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熱買
-
2 # 風清揚025
曹操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三華人物。經過大半生打拼且大權在握之後還能感慨: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此不難理解,曹孟德乃性情中人,是真英雄真豪氣。青年時“任俠放蕩”乃人性使然,也就是英雄之人成長的必然階段。
-
3 # 聾王異史
沒有青年時期的任俠放蕩,就不會成就奸雄。曹操從小就是一個腦瓜活絡、心狠膽壯、經常戲弄人的壞小子,坑家長、損朋友、調戲小媳婦,玩的遠遠超出了“任俠放蕩”。曹操是個好“演員”
曹操小名叫阿瞞,小時候是喜歡玩酷,經常牽狗架鷹和紈絝子弟們遊蕩,他叔叔看不慣,就經常向他父親曹嵩數落他。有一天他叔叔在路上碰到曹阿瞞,大吃一驚,只見他嘴歪眼邪,口角掛著哈喇,就問:“阿瞞,你這是怎麼了?”曹操口齒不清地說:“中風了······”他叔叔覺得病得很嚴重,就去告訴他父親,曹嵩聽後很驚訝,馬上讓家人找曹操回來,一看,屁事沒有。曹嵩就問咋回事?曹操假裝委屈地說:“叔父不喜歡俺,因此說俺壞話。”他父親再也不相信弟弟的話了。曹操是個好演員,從小就汙陷他叔叔,一方面說他蔫壞,另一方面說明他腦瓜活絡,不玩尋常路數。
曹操導演《最佳損友》曹操和袁紹是發小,兩個壞小子喜歡玩俠客遊戲。有一家人結婚,他倆晚上悄悄溜進去,袁紹大喊:“抓小偷!”裡面的人全都出來抓小偷,曹操就拿著刀子溜進洞房調戲搶劫新媳婦,然後兩個人逃跑,結果慌不擇路,袁紹掉進長滿尖刺的荊棘叢裡,動彈不得。曹操沒有去拉他,卻大喊:“小偷在這!”袁紹嚇顧不得疼痛,一下子從刺叢裡跳出來就跑掉了。遇到這樣的損友,袁紹也夠倒黴的。
玩“真人秀”嚇刺客曹操告訴手下人,說如果有人暗藏利刃,他第六感很靈敏,會心跳加速。為了證明給其他人看,他指使手下的一個親信,說:“你懷裡藏一把尖刀,我就說我心跳了,叫人抓住你。你只要假裝演戲,他們不會殺你的,做完這件事我重賞你。”這個人聽信了他的話配合他演戲,結果被斬首。曹操為嚇唬刺客編導真人秀,害死親信,超出了“任俠放蕩”,變成心狠手辣了。
回覆列表
青年的曹操為何 任俠放蕩: 曹操的成長之路上,其青年時的放誕不羈與中年後的雄圖大略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細究其放縱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們可以發現,這或許是青年曹操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正文: 東漢末年的洛陽城裡,有一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壞小子”軍團。 這些年輕人,大多出自於名門高第、官宦人家,卻天天正事不幹,只知道撒鷹放狗、呼朋引伴、四處遊樂,十足十一副紈絝子弟的做派。 在這些“官N代”中,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是天然的帶頭人,而此時,曹操還只是他們身邊裡一個不起眼的青年人而已。 袁紹 然而,此時的曹操雖然不是“帶頭大哥”,但如果論起“作”的程度,他卻一點也不比別人差: 翻牆上樹、打架鬧事、搶人家的新媳婦取樂......這一時期的曹操,絕對是個讓家長不省心的傢伙。他的這種做派,與大眾印象中那個雄才大略、氣吞天下的梟雄形象簡直大相徑庭。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青年曹操成了一個旁人眼中的“壞小子”呢? 一、曹操的個性使然 一個人行為的養成,一定與他與生俱來的個性無法分割。因此,曹操在青少年時之所以如此頑劣,最主要的原因——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老年曹操劇照 以往我們在影視劇中,大多見到的是中年以後的曹操形象。但是,在史書的記載中,在青年時期,曹操的行為舉止壓根與“端莊穩重”之類的形容詞靠不上邊。 在《三國志.魏武帝紀》中,陳壽引用了許多時人對於曹操的評價,其中最為直接指出曹操個性的一句便是——“為人佻易無威重”。 此話何來呢?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曹操經常穿著輕衣小帽,身上還掛著小袋子,裝著許多雜七雜八的玩物,在洛陽城裡亂晃盪。在家接待客人時,曹操也非常不講究,經常拿客人開玩笑,說到高興處,前仰後合,經常一頭撞在桌子上,弄得滿頭菜湯,實在不成體統。(《三國志.魏武帝紀》引《曹瞞傳》) 當曹操起兵,四處征討之時,他所奉行的是“儉樸”之道(《三國志.衛玠傳》)。在這裡,“儉樸”看似是一個詞,但其中卻包含了兩層意思——“儉”是崇尚生活節儉;“樸”,則是摒棄繁文縟節等等不必要的規矩,只有這樣,曹操才能拉近與手下將領的距離,並得到他們的信任和擁戴。 曹操與“五子良將” 在曹操執掌漢室大權之後,雖然有了身份的約束,不能再這樣隨意行事,但從他釋出的許多令書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他不拘小節的個性。建安十九年冬,曹操釋出《敕有司取士勿費偏短令》,以陳平、蘇秦為例,提出了才幹與品行並不統一的論調。這道令書,既是曹操招攬、識別人才的方針,也可說是他自身的一種寫照。 二、時代風氣的影響 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所奉行的一整套禮法規矩成為了漢朝歷代皇帝推崇的道德標準,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員選拔體系。曹操最初能夠靠“舉孝廉”入仕,也正是仰賴於這一體系。 董仲舒像 漢朝統治者之所以會依靠儒家禮法治理國家,根源在於儒家禮法中所實行的“克己主義”利於保障政權的穩定。然而,自東漢中期以降,隨著皇室權力基礎逐步鬆動與朝政的不斷腐壞,這些禮法規矩中所包含的“匡時濟世”精神日趨式微,轉而成為了一套沉重的枷鎖,嚴重束縛著人們的精神和思想。 因此,到了漢末時期,許多意識到這一問題,卻找不到解決方法的儒生和名士們,開始以一種怪誕的作風和“離經叛道”的言論來表示對禮法束縛的反抗與不滿。 根據史料記載,東漢末年計程車林,大約相當於一個巨型的行為藝術現場——既有在講課時順便搞文藝演出的老師(《後漢書.馬融傳》);也有在守孝期間公然喝酒吃肉,面對旁人質疑仍振振有詞的名士(《後漢書.戴良傳》);更稀奇的是,還有連話都不願說,動不動就學動物叫,還非要學乞丐要飯的奇人(《後漢書.向栩傳》)...... 馬融所著《忠經》 從前文所述曹操青年時期的種種行為來看,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中,很難相信他沒有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雖然以曹操當時的學問和見識,很難產生反抗禮法束縛的自覺意識,但以年輕人熱衷和善於接受新奇事物的天性來看,曹操有意模仿這些行為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三、建功立業的權謀 雖然曹操“任俠放誕”的背後有著自身天性和時代影響的原因,但如果僅僅以此來判斷曹操的行為,那我們未必就太小瞧這位梟雄了。 如果我們重新將目光投向史料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一時期,曹操的行為當中,存在著一個相當矛盾的地方—— 就在旁人都認為曹操天天吊兒郎當、不務正業的同時,他卻在橋玄的引薦下,見到了名震天下的許劭。 以許劭主持月旦評為題材的浮雕 關於這次會面,陳壽在《三國志》中引用《異同雜語》的記載說,曹操問許劭如何評價自己,許劭一開始不說,後來在曹操的追問下,對他做出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著名評論。 然而,在《後漢書.許劭傳》中,這個故事卻有著些許的區別: 在《三國志》的記載中,曹操只是“固問”而已,而在《許劭傳》中,卻多了許劭“鄙其為人”,不肯為他做出評價的情節。 那麼,許劭真的是因為看不上曹操“放誕”的行為,而不為曹操評價的嗎? 正如前文所言,在當時的環境下,曹操的行為看似離經叛道,但也算不上多麼的出格。因此在筆者看來,許劭所真正鄙薄的並不是曹操的行為,而是曹操的出身。 眾所周知,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太監曹騰的養子,雖然之後曹嵩官至太尉,但宦官出身的這頂帽子,是他怎麼摘也摘不掉的。 從東漢中後期起,宦官集團與士大夫集團的衝突就從未停止過。當時,宦官集團雖然在張讓等人的帶領下,取得了短暫的優勢,但絕大多數計程車大夫們依然不肯妥協,堅持與宦官集團死掐到底。 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是掀起漢末亂局的始作俑者之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許劭作為淮南“月旦評”的主持人、天下士大夫的精神領袖之一,面對一個宦官家庭出身的年輕人,如果能夠以禮相待,那才是咄咄怪事。 事實上,青年時期的曹操,已經敏銳地感覺到:自己如果想要建功立業,必然要依靠士大夫階層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然要與自己背後的宦官集團作出切割。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曹操首先以自己“任俠放誕”的行為,結交上了同樣愛好此道的袁紹,並獲得了橋玄、何顒等名士的輿論支援。與此同時,曹操一直抱持著與宦官集團作對的原則,無論是私闖張讓住宅,還是棒打權宦蹇碩的叔父,亦或是上書聲援被宦官陷害的竇武、陳蕃等大臣,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與自己出身的宦官集團徹底劃清界線。 透過一系列的舉動,青年曹操終於完成了從“宦官之後”向“治世能臣”的轉變,得到了眾多士大夫的傾心投效,也正是從此開始,曹操真正獲得了踏上權力擂臺的資格,開始向著他一統天下的夢想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