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 杜甫 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揹人飛。 雲裡相呼疾,沙邊自宿稀。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雲。卻過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傷弓流落羽,行斷不堪聞。 歸雁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 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古時的書信傳遞不發達,離鄉之後兩茫茫,如果再有兵荒馬亂,思鄉之情實難託。借雁寄情,屢屢可見,只是滲透了幾多的傷感。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杜甫 春來萬里客, 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 高高向北飛。 杜甫詩鑑賞 此詩作於廣德二年(764)春暮 ,在成都草堂。詩中寄託了深切的鄉思,並流露出對朝廷的繫念和對國事的關心。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點明瞭時間和客居情況,表達急切渴望迴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以後,八年來,杜甫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輾轉流離到四川成都。所以詩中“春來”二字亦作“ 東來”。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準備,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於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於是打消了出峽的念頭 ,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萬里客”三字,飽含著經年奔波的悽楚況味和濃烈的鄉思之情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按說應當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滿懷激情地表示過:“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如今又來到成都,早就縈繞於懷的回鄉之願,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實現?一個問句,表現了詩人渴望回鄉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一隊隊大雁正從濱臨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歸飛。 “高高”有自由自在、暢通無阻之意。大雁北飛之地就是中原地帶,它既是作者故鄉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權的所在地。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 這首詩短小精悍,含義雋永,餘味無窮。這原因,一方面是詩人將自己的一片真情,融於字裡行間,在平易樸實的語言裡,蘊含著強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這樣,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本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周嘯天《唐絕句史》)從這首五言絕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
歸雁 杜甫 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揹人飛。 雲裡相呼疾,沙邊自宿稀。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雲。卻過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傷弓流落羽,行斷不堪聞。 歸雁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 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古時的書信傳遞不發達,離鄉之後兩茫茫,如果再有兵荒馬亂,思鄉之情實難託。借雁寄情,屢屢可見,只是滲透了幾多的傷感。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杜甫 春來萬里客, 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 高高向北飛。 杜甫詩鑑賞 此詩作於廣德二年(764)春暮 ,在成都草堂。詩中寄託了深切的鄉思,並流露出對朝廷的繫念和對國事的關心。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點明瞭時間和客居情況,表達急切渴望迴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以後,八年來,杜甫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輾轉流離到四川成都。所以詩中“春來”二字亦作“ 東來”。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準備,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於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於是打消了出峽的念頭 ,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萬里客”三字,飽含著經年奔波的悽楚況味和濃烈的鄉思之情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按說應當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滿懷激情地表示過:“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如今又來到成都,早就縈繞於懷的回鄉之願,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實現?一個問句,表現了詩人渴望回鄉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一隊隊大雁正從濱臨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歸飛。 “高高”有自由自在、暢通無阻之意。大雁北飛之地就是中原地帶,它既是作者故鄉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權的所在地。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 這首詩短小精悍,含義雋永,餘味無窮。這原因,一方面是詩人將自己的一片真情,融於字裡行間,在平易樸實的語言裡,蘊含著強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這樣,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本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周嘯天《唐絕句史》)從這首五言絕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