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先明白焦距越長、對焦距離越近、背景距離主體越遠,景深越淺的道理,但是一到人像或者靜物拍攝上,很多人可能糊塗了。我們通常所說的鏡頭的虛化作用,用一個技術引數去描述的話,應該是景深。但是當我們欣賞一張片子時,對我們美感起到最大作用的不是景深,而實際上是光點的彌散。景深和彌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一個物體處於景深之外時,由於處於焦平面區域以外,本身當然是模糊的,但是除去出焦這一現象之外還有光的彌散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觀看一張標頭和一張人像頭拍攝的肖像得到的美感不同的原因。我們總是覺得標頭拍攝的人像,其焦外虛化不明顯,這只是觀看者的主觀感受和直觀印象,而實際情況則比較複雜。以放大倍率為1:20為例,計算50F2.8、100F2.8和200F2.8三支鏡頭的景深,其結果如下:鏡頭-------對焦距離---------後景深50F2.8-----對焦距離1米----30.11mm 100F2.8----對焦距離2米----29.67mm 200F2.8----對焦距離4米----29.45mm這組資料說明,景深的差異在相同放大倍率下幾乎是不存在的,也同時告訴我們,對焦內和焦外成像美感最具重要性的是彌散,技術引數是“彌散圈直徑”如果是50 1.8的標頭,對焦距離越近,光圈越大,虛化效果也就越好了,你可以試試,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攝影愉快!
請你先明白焦距越長、對焦距離越近、背景距離主體越遠,景深越淺的道理,但是一到人像或者靜物拍攝上,很多人可能糊塗了。我們通常所說的鏡頭的虛化作用,用一個技術引數去描述的話,應該是景深。但是當我們欣賞一張片子時,對我們美感起到最大作用的不是景深,而實際上是光點的彌散。景深和彌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一個物體處於景深之外時,由於處於焦平面區域以外,本身當然是模糊的,但是除去出焦這一現象之外還有光的彌散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觀看一張標頭和一張人像頭拍攝的肖像得到的美感不同的原因。我們總是覺得標頭拍攝的人像,其焦外虛化不明顯,這只是觀看者的主觀感受和直觀印象,而實際情況則比較複雜。以放大倍率為1:20為例,計算50F2.8、100F2.8和200F2.8三支鏡頭的景深,其結果如下:鏡頭-------對焦距離---------後景深50F2.8-----對焦距離1米----30.11mm 100F2.8----對焦距離2米----29.67mm 200F2.8----對焦距離4米----29.45mm這組資料說明,景深的差異在相同放大倍率下幾乎是不存在的,也同時告訴我們,對焦內和焦外成像美感最具重要性的是彌散,技術引數是“彌散圈直徑”如果是50 1.8的標頭,對焦距離越近,光圈越大,虛化效果也就越好了,你可以試試,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攝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