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菜鳥育兒

    孩子咬人是正常的,ta並不是專門咬人,而是在長牙期或特定的時期一種行為表現,慢慢長大後就不會再咬人了。

    如果遇到孩子咬人,大人該怎麼辦呢?

    我的觀點是,當孩子一不小心或故意咬到你時,一定不要大喊大叫,因為這樣,孩子以為很好玩,就會重複為之。也不要過分責備孩子,打罵孩子都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咬你時,強忍住疼痛,用手輕輕把孩子的嘴撥開,裝作若無其事,不予理睬。孩子一看沒勁,注意力自然就轉到別處去了。如果孩子到了一歲多,明事理了,就要耐心的和孩子講解這種做法不對,會不招人喜歡,多講幾次,孩子咬人的現象就會慢慢沒有了。

  • 2 # 安國強1

    孩子咬人是在長牙期正常的生理反應。當被Ta咬住時一定要忍住,不要大聲尖叫或有太大的動作以免小孩受驚。要給Ta拿吃的或用手指撓他的腋下,Ta笑就鬆口了。有效的預防辦法就是買顆磨牙棒。

  • 3 # 育兒媽媽頻道

    孩子咬人,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記住,孩子們不想攻擊別人。他們更喜歡玩、探索和享受他們的朋友。瞭解咬人背後的原因是讓孩子停下來的第一步。

    孩子咬人的原因

    想想孩子何時以及為什麼會咬人。當另一個孩子搶到他想玩的東西時,當其他孩子在擁擠他的時候?

      孩子情緒上的不安,從而導致攻擊性行為。有時,孩子們僅僅是為了判斷它會產生什麼影響,因為他們興奮或過度刺激,或者是一種錯位的愛的表達。

      當孩子們被恐懼、憤怒或挫折所征服時,他們可能會咬人。學齡前兒童經常在打架時咬傷,如果他們覺得被逼到了角落,或者害怕他們自己會受傷。

      孩子咬人我們應該如何做

      保持冷靜,設定界限,不要責備或懲罰。簡單的說,直接的語言告訴你的孩子咬傷,她是不允許做的。

      密切關注你的孩子。警告訊號,如哭泣,叫喊,跺腳,和猛衝,通常是在咬之前。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的孩子情緒高漲,你擔心他準備對朋友施加壓力,把注意力轉移到不同的活動上,比如跳舞、畫畫或玩遊戲。

      鼓勵你的孩子在她難過的時候來找你。當她遇到最困難的時候——比如在學校或幼兒園——你可能無法和她在一起,但她需要知道她可以向你或另一個成年人尋求幫助。

    和孩子的老師談談。經驗豐富的老師經常有一些創造性的方法來處理常見的行為問題。

      咬人通常會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以表達他們的感受,分享和理解另一個孩子的觀點。透過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來幫助他結交新朋友,以此來挖掘你孩子成長中的情商。

  • 4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咬人,其實是幼兒期的孩子中,比較普遍的行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咬人的行為,你或許可以稍稍鬆口氣——你並不孤單。

    而好訊息是,爸爸媽媽確實是可以有很多方式,來引導孩子,減少孩子咬人的狀況發生。

    先說說孩子為啥要咬人

    1、缺乏語言技能。孩子也需要表達需求,或者憤怒、沮喪、歡樂等比較強烈的情感。可是孩子的語言能力又不足以支援他表達這樣複雜的感受,於是一著急,咬人就成了語言表達的代替方式。2、環境中的聲音、光線、刺激物太多。3、想挑戰一下,試試看會發生什麼。4、太累了5、正在出牙6、需要口頭刺激。預防孩子咬人,爸媽可以怎麼做?

    下面幾個問題能幫家長梳理一下,孩子在什麼狀況下容易發生的咬人行為:

    1、咬人之前發生了什麼?

    2、孩子是跟誰一起玩的時候發生的?

    3、是每次都咬同一個孩子,還是咬過不同的人?

    4、孩子當時在做什麼?

    5、在哪裡發生的?

    6、當時是誰在照顧孩子?

    透過日常的觀察,爸爸媽媽應該能總結出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發生咬人的行為,然後我們可以提前做好預防。

    1、書籍、玩具、戶外活動來分散注意

    如果你已經感覺到孩子可能馬上就要咬人了,建議把孩子帶到另一個房間、室外、給孩子一個玩具之類的,總之目的是為了減少孩子的緊張情緒,轉變一下孩子的注意力。

    2、給孩子一些建議,來避免咬人的行為發生。

    比如,教會孩子:“你可以告訴哥哥‘請坐過去一點’”

    如果你覺得孩子是因為口腔需要點刺激才咬人的,不妨給孩子一些安全而適合咀嚼的東西——胡蘿蔔條、牙膠等等

    3、提前建議好分享方式

    如果孩子們都喜歡同一種玩具,我們可以用一個廚房計時器,給孩子一個視覺上的時間提醒。告訴他們,每人可以玩多久,然後輪流。

    當孩子咬人的時候,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

    1、先把兩個孩子分開,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2、保持自己的心情平靜

    孩子咬人的時候,爸爸媽媽肯定也挺生氣、挺擔心、挺尷尬、挺是沮喪……有這樣的感覺很正常。但是,當爸爸媽媽都處於激烈的情緒狀態下時,是很難處理好孩子的問題的。

    3、用堅定而嚴肅的聲音(但不是憤怒地大吼)指出孩子的錯誤。

    嚴肅地跟孩子說:“不能咬人!”、“咬人很痛!”

    然後還可以讓孩子關注被咬的孩子的感受:“你看小弟弟都哭了,你咬了他,他很痛!”

    對被咬的孩子表示關心和同情,也教導了自己的孩子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慢慢培養起孩子的同理心。

    在孩子咬人的時候教育孩子當然很必要,但如果只在咬人的時候才幹涉孩子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

    孩子學習需要時間,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更合理的處理衝突、表達情感的方式,更重要。

    針對孩子咬人,在日常生活中,基於孩子發展階段的應對方式:

    一、為孩子提供溝通和語言技能的支援

    可以用角色扮演、過家家的遊戲方式來教孩子。

    比如把手偶玩具拿出來,爸爸媽媽和孩子分別扮演一個角色,就演一個和孩子之前發生的爭執很類似的場景:小熊和小兔子都想玩小汽車,它們倆應該怎麼辦,它們可以怎麼說?

    在遊戲中教會孩子這些語言:

    “球,能不能借我玩一下”

    “我用我的小汽車和你換,好不好?

    “等你不想玩了,可以給我玩嗎?”

    “請你坐過去一點”

    幫孩子用適當的方法把感受表達出來

    如果發現自己孩子真的很生氣,你可以說:寶貝,你肯定很生氣!接著再給孩子提供一些發洩怒氣的建議:你可以大吼一聲、撕報紙、打打枕頭、跳一跳……

    一旦孩子用該語言來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及時鼓勵他

    給孩子一點選擇權和控制感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能適當的選擇自己穿什麼、玩什麼、畫什麼……平時有了選擇權,可以讓孩子的操控感得到滿足,真正發生衝突時,不容易發生咬人的行為。

    二、幫助孩子應對“不知所措的感覺”

    孩子很容易被燈光、聲音、高活躍度的活動所淹沒,所以你可以:

    注意電視、音響的音量。家庭生活中的背景噪音小一點。

    像商城、遊樂場那樣,人流量大、活躍度高的場所,最好在孩子吃好睡好,狀態好的時候去。

    但給孩子已經很緊張的時候,很難再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所以,給孩子一個堅定的“熊抱”,能夠幫助孩子舒緩情緒。

    用枕頭、繪本、毛絨玩具、小帳篷等物品,在房間裡為孩子建立一個“冷靜角”,告訴孩子,在他心情不好,想冷靜一下的時候,可以來這裡坐坐。如果孩子經常去別的地方生活,比如奶奶家,也可以在另外的生活環境裡也準備一個“冷靜角”。

    三、主動為孩子提供“體能釋放”的機會

    每天有戶外活動時間,在家也能做一些體能遊戲,比如一起跳舞。

    即便咬人了要受到懲罰,也不要用“剝奪戶外活動時間”的方式懲罰,體能無處釋放,可能會讓咬人的情況更嚴重。

    四、提升睡眠質量

    制定一個午睡時間表,即便孩子睡不著,也可以讓孩子坐在床上,聽聽輕柔的音樂,給孩子講個故事,一起度過一段“安靜的時間”。

    如果孩子今天沒有睡好,已經疲倦了,要及時告訴孩子的其他照顧者,以便他們能及時關注孩子,減少咬人事件的可能性。

    五、關注牙齒健康,提供口腔刺激

    如果您的孩子出牙,您可以:

    為他提供一個咬牙膠或冷毛巾。

    與你的孩子的其他照顧者溝通,確保他們明白孩子正在長牙,給孩子合適的牙膠。

    每天定時給孩子提供一點健康的磨牙小吃,比如煮熟的胡蘿蔔條、磨牙餅乾……這種干預措施確實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減少咬人事件。

  • 5 # 壹父母

    這是寶寶處於口腔敏感期的表現,這麼大的寶寶,視覺還未發育完全,所以他會用嘴和手來探索這個世界,具體表現就是,拿什麼都放進嘴裡,“一言不合”就咬人。

    寶寶咬人,有很多原因,有的可能是一種表達自己情緒的表現,有的可能是因為正處於長牙齒的階段,牙床癢癢很難受。

    作為家長來說,首先可以準備一些軟硬不同的食物,或者是可以“啃咬”的玩具,供寶寶盡情“享用”,幫助他來平穩度過口欲期。

    對於寶寶咬人的行為,家長不要大聲指責或者呵斥,只需要告訴寶寶,這樣不可以,然後把咬痕給寶寶看,引導他用別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感。要堅持不懈地告訴寶寶不可以這樣,每次都說,讓他慢慢改正這個習慣。

    另外,要記住儘量控制自己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音,這樣反而會讓寶寶覺得咬人“很有趣”,激發了他咬人的慾望。

  • 6 # 一度甄選

    孩子愛咬人的原因其實就是主要原因還是處於口腔敏感期,也就是探索性的咬弗洛伊德曾提出一個“口欲期”的概念,他指出:一歲左右的嬰兒,獲得各種慾望滿足的主要途徑就是口,像吸吮、吃喝、啃咬。愛咬爸爸媽媽,其實就是一種口欲期的咬。口欲期的寶寶,一旦有東西蹭到嘴邊,他就會去咬。比如趴在我們肩頭時冷不丁咬一下;有時抓著我們的手突然啃起來;還有哺乳時,寶寶咬奶頭,疼得媽媽直叫。孩子就是這樣用嘴在探索世界,咬是一種生理反應,從吃手,到啃腳丫,再到逮啥咬啥。但是題主的寶寶現在應該一歲半了,其實也可以慢慢去糾正孩子這個行為,因為到兩歲孩子也會因為物權秩序敏感而因為小事情開始發脾氣,這時候擔心孩子會用咬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早期教育專家唐納·維特默,在《從咬到擁抱》一書中,也講到孩子的情緒及社交問題:第一步:先要讓孩子理清雙方的情緒,比如別人搶你玩具,你咬了人家,就要讓孩子明白你自己很“生氣”,而對方很“傷心”;第二步:再讓孩子們提出解決方案,家長可從旁提供建議;第三步:鼓勵孩子自己去修復矛盾關係。達到“從咬到擁抱”的一個和好過程。同樣,現在孩子出現咬人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去給孩子溫柔而堅定的訴說道理。

    1、為孩子提供磨牙玩具和食品

    對於“口欲期”愛亂咬和長牙期牙齦不適的孩子,咱們家長可以提供一些磨牙食品,給孩子提供的咬咬玩具,購買時要買安全無毒,品質有保障的;使用過程要經常清潔消毒。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一歲半會度過“口欲期”。但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咬咬行為得不到滿足,“口欲期”有可能延長,更愛亂咬,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過度補償”。也就是說,孩子可能到兩歲甚至更大,還喜歡吃手或咬物咬人,而且比之前咬得更頻繁更上隱。

    2、讓孩子知道被他咬了會疼

    當孩子和大人咬著玩時,我們就要注意一下跟孩子的互動方式,不要把咬孩子玩當做親暱方式。當孩子咬疼爸媽時,可以做出誇張而嚴肅的表情,或者假裝哭,說:“寶寶把我咬疼了,嗚嗚……”用略帶悲傷和痛苦的表情來表現自己的不適,孩子能更直觀地意識到他咬人是不好的,孩子理解了這點,就不會輕易咬人了。

    3、教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的細節

    當他因護東西、爭東西、和同伴發生矛盾時咬人,我們可以告訴他怎麼說,比如,不想給別人玩玩具,不用咬人,可以大聲說“不”來拒絕。想玩別人玩具時,就問“我能玩玩嗎?”或者先遞上自己的玩具說“我們交換著玩吧”。孩子的口頭語言豐富了,就不會藉助肢體語言表情達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科學的態度驗證每一種中成藥,有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