。要是進攻消滅了諸葛亮,天下第一智者臥龍被冢虎搞定,司馬懿將名蓋宙宇,何樂不為呢?

  • 8 # 隔壁東叔教歷史

    智者的博弈吧!

    計,即計策或策略也。用計,即用策略贏對方。用計算敵,不僅要自己選擇恰當的計策,還要算準對方用什麼計策,這不就是博弈?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三國演義》中最激動人心的空城計,雙方都是如何博弈。

    孔明誤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當時情況下,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蜀軍五千,其中一半派去運糧草,只剩兩千五百軍士在城裡。孔明傳令將旌旗盡藏匿,諸軍各收城鋪,城門大開,每一門用二十軍士裝扮百姓,灑掃街道。而孔明引二小童於城上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馬懿頓然懷疑其中有詐,立即叫後軍作千軍,千軍作後軍,急速退去!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問: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司馬懿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城門大開,必有埋伏。我若進兵,中其計也。孔明見魏軍退去,扶掌而笑。

    這就是廣為後人傳頌的空城計。這是一個資訊極其不對稱的博弈!

    在這裡,孔明可以選擇的策略是“棄城”或者“守城”。無論是哪種策略,只要司馬懿明確知道他自己的策略,那麼孔明均要被其所擒拿。孔明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策略結果。他的空城計是降低司馬懿進攻的可能性,使得司馬懿認為,後退比進攻更安全。

    在孔明與司馬懿的博弈中,孔明瞭解雙方的局勢,製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讓司馬懿感到進攻有較大失敗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用機率的術語來講,孔明的做法是加大司馬懿對進攻失敗的主觀機率。此時,在司馬懿看來,進攻失敗的可能性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於進攻的期望效用。諸葛亮唯有透過這個辦法才能讓對手退兵。

    司馬懿想孔明一生謹慎,從不做險事,只有設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鎮定自若,焚香扶琴!城樓下馬上的司馬懿於此覺得退比進更合理更安全!結果讓諸葛亮得以逃脫!

    雙方對局勢的判斷各自都有自己的依據。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判斷是基於以前的認識,這就是我們平常慣於使用了“歸納法”。所以我們才要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9 # 豹眼看歷史

    《失空斬》是一出好戲,但據說木有諸葛亮《空城計》一說。

    就事論事,既然說得是《三國演義》就簡單說一下《空城計》吧!

    一是故事很精彩,二是很合情合理。

    01

    《失空斬》

    說得是諸葛亮兵出祁山,違背了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囑託,讓馬謖去守咽喉之地街亭,馬謖自負其才,不聽副將王平的建議,以至於丟失街亭。

    諸葛亮被逼無奈,面對司馬懿大兵壓境,只好唱了一出《空城計》,嚇走司馬懿。

    諸葛亮成功脫險,回去後,揮淚斬馬謖。

    與其說是可惜馬謖之才,不如說諸葛亮發洩自己的憤懣:亮一世英名,玄些被你個臭小子給黑了。

    “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如神,在此使用此計妙不可言,恰到好處。羅老先生寫得非常精彩,非常合情合理。不僅僅是體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更是作者的聰明才智。

    歷史上第一次提到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人是南北朝一個叫郭衝的人,後被羅老先生再加工。

    但事實是歷史上的確有空城計,在諸葛孔明之前之後都有人用過,可孔明並沒有用過。

    02

    史上之《空城計》

    其一,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公子元,在其哥哥楚莊王死了以後,惦記其嫂子,可其嫂子無動於衷。

    為取得其嫂子的歡心,於前666年,親自帶兵攻打鄭國,連戰皆捷,直抵鄭國都城。

    鄭國都城空虛,人心大亂。上卿叔詹採用《空城計》迷惑敵人,同時派人去盟約國齊國求援。

    公子元抵達後,看到城門大開,毫不設防,恐怕設有埋伏,不敢攻城。

    此時,齊國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只好撤兵。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其二,西漢飛將軍李廣幾十騎被匈奴包圍。李廣命令全部下馬休息,放馬隨地吃草。匈奴以為有埋伏,於是撤退。

    其三,魯陽之戰,三國第一空。董卓數萬騎兵圍攻孫堅。孫堅設帳幔於城外,見董卓兵到,臨危不亂,酒談不停,退董卓萬騎。

    曹操,王平也有此傑作。

    但就是不見諸葛亮的傑作,除了《三國演義》。不是諸葛亮不會,不敢,是沒有機會。這更說明諸葛亮用兵如神,不冒風險,是其高明之處。

    《空城計》是敗戰計,不得已而為之。是沒辦法的辦法,但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03

    生活中的《空城計》

    我有個鄰居,《三國演義》是倒背如流。

    一次,村裡難得來放電影,家裡人說輪流回來看看門,怕有小偷趁火打劫。

    他說不用,山人自有妙計。

    他把家裡的燈全開著,全家人都去看電影去了。

    結果是萬無一失。

    第二次,村裡又放電影,老鄰居如法炮製。

    回來後,家裡被洗劫一空。

    老鄰居非常鬱悶,搞不明白咋回事啦?

    其夫人說,你見過諸葛亮用過第二回空城計嗎?

    老鄰居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但更加鬱悶,鬱悶的不是丟了東西,而是研究三國半生,還不如夫人精通!

    《空城計》計是好計,不可輕易為之。更不能因為是個好計,就用了再用啊。

  • 10 # 三水三心

    “空城計”不是軍事謀略而是政治智慧——諸葛亮與司馬懿心照不宣的英雄相惜,成就了一個千年的傳奇

    “空城計”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被充分神話,可以說,“草船借箭”和“空城計”,是諸葛亮從人到神轉化的兩個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故事!

    下面,我們從歷史的真相、“空城計”背後隱含的英雄相惜,來給大家提供一個另類的解讀。

    第一,歷史上諸葛亮不可能和司馬懿上演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非常精彩的一出,小說第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是這樣描述的:

    "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概括而言之,乃是: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但事實上,諸葛亮並沒有擺過空城計,這是羅貫中根據南北朝的郭衝的“郭衝三事”的故事,進行的藝術創作。

    在可以作為信史的《三國志·蜀·諸葛亮傳》中,是這樣敘述的:

    (後主建興)六年春,(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嚴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也就是說,街亭失守時的雙方主將,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張郃。那麼,司馬懿在哪裡呢?

    《資治通鑑》卷七十一:(就在街亭之戰爆發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申儀久在魏興,擅承製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原來,當諸葛亮率眾與張郃拒戰於街亭之時,司馬懿遠在數千裡以外的洛陽。第二,空城計不是軍事謀略而是政治智慧

    當然,不管歷史上是否存在,我們現在探討的是《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大多數人看了這一個故事,都認為諸葛亮確實是“多智而近妖”(魯迅語),因為,他把司馬懿的性格,摸得太清楚了,擺下一座空城,竟然嚇退了司馬懿的15萬大軍。

    即使大軍不進城,派個幾千人的先頭部隊進城打探一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啊?再說了,古代的城池也不是太高,說不定派幾個弓箭手,就把諸葛亮射死了;實在不行,圍他個三五天,也可以打探清楚虛實啊?

    所以,一直認為,司馬懿太笨了。等年齡大一些,見過的世面多一些,閱讀的內容多一些,才知道,這根本不是諸葛亮太聰明,也不是司馬懿太笨,而是他們聯手演出的一齣戲罷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就要從司馬懿在魏國的尷尬地位說起。司馬懿絕頂聰明,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曹操在世的時候,為何不重用他而只是讓他做一些文職工作,比如“文學掾 ”(相當於今天的學校的管理者,沒有任何實權)呢?因為,曹操很清楚,司馬懿絕非池中之物,認為司馬懿“有雄豪志”“狼顧之相”,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但人算不如天算,是金子總會發光。曹操死後,曹丕稱帝,遇到諸葛亮北伐,卻沒有良將可以禦敵,才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軍”。

    在這一點上,司馬懿是很清楚的。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良弓藏”,所以,如果司馬懿抓住機會,把諸葛亮置於死地,那麼,沒有了威脅魏國的敵人,臥榻之側,啟容他人酣睡?在曹丕的心中,司馬懿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自然,也必將被雪藏乃至不明不白死於非命。

    而對於司馬懿在魏國的處境,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說,諸葛亮擺了一座空城,是算定了司馬懿不會把自己置於死地,是對魏國的政治形勢的充分研究形成的。而對於司馬懿而言,他失去的是一場戰鬥,贏得了一場戰役。

    同樣的道理,諸葛亮明明知道馬謖不堪大用,卻派他去守街亭,也是因為,自己一旦把魏國拿下,自己在蜀國,也將沒有多少意義。

    這樣看來,兩個絕頂聰明的人,聯手演了一場戲給雙方的主子們看——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啊!

    第三,空城計真正的勝利者其實是司馬懿

    面對空城,司馬懿沒有在乎一城的得失,而是擺了一個更大的珍瓏棋局,慢慢蓄積力量,培植黨羽,等到秋風五丈原,諸葛亮終於無力迴天的時候,司馬懿卻累功升任太尉,累增封邑,勢力越來越大。等到曹丕死後,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再透過一些手段,削弱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的實力之後,司馬家族的實力已經無人能制了。

    等到司馬懿死後,司馬昭繼任晉王,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

    這樣一來,“空城計“的真正的勝利者,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司馬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個月的孩子得蕁麻疹3個月了,中西藥都吃了,再打提高免疫力的疫苗會好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