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夜, 弘曆自幼聰明,五歲就學,過目成誦。康熙六十年(1721年),據說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當時弘曆十歲,祖父康熙帝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並隨祖父巡幸熱河避暑山莊。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由於當時弘時性情放縱,行事不謹,失歡於乃父。而弘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寵愛,而使其父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僅十三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由於雍正帝忙於爭奪儲位的鬥爭,因而,弘曆接受啟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為晚,直至九歲才入學讀書 。雍正帝即位並決定弘曆為儲君之後,才加強了對他的教育。雍正八年(1730年),弘曆的嫡子出生,雍正帝親自命名為永璉,隱含繼承皇位之意,將所著論賦詩詞等編成十四卷之《樂善堂全集》。該年冬,由其弟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作序,翌年由朱軾、蔡世遠等作序,雍正十年(1732年)又有允祿、允禮、允禧等作序,目的在於為今後做皇帝做輿論準備。為了進一步培養從政能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封弘曆為和碩寶親王,讓他參與處理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平定貴州苗民起義等重要政治軍事事務。弘曆在雍正時期受到了全面而又嚴格的教育和訓練,表現出色,深得信任。自此,弘曆經常奉命祭陵、祭孔、祭關聖帝君、享太廟、祭地、祭太歲、祭大社大稷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佈弘曆即位。九月初三日,弘曆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乾隆帝即位後首先緩和雍正時期造成的政治緊張氣氛。乾隆初年,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矛盾,改善各方面的關係,還對雍正的政策做了較大的改變和調整。乾隆初年,弘曆不諱言自己“ 賦性寬緩”,但又說不能寬大無邊,要濟之以嚴。有時候,他公開說“ 政尚寬大”,寬比嚴好。他在經筵講章中發揮這個思想,“ 寬、信、敏、公,乃聖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寬居首“”,聖王出治,舍寬其何以為敷政寧人之本哉” 。乾隆帝晚年的詩句中也說“ 政實宜寬弗宜猛”但在絕大多數場合,總是寬嚴並提,把兩者看做因時而異,相輔相 成的“,寬以濟猛,嚴以濟寬,政是以和”,這是乾隆認定進行統治的不二法門。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夜, 弘曆自幼聰明,五歲就學,過目成誦。康熙六十年(1721年),據說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當時弘曆十歲,祖父康熙帝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並隨祖父巡幸熱河避暑山莊。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由於當時弘時性情放縱,行事不謹,失歡於乃父。而弘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寵愛,而使其父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僅十三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由於雍正帝忙於爭奪儲位的鬥爭,因而,弘曆接受啟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為晚,直至九歲才入學讀書 。雍正帝即位並決定弘曆為儲君之後,才加強了對他的教育。雍正八年(1730年),弘曆的嫡子出生,雍正帝親自命名為永璉,隱含繼承皇位之意,將所著論賦詩詞等編成十四卷之《樂善堂全集》。該年冬,由其弟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作序,翌年由朱軾、蔡世遠等作序,雍正十年(1732年)又有允祿、允禮、允禧等作序,目的在於為今後做皇帝做輿論準備。為了進一步培養從政能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封弘曆為和碩寶親王,讓他參與處理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平定貴州苗民起義等重要政治軍事事務。弘曆在雍正時期受到了全面而又嚴格的教育和訓練,表現出色,深得信任。自此,弘曆經常奉命祭陵、祭孔、祭關聖帝君、享太廟、祭地、祭太歲、祭大社大稷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佈弘曆即位。九月初三日,弘曆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乾隆帝即位後首先緩和雍正時期造成的政治緊張氣氛。乾隆初年,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矛盾,改善各方面的關係,還對雍正的政策做了較大的改變和調整。乾隆初年,弘曆不諱言自己“ 賦性寬緩”,但又說不能寬大無邊,要濟之以嚴。有時候,他公開說“ 政尚寬大”,寬比嚴好。他在經筵講章中發揮這個思想,“ 寬、信、敏、公,乃聖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寬居首“”,聖王出治,舍寬其何以為敷政寧人之本哉” 。乾隆帝晚年的詩句中也說“ 政實宜寬弗宜猛”但在絕大多數場合,總是寬嚴並提,把兩者看做因時而異,相輔相 成的“,寬以濟猛,嚴以濟寬,政是以和”,這是乾隆認定進行統治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