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塗之人995

    風眠夫子苦兼能,

    窈火西鄰愛眾生。

    尺幅十元無人問,

    漁舟林鳥兩間鳴。

  • 2 # 桃花月球讀經典

    林風眠是一個孤獨的畫家。

    1

    他的一生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抗日戰爭、新中國的建立、文化大革命……一些列民族的大事件。這些大時代的波瀾,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為這些經歷,他的內心清麗的詩意和悲情的呼喊並存,孤獨和夢幻也同在,形成了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

    2

    林風眠的畫有四個特色。

    一是:塊面與線弦的二重唱

    二是:採用方紙構圖

    三是:融合西方繪畫光、形、色技法

    四是:對立和諧的統一。

    3

    林風眠擅長畫人物畫和風景畫。

    他說:藝術之原始,系人類情緒的一種衝動,以線形顏色或聲音舉動之配合以表現於外面。

    所以他的畫用線條非常空靈,顏色也很大膽。力圖完美結合,呈現所畫物件的精神內在。

    4

    林風眠享盡孤獨清冷,卻畫出了濃郁、炙熱的畫作,大團大團的金黃色,明亮、絢爛,好像從來沒遭遇過任何動盪。

    林風眠是一個值得懷念的作家。

  • 3 # 木河藝術空間

    林鳳眠(1900一1991)偉大的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他主張“調和東西藝術”。作品古今中西,相容幷蓄,既有西方後期印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變化的線條、強烈的色彩、統一節奏,又保持中國畫筆墨深淡溼的變化,同時又吸收中國民間藝術諸多元素。以中國的線條和墨韻,個人磅礴的氣魄,構成了他作品的基調。

       林鳳眠的油畫和水墨。面貌雖不同,但有著共通之點――以線為主。這裡著重講講他的國畫,他的線條有直率而瀟灑之感,沒有絲毫造作,沒有遲疑,元氣充足,生趣盎然。他追尋的是在單純粗樸的外形中所蘊藏著活潑的內在精神。這種啟示使他擺脫一切學院主義的束縛,以童心觀看自然,以情至畫。

      他的畫主題大都是親身所歷或身邊常見的景物:一片松林、一葉漁舟、幾隻魚鷹或江上的木船,仕女畫在創作中也佔了主導的位置。

      林風眠筆下的仕女和裸女,既不同於古代的中國仕女,也異於西方的人體畫。他的仕女多重情態韻致,柔若無骨,淡如輕煙,既有古典仕女的典雅風姿,又有馬蒂斯、莫迪裡阿尼式的嬌美優雅,那雪膚凝脂,洋溢著青春的勃勃生氣,又散發出一絲淡淡的感傷,這是林風眠式的女性美。他自述道:“我的仕女畫最主要是接受來自中國的陶瓷藝術,我最喜歡唐宋的陶瓷,尤其是宋瓷,受官窯、龍泉窯那種透明顏色影響,我用這種東西的一種靈感、技術放在畫裡。”林風眠的戲曲人物,繪畫形式語言單純,他將立體主義的分割法、中國民間皮影和剪紙的造型特點融合運用其中,採用均衡的構圖形式,畫面飽滿充實。

      這裡發幾張林鳳眠的代表作,供大家欣賞:

  • 4 # 色宴油畫藝術

    宗師極別,連線傳統與現代,是中國畫的一個成功的轉折人物!

  • 5 # 水墨畫家陳莊

    林風眠國畫作品

    林風眠先生早年接受過西畫的教育,作為他那一代的藝術家,大抵如此,會畫油畫,又會畫水彩畫,最後歸於中國畫創作,可說是個多面手。

    林風眠國畫作品

    林風眠作品最大的特點,色彩濃重,線條簡潔,造型概括,用中國畫的筆墨畫出西畫的韻味。相對其它作品,我更喜歡他筆下的仕女。記得剛學習中國畫時,我還借鑑過林風眠先生的想法,也想把自己的國畫畫成水彩畫呢。

    林風眠國畫作品

    我不理解三四十年代那一批畫家,千辛萬苦到法國學了西畫,一身武功,跑回來又歸於中國畫,如果宣揚只是為改良中國畫,我不信。歸根結底,還是中國畫的魔力太大,在中國,老祖宗的東東就是好呀!

  • 6 # 鴻鵠迎罡

    20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逐漸頻繁,產生了許多有名的藝術觀點,如,“洋為中用”、“中西合璧”,這是本時期國內藝術家主動向西方藝術學習的一種指導理念。根本目的是為了豐富國畫的藝術生命力,以及提升國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讓國畫走出國門,變成世界藝術的一部分。

    1900年出生於廣東梅州的林風眠,是眾多探索型畫家中比較成功的一位。廣東受海派文化影響較大,人們接收新事物的觀念都比較超前,因此,在藝術創作上,這一區域的畫家歷來是以包容而積極的心態吸收外來畫風,為我所用。

    20歲之前的林風眠,以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素養為主,把大量時間用在了學習詩詞書畫上,打下了非常深厚的童子功。當他看到國畫自從明清以來,幾乎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發展,就跟同時期的徐悲鴻、劉海粟一樣,產生了改造國畫的偉大抱負。可見,他是一位非常有擔當的藝術家。

    徐悲鴻把素描引入國畫創作中,加強了國畫的造型能力和寫實效果,而林風眠的做法是,把國畫的寫意性,筆墨線條的豐富性,跟油畫的色彩效果和造型手段合二為一,同時又把同時期野獸派的誇張構圖手法,以及立體派的幾何形體分割法糅合起來,最終創造出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新畫法。

    實際上,雖然林風眠的繪畫採用的是國畫的材料和創作思維,以國畫的線描為核心,但在畫面形式感,以及整體韻味上,則展現出比較濃烈的西畫風格,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用國畫的材料意境來畫西畫”,這是林風眠繪畫的最鮮明特徵。

    林風眠的繪畫就像效力於清朝康乾時期的義大利畫師郎世寧的作品一樣,是一種把國畫和油畫的基因融合後,重新打造出來的“混血兒”,把兩方面的風格都佔有了。所以,很難把林風眠的繪畫稱作國畫或者油畫,不論叫國畫還是西畫,都會降低作品的內涵和特色,準確的叫法應該是“繪畫”或者“林風眠體”。

  • 7 # 雷家林書畫

    林風眠的畫往往能從西方大師們的畫中找到借鑑的源頭,他的荷塘系列作品可以想到莫奈的睡蓮系列。作為印象主義,莫奈往往定為早期,實際是自畫睡蓮起,莫氏進入後期,由印象到表現,由外觀深入心靈。林氏則以東方心靈,參以西畫手法,表現東方的意境,象此幅荷花外,加入蘆荻的意象,使他的畫本質上,不出東方。林風眠的荷塘反覆出現蘆荻意象,此幅還出現飛雁,上半部水墨參以淡色,下半部濃郁用粉,組成一派中西合璧的畫面,體現了嶺南大膽創新的精神,使中國畫千百年來,為之一振。古畫法的創立,即是開創的功績,亦是阻礙前進的石頭,能大膽引進西方,放眼當時畫壇,齊、徐、李、潘、傅、張等人,無出其右。自然的荷花紛雜,畫師往往把它們簡明化,程式化,藉助自然的意象表現靈思,林風眠與其它畫人一樣,大量表現荷花,有自己的特定程式或面貌,象他的白蓮大膽用粉,意在顯示花瓣的層次與透明感,林畫畫極快,往往興到即作,一次畫很多,完後會選擇好的裝裱儲存。在那個時代,他的畫是知音少,絃斷誰聽。鄉村秋色也常常出現有林風眠的意象中,往往是幾排楓樹或黃葉佈滿的樹,數間青屋,襯以遠山,有時有小橋流水,往往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寧靜中不泛激情,亦不泛蕭索,在西畫中,黃色往往是有特別意味的顏色,象凡高最愛用的正是此色,此色在東方亦象徵龍,擴張,其實多用給畫面帶來張力,有特別感覺。林風眠的鳥也常常襯以黃色,黃黑結合給人異樣的感覺,他畫樹枝往往形成三角形狀,使畫面有一種穩點感,有時候你很難分出他畫的何鳥,只想讓欣賞者一種美的意象,一種唯美的感覺。荷塘屋舍秋柳飛雁,西風滿天秋意,雁陣驚寒,林風眠無任用西方成份多少,總不脫東方的心靈,早年的林有一種抱負,文筆慷慨,希望振興美術,改變世界,畫了不少主題作品,後來沉寂下來,知道藝術有它特殊的規律,故退隱一隅,大量地作畫,不聞世外的喧囂,也許不合時代,他為此坐四年牢,這是個悲劇。秋水蘆雁,林風眠喜歡這種意象,可遠追到同是廣東的林良,林良的水墨蘆雁可以說是林風眠的一個重要的影響來源,當然中國文人固有的集體無意識才是根本的,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進入一個不是太寬鬆的藝術時代,畫人亦在退隱,心境為之孤寂,鴻雁成了某種形象寄託,蕭蕭的蘆荻中,或只或群地飛翔。實際上這種仙境般的景象能給心靈一種慰藉,一種失落的平衡,他有時著墨沉鬱,鬱郁青山,秋風蒹葭,一陣鴻雁飛南,也許他正是身多心多次受傷,夢想他的故土,找回溫馨,消除寒潮,包括政治上的壓抑,最後是落在羅浮山不遠的香港,離他的老家梅縣不遠。終於他能放膽再畫他想畫的,留下一件件精美之作。林風眠的畫,總要往往西畫那裡找點源頭,如此幅,從莫迪利阿尼那裡找到彷彿的東西,象黃賓虹,要追逆到黃公望、王蒙等人,李可染要追逆到范寬,董源諸人。畫人中林是慎真追遠很特別的一個,他的有現代感的京劇人物,要從畢加索那裡找到源頭,林之後,吳冠中又繼之西方奶大的畫人,心靈中不會跳出東方。林風眠的畫,你不知畫的何鳥、何花、何葉,可以說是抽象化了的具象,把這看來不相關的意象組織成一個畫面,唯美傾向明顯,你只看了賞心樂目,黃色的主調使畫面色調統一,有秋天的意味,枝畫得有彈性,有韻律感,象琴絃一般,那鳥兒三三兩兩,如一個個音苻,充滿清音與節奏感,畫上用粉增加表現力與幻覺。秋色常常出現有畫人的作品中,林風眠的這類畫,看起來象小品水粉畫,不同的是在宣紙上結合水墨鑄成,也許是這個原因,喜歡西畫的人亦喜歡他的畫,畫在宣紙上的“西畫”遠比油畫、水彩之類有點靈性,一道靈光似的,因為這裡是不充許改變,要一氣呵成的,所謂“一畫”,不知林老畫壞多少宣紙,留下的是精華。林風眠的仕女畫混合西畫,敦煌壁畫諸多元素,這裡面有塞尚的質感,如靜物的意象,亦有敦煌壁畫飛天仕女的飄逸感,儘管是坐著的形象,那用粉墨結合的衣著線條靈動,很有韻律感,儘管在構圖上呈穩定三角形,仍然有凝重中見飄逸,散發青春氣息,墨粉結合的手法亦給人一種夢幻感,白色衣著又給人玉女之感。鴻雁總是飛在佛國花香之中,似乎林老在刻意追求這種夢境般的世界,鴻雁南飛時總是避開塵世的惡濁,往清靜莊嚴的上空飛翔,那烏雲雖然翻滾,秋風雖然蕭颯,下面的聖花飄來的馨香已經帶來暖意,一種慰藉,天空中仍有風雨雷電,雙鴻結伴向鳳凰之地奮力飛去-----林的大鳥,是鴻鵠、蘆雁、鷺鷀或者天鵝?我只知其形象清雅,翩翩若仙,全是不俗之物,一種具象的抽象,總是襯以蒼蒼蒹葭明明秋水,其人靈思的外化,總是在傳達一種詩思,一種心境,一種雲水心的快意,羽化登仙的迷思。

    林風眠啟蒙的老師梁伯聰談到梅縣“文化高於一省強,自宜滿目富琳琅。欲尋古董無商肆,美術如何不發皇。”生在這樣一個文化濃郁的環境裡,林風眠也是充滿靈性,富於詩意,他在梅縣曾組織“探驪詩社”,與現代象徵詩人之祖李金髮是好友,無任是現代詩、古典詩,都傾心學習。後來他為梅縣美術發皇成大師林風眠早年在梅縣,已聞到高劍父等人的風向,買來印刷品臨摹,這是他接觸嶺南畫派的開始,加上他晚年定居香港,也是他具備嶺南大師的原因,中西合璧的進展使嶺南畫派光輝燦爛,也使林風光無限,他用他那犀利的線條作畫(這是他用多年奮力作畫練成的),用他特殊的手法寫詩,畫紙上的詩,總是蘆荻鴻雁--在林風眠的畫中,蓮塘、蘆雁的意象反覆出現,那正是他詩意的抒情、表現,秋色、小橋、漁人、魚鷹、流水、儼然村落,反覆出現,這也是中國古典詩中常常出現的意象,還有他的蘆塘與大鳥,杜甫詩的‘渚青沙白鳥飛回’的意境,充塞其作品中,畫紙上的詩,似乎承傳了王維以來中國文人畫家的精神,畫中有詩。與古典文人畫不同的是,林風眠的畫具有國際視野,中西兩種風格的交融,兩種文化精神的交融,或者說是多種元素的濃縮,這便是其超越前代的地方。

    林風眠的藝術形式,因其國際視野而在水墨的紙面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在近代以來是一個開山的大師,在此之前,東方人的線條習慣,水墨風格,色彩運用是在程式化的老生常談中討生活,有郞世寧式的西東合璧和徐悲鴻式的中西合璧那種不完全的水墨作品存在,總是有條紅線不敢穿越,林風眠開始嘗試突圍。在一個正正方方的宇宙空間裡寄託孤獨的心靈沉思,用墨色,為了心靈的亮色存在,用粉彩,為了情境的存在,用墨色的渲染,滲和微妙的間色調和,西方近代的藝術手段成了其詩意表達的媒介,書法的意味在其作品中份額少,不同於傳統的畫人,明暗的場面運用,濃郁的色調渲染,看上去如同西人的畫,卻東方味濃。一個人的探索,在文化氛圍並不寬鬆的時代,心靈放逐在蘆葦叢生的曠野,大量的意象與色彩表現的意味與心境相合拍,孤獨的大鳥,遠去的飛鴻,冷寂中總含暖意,生命與溫馨的渴望讓他更多的是畫仕女、花卉,還有色彩斑爛的秋色,那也是人生悽豔的美,用流暢的西式 線條表現物件,獲得形式美的愉悅。

    古代的畫人陳陳相因,畫心中的意味,總是用習慣的傳統圖式,運用方法,而且還是一種不敢逾越的心理定式約束著,便是到西方學習亦是如此,林風眠卻是以南方人的革命精神破掉這個魔障,一切傳統的手法棄之不用,用全新的來自西方的形式來抒寫固有的民族心靈,具體到自己就是那個天地悠悠小“我”的存在。林風眠的畫中沒有古典的皴法存在,用墨色是大膽的渲染,那是藝術形式的變革亦是一種簡化,一切視覺的引導不是讓你注意一個物件的細節之處而在總體的情境的感染,其在重慶的那類作品高明之處便是這樣,一些色彩濃郁的秋景同樣是這樣,形式似西方而增添的是東方詩人詩意的表達,這正是林風眠作品可貴之處。林風眠的花卉構圖與色彩完全是西式,卻充滿東方名士表露出的淡淡憂愁,那是真實心境的寫照,所謂畫者其實就是心畫,手法運用得當時,藝術的表現力才會得到增強,近代以來的西式手法在林風眠的作品中的運用中增強這種表現力,當然,那也是他曾經的生活情調,人生經歷的印象,滲合民族固有的心境有不一樣的感覺。 中國的繪畫自唐宋高峰後在藝術技藝上日漸衰微,融合西方元素不失是救失的手段,從徐悲鴻李可染等畫人中多少找到運用的成分,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一個畫種的生命就在不斷地吐故納新,融合其他民族的長處,由於林風眠西方影響在印象主義興起之後,他所融合的手法,恐怕還是曲線的中國古典藝術的引進。

    (引自雷家林《林風眠--溫馨的人體是因為渴望一種愛》)

  • 8 # 安來17

    林風眠的畫,無論在構圖章法上,筆墨技巧上,用色上都是中西結合,博採眾長,故風格獨特又趣味盎然!令人過目不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在決定是否處死呂布時,身旁明明站著郭嘉,為何偏要問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