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和NOR型快閃記憶體的基本儲存單元是bit,使用者可以隨機訪問任何一個bit的資訊。而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基本儲存單元是頁(Page)(可以看到,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頁就類似硬碟的扇區,硬碟的一個扇區也為512位元組)。每一頁的有效容量是512位元組的倍數。所謂的有效容量是指用於資料儲存的部分,實際上還要加上16位元組的校驗資訊,因此我們可以在快閃記憶體廠商的技術資料當中看到“(512+16)Byte”的表示方式。目前2Gb以下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絕大多數是(512+16)位元組的頁面容量,2Gb以上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則將頁容量擴大到(2048+64)位元組。
NAND型快閃記憶體以塊為單位進行擦除操作。快閃記憶體的寫入操作必須在空白區域進行,如果目標區域已經有資料,必須先擦除後寫入,因此擦除操作是快閃記憶體的基本操作。一般每個塊包含32個512位元組的頁,容量16KB;而大容量快閃記憶體採用2KB頁時,則每個塊包含64個頁,容量128KB。
每顆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I/O介面一般是8條,每條資料線每次傳輸(512+16)bit資訊,8條就是(512+16)×8bit,也就是前面說的512位元組。但較大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也越來越多地採用16條I/O線的設計,如三星編號K9K1G16U0A的晶片就是64M×16bit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容量1Gb,基本資料單位是(256+8)×16bit,還是512位元組。
定址時,NAND型快閃記憶體透過8條I/O介面資料線傳輸地址資訊包,每包傳送8位地址資訊。由於快閃記憶體晶片容量比較大,一組8位地址只夠定址256個頁,顯然是不夠的,因此通常一次地址傳送需要分若干組,佔用若干個時鐘週期。NAND的地址資訊包括列地址(頁面中的起始操作地址)、塊地址和相應的頁面地址,傳送時分別分組,至少需要三次,佔用三個週期。隨著容量的增大,地址資訊會更多,需要佔用更多的時鐘週期傳輸,因此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容量越大,定址時間越長。而且,由於傳送地址週期比其他儲存介質長,因此NAND型快閃記憶體比其他儲存介質更不適合大量的小容量讀寫請求。
記憶體和NOR型快閃記憶體的基本儲存單元是bit,使用者可以隨機訪問任何一個bit的資訊。而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基本儲存單元是頁(Page)(可以看到,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頁就類似硬碟的扇區,硬碟的一個扇區也為512位元組)。每一頁的有效容量是512位元組的倍數。所謂的有效容量是指用於資料儲存的部分,實際上還要加上16位元組的校驗資訊,因此我們可以在快閃記憶體廠商的技術資料當中看到“(512+16)Byte”的表示方式。目前2Gb以下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絕大多數是(512+16)位元組的頁面容量,2Gb以上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則將頁容量擴大到(2048+64)位元組。
NAND型快閃記憶體以塊為單位進行擦除操作。快閃記憶體的寫入操作必須在空白區域進行,如果目標區域已經有資料,必須先擦除後寫入,因此擦除操作是快閃記憶體的基本操作。一般每個塊包含32個512位元組的頁,容量16KB;而大容量快閃記憶體採用2KB頁時,則每個塊包含64個頁,容量128KB。
每顆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I/O介面一般是8條,每條資料線每次傳輸(512+16)bit資訊,8條就是(512+16)×8bit,也就是前面說的512位元組。但較大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也越來越多地採用16條I/O線的設計,如三星編號K9K1G16U0A的晶片就是64M×16bit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容量1Gb,基本資料單位是(256+8)×16bit,還是512位元組。
定址時,NAND型快閃記憶體透過8條I/O介面資料線傳輸地址資訊包,每包傳送8位地址資訊。由於快閃記憶體晶片容量比較大,一組8位地址只夠定址256個頁,顯然是不夠的,因此通常一次地址傳送需要分若干組,佔用若干個時鐘週期。NAND的地址資訊包括列地址(頁面中的起始操作地址)、塊地址和相應的頁面地址,傳送時分別分組,至少需要三次,佔用三個週期。隨著容量的增大,地址資訊會更多,需要佔用更多的時鐘週期傳輸,因此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容量越大,定址時間越長。而且,由於傳送地址週期比其他儲存介質長,因此NAND型快閃記憶體比其他儲存介質更不適合大量的小容量讀寫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