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妲己戲諸侯
-
2 # 嘟嘟DUDU
在劉邦出來之後和樊噲還有張良的對話,不難看出他是一個虛偽狡詐,貪生怕死的人,(2)但是他也知人善用,這表現在劉邦在對待項伯的態度上,(3)在文章的最後劉邦要求張良估計他回到軍營中才進去,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個保全自己的人,(4)還有,差點忘了,在之前劉邦在得知項羽將要攻打自己時開始有些驚慌,但很快能抓住機會,拉攏項伯,上門"謝罪",可見他善於委曲求全,狡詐多端,能謀善斷.
一、以成敗論鴻門宴中項羽,他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迂腐,死抱著仁義觀念,沒殺掉政敵;愚蠢,居然透露曹無傷是內奸。是一個不成熟的政治家。
二、以人性,英雄的理念來分析鴻門宴中項羽,真英雄也。他光明磊落,反對陰謀詭計;待人寬厚,能容忍別人的過錯;對劉邦他心慈手軟,心存善念;對項伯,他是用人不疑;對樊噲,他是從諫如流;對英雄,他是拋棄陣營偏見真心讚賞。歷史上英雄敗於小人的悲劇層出不窮,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噓唏的英雄。
談劉邦
一、從他收買項伯看,有政治手腕。
二、從他進咸陽後的一系列措施來看,有雄心(野心),有能力。
三、從他敢於赴鴻門宴看,是個敢於一搏的政治賭徒。
四、從他面對張良的責問,把過錯失推給他人的表現來看,是個薄情寡義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政客。
五、從他對項羽的奉承來看,他是變色龍,善於應變。
六、從他採納張良、樊噲的意見來看,他從諫如流。
七、從他回軍營後立殺曹無傷來看,他做事果斷,絕不手軟。
八、從范增敘述中看,他喜女色,是個流氓。
他是一個成就了大事的小人。
劉、項兩人一個是勝利英雄,一個失敗英雄,勝利有勝利的理由,失敗有失敗的原因,這些歷史早有定論。賈誼《過秦論》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已足以蔽之,也是對項羽該不該過烏江的最好回答。
項羽幼年喪父,跟隨叔父項梁長大成人。項羽少年時對讀書、學劍不大感興趣,項梁很生氣。項羽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願學萬人敵。”於是項梁就教他學兵法。項羽很高興,但略知一點大意,卻又不肯學完它。這說明項羽是一個聰明卻又浮躁的英雄。
劉邦性格豪爽、心胸廣大、智術高明、知人善任、肯於納言,是一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天才的領袖人物。劉邦能把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張良、蕭何、韓信等文人武士招攬到為自己旗下為自己效命,那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能做到的。劉邦重視臣子、參謀、將軍說的話,可以違背自己的決定,然後180度轉彎接受臣子的意見。劉邦不甘心亡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佔,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戰爭前期,劉邦處於劣勢,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所以才會反敗為勝。
項羽在反秦鬥爭中,是指揮起義軍摧毀秦軍主力的勝利者,而在同劉邦的角逐中失敗了。對於項羽短暫悲壯的一生,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這樣歌頌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充分肯定項羽的功績,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一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他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見義勇為、敢作敢當、光明磊落的品格,成為人們心目中英雄的典範,使人永懷不忘。項羽屠殺20萬向他投降的秦軍!他還屠城!他把阿房宮給燒了!因為秦始皇是秦國的,他痛恨所有的秦華人,讓其軍隊屠殺秦華人!他是英難嗎?阿房宮一個用多少人力物力所創建出來的?裡面藏著多少東西!
項羽是一個自大的人,做事自做主張,不聽起別人的建議!只重用自己的兄弟!其它人他連看都不看!象他這種人如果得以天下,如何得以民心!當有人在項羽面前說他跟秦王比時,他總是說他怎麼可以比秦始皇比!他殺了20萬向他投降的秦兵他就跟秦王一樣是暴君,他殺了20萬人也就是跟至少100萬有仇,這是因為他殺了20萬人讓他得以在烏江自剎。因為他就讓這20萬人當中的一個父親指了一條錯誤的路!如果他不殺這20萬人這位秦軍的父親會向他指一條錯誤的路嗎?一條死亡的路嗎?
就算項羽逃了回去,江山再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條船隻要搭一人,如果他上了就是背信棄義。引用他常說的一句話,不是英雄也!就因為他死了他就是英雄!哪是不是罪人呢?
劉邦只所以得天下,是他聽進別人的話!是他重友情、薄親情,而項羽看劉邦不起,說他是草包,一個老百姓!一個看不起人聽不起別人的建議的人難得天下,那天下也不太平!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象項羽這樣的光桿司令怎麼能打天下呢!
項羽死了!死得好!如果他不死!那天下的老百姓更可憐!
-
3 # 匆匆歲月時間煮雨
一、以成敗論鴻門宴中項羽,他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迂腐,死抱著仁義觀念,沒殺掉政敵;愚蠢,居然透露曹無傷是內奸。是一個不成熟的政治家。
二、以人性,英雄的理念來分析鴻門宴中項羽,真英雄也。他光明磊落,反對陰謀詭計;待人寬厚,能容忍別人的過錯;對劉邦他心慈手軟,心存善念;對項伯,他是用人不疑;對樊噲,他是從諫如流;對英雄,他是拋棄陣營偏見真心讚賞。歷史上英雄敗於小人的悲劇層出不窮,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噓唏的英雄。
談劉邦
一、從他收買項伯看,有政治手腕。
二、從他進咸陽後的一系列措施來看,有雄心(野心),有能力。
三、從他敢於赴鴻門宴看,是個敢於一搏的政治賭徒。
四、從他面對張良的責問,把過錯失推給他人的表現來看,是個薄情寡義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政客。
五、從他對項羽的奉承來看,他是變色龍,善於應變。
六、從他採納張良、樊噲的意見來看,他從諫如流。
七、從他回軍營後立殺曹無傷來看,他做事果斷,絕不手軟。
八、從范增敘述中看,他喜女色,是個流氓。
他是一個成就了大事的小人。
鴻門宴可謂是楚漢之爭的轉折點,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峰會也正體現了項羽的弱點,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終是一個失敗者。
項羽自小狂傲自大,年僅二十餘歲便口出狂言,以“彼可取而代之”來評論當時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因而其初起時,便自矜功伐,而這又是他被世人評價為“為人不忍“的根源所在。這一點在鴻門宴中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輕信項伯,許諾善遇劉邦,為一不忍;聽信劉邦,不應范增,為二不忍;寬容樊噲,產生相惜之心,為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為四不忍。這一切不僅使他喪失了殺劉邦的時機,而且導致最終的“烏江自刎”。
項羽的失敗源於他性格的弱點,這也體現在他的用人上。其實項羽並不是一個完全不識人才的人,但他被人矇蔽了——與項羽有姻親關係的卑微小人都被項羽委以重任,執掌大權。這樣怎能不埋沒有識之士呢?
項羽這麼做,也源於他的本性。他是以欺詐而興起的:侍奉懷王而殺懷王;屬宋義部下又殺宋義;劉邦入關滅秦當稱王關中,他卻改封其為漢中王;田榮率眾歸附,他又斬殺奪掠……他的這一切所作所為使他總感到仇敵就在身邊,而不敢一刻放鬆,左顧右盼,只有自己的兄弟和親戚可以信賴。但季父項伯卻告密劉邦;堂弟項莊不識時機;老友呂馬童逼其自剄……
-
4 # 欣欣向榮165871516
項羽,公元前232年一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少習文,略懂兵法,據說身材高大,力能扛鼎,英勇無匹。少時見秦始皇出巡之浩蕩場面,慨然嘆曰:彼可取而代也!
其後項羽參加了滅秦的農民起義軍,當時烽煙四起,群雄稱霸,誰能問鼎天下,一統山河,尚未可知。
公元前206年,當時項羽實力雄厚,擁兵40萬,志得意滿,彷彿天下已指日可待。劉邦雖稍遜,兵力只有十來萬,但仍不可小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項羽手下第一謀士、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范增擺下"鴻門宴",要項羽殺掉劉邦,則霸業可成,王位可期。
在宴席上,范增三次舉起玉佩,示意項羽下手,項羽都遲疑不決、不為所動。范增又令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又被項伯阻撓。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劉邦手下勇士樊噲持劍擁盾強闖帳內,怒目而視項羽。項羽贊其神勇,賞賜酒肉,劉邦乘機一走了之。
項羽有勇無謀,力大無腦,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終於放虎歸山,養虎為患,為日後垓下兵敗自刎埋下伏筆!
後來劉邦施行反間計,使項羽猜忌范增,范增被迫出走,不幸死在路上。
劉邦手下有張良、韓信、蕭何等謀臣良將;而項羽雖有范增而不善待,逞匹夫一時之勇,終於要被劉邦消滅了。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自刎之前與虞姬相擁而泣,吟唱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要是不那麼剛愎自用,不那麼驕橫
志滿,要是能聽亞父范增的勸告,鴻門宴上殺死了劉邦,那麼,以後的歷史可能就得改寫!
其實,真正有勇無謀的人都不能成大事,所謂非常之業,必待非常之人;非常之位,必待非常之人!
-
5 # 西北風AH
項羽的失敗與年輕無關啊。
解讀項羽
近幾年,圍繞楚霸王項羽似乎形成了一個不小的文化熱點。電影、電視連續劇、電視書場、專題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間或多或少有些許為項羽鳴冤叫屈的情緒。項羽身後向來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名句當為其評價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他。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直評項羽因不厚不黑而敗,這就牽涉到劉項優劣論。時下洶湧的不平之氣,或許就是對不黑不厚說的呼應。其實,不論人們對項羽懷有何等情感,事實總是事實。細讀《史記》就不難發現,項羽絕非人們心目中的直腸漢,也不可能與厚黑無涉。有關項羽的歷史功過得失,學界論之甚詳。筆者只想對一些一向為研究所忽略、又關係項氏成敗並對後世有啟示意義的項羽現象略作歸納。
第一,項羽的個人品質造成了他的失敗。首先項羽絕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馬遷認為他才氣過人。劉邦也認為在勇悍仁強方面自己非項羽可比,對此韓信亦有同感。但項羽這種過人才華並沒有給他帶來幫助,反而使他成為直繼暴秦的統治者。項羽的本性是極度自負。陳平對其鑑定為“不能信人”、“意忌信讒”。在項羽眼裡,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親,弄得自己很辛苦。這使人聯想起秦始皇。侯生、盧生有言:“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以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項羽也是逢戰必到,疲於奔命,最後又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更加形單影隻,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獨夫。司馬遷評秦始皇曰:“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評項羽曰:“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其次是苛察。苛察大概是項氏家風。其叔項梁起義後不久拒絕一門人求職時指責對方某時未辦好某事,是為其證。日後,殷王司馬卬叛楚,項羽派陳平等擊降之。不久,司馬卬降漢,項羽就要追究上述軍事行動的參與者,導致陳平歸漢。相形之下,劉邦的部屬中有許多人曾反對過他或投降過項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項羽雖常勝,人卻越打越少;劉邦雖常敗,人卻越戰越眾。又其次,項羽繼承了趙高的一套統治術。趙高曾獻計於秦二世,說欲鞏固其統治,唯有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項氏在分封時正是這樣乾的。他將原來的齊燕之王分別貶為膠東王、遼東王,而將齊燕之將分別封為齊王、燕王。正是這種統治術,迅即釀成了不安定因素,並最終斷送了項氏統治。經歷過暴秦統治的廣大人民是絕不能忍受項氏統治的。天份反成事業之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二,項羽現象提出了歷史人物作用的階段性命題。彼得原理有無能極一說,即某個系統裡的人達到其力難勝任的崗位,不稱職現象便隨之產生。項羽的情況正合此理。可以說,在反秦風暴中,如果沒有項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奪權前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在救趙時的果敢絕決,奠定了其歷史地位。但以此為限,其後的局面就非項羽所能勝任。歸降的二十餘萬秦軍,既是項羽的最輝煌勝利,也成了他失敗的開端。這些與諸侯聯軍人數相去不遠的俘虜,如果不殺,總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殺降,項羽就失去了道義上的支援,並且無法在關中立足。又如分封,也非項羽份內事,項羽挾威勢強行包辦,弄得怨聲載道。於是,項羽就從順應歷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對此,項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他以為自己既然在軍事上有一套,其他方面估計也差不了。耐人尋味的是,時過兩千年,項羽的思維方式在中國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某些領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對各種事物指點江山。那麼,項羽同時代的人默認了他的自負就不足為奇了。但事實讓天下及項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項羽當時不去爭奪支配權,他肯定不會迅即覆滅。或許應了老子的一句話,“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可惜,項羽及其他情形相類者當時絕不會有這份自覺。人類註定要在錯誤中成長。
最後,項羽蔑視知識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國社會情緒。少年時代,項羽學書學劍學兵法均淺嘗輒止。在項羽眼裡,“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可見,知識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項羽抹煞義帝的功績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社會對知識的情緒。他說:“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話雖說的有力,可卻不是事實。義帝是在項梁敗死,楚國受重創之後出面主持大計的,他親自佈署了攻秦的兩路人馬,完成了陳勝、項梁未能完成的大業——滅秦。設想,如果印刷廠廠長出面否認一本暢銷書作者的作用,建築隊長出面否認一個傑出建築的設計師的作用,一定沒有人會信以為真。但項羽的上述言論卻能深得人心。甚至司馬遷或者都被其騙住,《史記》就沒為義帝立傳。無獨有偶,劉邦定天下論功行賞厚封蕭何,遭到武將們的一片反對之聲:“臣等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看看,項羽心態有多麼大的市場啊。但劉邦不是項羽。他以獵為譬:“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劉項原來不讀書”。然劉邦對待知識的功用能深明大義如此,劉勝項敗,固其宜矣。項羽先抹煞義帝之功,後殺義帝之身,此等行徑豈是與厚黑無涉。按劉邦的上述說法,項羽之謀殺義帝無疑是功狗噬功人。其厚其黑,天地共鑑。
深究起來,對項羽的歧讀皆源於司馬遷的記敘。特別是將劉項二人相互參看時尤其如此。當司馬遷著力描摹時,項羽總是威武雄壯,氣勢奪人;劉邦則平淡無奇,甚或猥瑣。於是便有阮籍登廣武戰場“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嘆。確實,劉項相爭,項羽處處壓劉一頭。然而,項羽的剛猛無儔恰恰是逆時代潮流而行。所以,雖然頻頻取勝,卻最終魂斷烏江。欲讀通項羽,必須讀司馬遷為劉項二人各自所下的讚語。司馬遷對劉項二人所下的讚語恰好與正傳相反。對劉邦評價極高,對項羽則貶斥甚多,若再與各自的本紀相參,卻又都是與事實相容的。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成於一手且反差明顯的評價竟能完全諧和地出現在歷史的背景上。其原因在於,歷史本身就是由無數矛盾著的事實所構成。項羽的事實是,他的確威武雄壯,可惜這只是小節。大節是在滅秦之後,項羽其人其情是反社會的。那麼,看歷史人物,只管往大節處看。當一個人大節有虧時,即便其小節可歌可誦,不提也罷。
-
6 # 透過你的眼神
、以成敗論鴻門宴中項羽,他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迂腐,死抱著仁義觀念,沒殺掉政敵;愚蠢,居然透露曹無傷是內奸。是一個不成熟的政治家。
二、以人性,英雄的理念來分析鴻門宴中項羽,真英雄也。他光明磊落,反對陰謀詭計;待人寬厚,能容忍別人的過錯;對劉邦他心慈手軟,心存善念;對項伯,他是用人不疑;對樊噲,他是從諫如流;對英雄,他是拋棄陣營偏見真心讚賞。歷史上英雄敗於小人的悲劇層出不窮,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噓唏的英雄。
談劉邦
一、從他收買項伯看,有政治手腕。
二、從他進咸陽後的一系列措施來看,有雄心(野心),有能力。
三、從他敢於赴鴻門宴看,是個敢於一搏的政治賭徒。
四、從他面對張良的責問,把過錯失推給他人的表現來看,是個薄情寡義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政客。
五、從他對項羽的奉承來看,他是變色龍,善於應變。
六、從他採納張良、樊噲的意見來看,他從諫如流。
七、從他回軍營後立殺曹無傷來看,他做事果斷,絕不手軟。
八、從范增敘述中看,他喜女色,是個流氓。
他是一個成就了大事的小人。
鴻門宴可謂是楚漢之爭的轉折點,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峰會也正體現了項羽的弱點,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終是一個失敗者。
項羽自小狂傲自大,年僅二十餘歲便口出狂言,以“彼可取而代之”來評論當時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因而其初起時,便自矜功伐,而這又是他被世人評價為“為人不忍“的根源所在。這一點在鴻門宴中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輕信項伯,許諾善遇劉邦,為一不忍;聽信劉邦,不應范增,為二不忍;寬容樊噲,產生相惜之心,為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為四不忍。這一切不僅使他喪失了殺劉邦的時機,而且導致最終的“烏江自刎”。
項羽的失敗源於他性格的弱點,這也體現在他的用人上。其實項羽並不是一個完全不識人才的人,但他被人矇蔽了——與項羽有姻親關係的卑微小人都被項羽委以重任,執掌大權。這樣怎能不埋沒有識之士呢?
項羽這麼做,也源於他的本性。他是以欺詐而興起的:侍奉懷王而殺懷王;屬宋義部下又殺宋義;劉邦入關滅秦當稱王關中,他卻改封其為漢中王;田榮率眾歸附,他又斬殺奪掠……他的這一切所作所為使他總感到仇敵就在身邊,而不敢一刻放鬆,左顧右盼,只有自己的兄弟和親戚可以信賴。但季父項伯卻告密劉邦;堂弟項莊不識時機;老友呂馬童逼其自剄……
-
7 # 生活不是謀生
鴻門宴的背景。
秦朝末年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中國歷史上第1次農民大起義。戰旗一舉,應者雲集,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起兵江東,被捲入農民起義的洪流。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義軍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08年9月,楚懷王趙傑朱巷。竭誠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統帥南路軍先於項羽入關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還軍霸上,但派兵守關,“無內諸侯”。11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
兩隻起義軍為何突然劍拔弩張,原來各自都有南面稱孤之心。劉邦入關後,派兵“距關”表明劉邦做關中王的慾望十分強烈,而項羽對關中王也早就垂涎欲滴,又有4倍於劉邦的兵力,故不可一世,寧可負約,也要把關中據為己有。劉、項之間,大規模的爭權奪勢的鬥爭不可避免。
所謂“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相爭的序幕,名為宴會,實為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這場政治鬥爭對比了鬥爭雙方策略高下的懸殊,並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
項羽的性格
驕矜自負、魯莽直率。他聽到沛公欲王關中的密報,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伯遊說項羽,“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羽又在義字上,思慮不定。鴻門宴上劉邦花言巧語,竟使項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曹無傷,說明他胸無城府,無知愚蠢。
范增在宴會上多次示意舉玦,項王默然不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翼蔽之,聽之任之,說明項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有婦人之仁。
樊噲闖帳,威懾項羽,慷慨陳詞,項羽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讚賞賜座。說明他寡謀輕信。
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的建議,置若罔聞。說明他不善用人。
總之,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缺乏遠慮,用人唯親。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輕敵麻痺,養奸貽患,內部不團結。
劉邦則與之相反,雖處劣勢,但能忍辱負重,虛心下問,善於機變,知人善任,使謀臣盡其謀,將士盡其力,並瓦解敵方為自己效勞,及時清除內奸。所以劉項的勝負自成定局。
-
8 # 黑夜裡的潛伏者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鴻門宴中項羽錯失了殺死劉備最好的機會,後來劉備東山再起,項羽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悲涼的死,是他自己一時婦人之仁造成的嗎?我卻不是這麼看,我心中的項羽,西楚霸王是一個英勇善戰十分自信同時也講信義的人,有人說項羽太懦弱了,無論項羽是否是君子或者懦弱,最後不可否認的是他自盡了!劉邦利用他的狡猾也好計謀多也好,最終他勝利了。這些已經是史實了。
項羽在鴻門宴上所表現的悲劇心情,說明項羽很重情意,而劉邦不同,他擅長利用別人的弱點,他在宴會上利用了項羽的這一點性格的弱點使將要發生的危險化險為夷。
在宴會上,儘管范增數目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他敬重英雄,樊噲魯莽的闖進營帳維護劉備的安全,他卻沒有怪罪,反而是賞酒肉賜坐,款待樊噲。由此看出他是一個有膽識的人。但是有膽識,英勇就能夠成就事業嗎,項羽敗在智謀上,就算當時項莊殺了劉備,項羽也不一定會穩坐江山,稱王一世。
從鴻門宴上可以看出項羽優柔寡斷,比較衝動
沒有警惕心,有勇無謀、比較自大。
-
9 # 大衣櫥櫃臺
在鉅鹿之戰後的一段時間裡,項羽一直是帶頭大哥。
問題是,當時的天下,並不是項羽一手遮天。
敢與項羽公開對抗的人,那是多的去了;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剛剛結束,田榮[注]、陳餘[注]、彭越[注]、劉邦[注]就開始公開反叛項羽;
關鍵是,項羽到死也沒有擺平這些叛亂,反而自己孤身跑到了烏江邊。
[注]:田榮聞項羽徙齊王於膠東,而以田都為齊王,大怒。五月,榮發兵距擊田都,都亡走楚。
[注]:張耳之國,陳餘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乃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於醜地。今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不聽不義;願大王資餘兵擊常山,復趙王,請以趙為捍蔽!”齊王許之,遣兵從陳餘。
[注]:是時,彭越在鉅野,有眾萬餘人,無所屬。榮與越將軍印,使擊濟北。秋,七月,越擊殺濟北王安。榮遂並王三齊之地,又使越擊楚。項王命蕭公角將兵擊越,越大破楚軍。
[注]:八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章邯迎擊漢陳倉。....項王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敢擊殺劉邦,只會讓陷入被動之中。
因為天下諸侯肯定會以此為藉口反叛項羽,項羽怎麼辦呢?
我們總認為,項羽神功無敵,只要項羽願意,就能如何如之何,其實呢?
項羽真的神功無敵,怎麼到死也沒有把劉邦、彭越、英布、韓信等人幹掉呢?
在鴻門宴上,沒有一個諸侯,敢與項羽單挑;
問題是,幾個諸侯一塊打項羽,項羽也會捉襟見肘的。
對此只要看看項羽分封結束後的狼狽樣,就可以知道了。
03聯盟
所以當時的項羽,最多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確保最多的諸侯願意認可他作為盟主的地位,而不是藉機殺掉某個人!
項羽(西楚霸王,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 的代表人物。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戰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
10 # 紫天雲
《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開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結束。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性格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居功自傲,有勇無謀當時,秦軍主力被項羽擊敗,各地起義軍都聽命於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項羽也因此自視甚高、得意忘形,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便立即決定進攻;而在聽說劉邦“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時,便放棄了攻打劉邦的打算。
正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所說的那樣:“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意思是說,項羽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動彈,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正是這種匹夫之勇,使得項羽居功自傲、自矜功伐,根本不把劉邦放在眼裡,導致驕傲輕敵,最終錯失良機,遺恨千古。
02 優柔寡斷,不識大體項羽在鴻門宴上既不顧范增再三催促殺掉劉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項伯意在保護劉邦的舞劍,反而把魯莽的樊噲當作英雄,處處同情敵人的境遇,這些地方,都表現了他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正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所說的那樣:“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他卻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也捨不得給人,這正是婦人的仁慈啊。
這種婦人之仁,使得項羽不顧大局、不識大體,最終在殘酷的軍事鬥爭中全軍覆沒、功敗垂成。
03 不善用人,拒諫飾非《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在奪得天下後,說了這樣一番話:“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就是說出謀劃策、決勝千里,我(劉邦)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這三位“人中龍鳳”,我都能得而用之,這就是我能夠成功奪取天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能採納他的建議,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我們說,正是項羽的自負,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導致不能放手使用各類人才,不能合理採納屬下的意見建議。鴻門宴上,劉邦逃脫之後,張良把玉璧呈給項羽,項羽還執迷不悟,欣然接受,絲毫沒有意識到劉邦逃脫的嚴重後果。反倒是他的謀臣范增看得最清楚、最明白,長嘆一聲:“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我們說,正是因為項羽居功自傲、有勇無謀,優柔寡斷、不識大體,不善用人、拒諫飾非,最終落得個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下場。
回覆列表
其實說實話就算是項羽在鴻門宴裡面叫項莊把劉邦給殺了其實也不能改變項羽最後失敗兵敗的故事。
當然可能是由劉邦變成韓信、張良……項羽是英雄但不是梟雄他當天下之主還是機會太渺茫!
小時候看《三國》喜歡劉關張三兄弟喜歡諸葛亮、周瑜……但很少有人喜歡曹操。在回首我們長大了發現只有成為曹操這樣的人才能成大事。
劉備說實話其實是個很要面子的人,其實前面沒有人看得起劉備是他自己把自己太當回事。
當然好面子也卻又有好處,這也幫助他建立蜀漢王朝,其實說實話就是諸葛亮不死他也不可能北伐成功。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諸葛亮獨攬大權,親歷親為更是不給下面的官員有所表現,這樣的結果也導致諸葛亮一死,下面官員更是沒有什麼經驗,導致蜀漢王朝的崩毀。
蜀漢滅亡其實錯不在阿斗,諸葛亮才是造成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或許啊鬥也不像歷史上寫的那麼無能,只是諸葛亮把什麼都全部做好了,你叫啊鬥做什麼?
從啊鬥投降就可以看出其實他是一個明君,而不是歷史上說的這麼無能,尤其是最後居然還沒有被曹操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