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衣白髮

    秦始皇陵的規模巨大,內部結構複雜,今天的技術都不一定可以完全破解開秦始皇陵中的內部構造,而貿然開陵,會不會對文物進行二次傷害,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別提當時秦始皇陵的建造花費了整整38年,而建造的規模相當於80個故宮大小,這樣的挖掘量可想而知,更何況文物挖掘又不像拆遷一樣,可以隨意開挖,這樣下來,不得個十幾二十年的,那不得耗費大量的國家財物,而且挖掘出來的文物會不會再次接受二次的損傷,誰也不敢確定。

    與其這樣,還不如不挖掘,反正他就在那裡,不離不棄。等到國家的實力足夠強大,再去思考這件事到底是進行發掘還是進行保護的問題吧。畢竟此時如果貿然開挖,意味著對歷史的不尊重,對後人的不負責。所以我們還是在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強大到保護它能夠萬無一失的情況下,留一份歷史和傳統文化給後人吧。

  • 2 # 薩沙

    原因如下:

    第一,技術力量不夠。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今天的考古界認為,新中國成立以後二三十年內,挖掘了很多古墓。

    由於技術力量不夠,強行發掘,這些古墓大多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些文物剛剛出土就毀壞了,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

    打個比方,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兵馬俑其實是有顏色的。

    當年兵馬俑燒好了以後,都精心上色。

    而我們挖掘的時候,剛出土的兵馬俑都是五顏六色的。

    然而,當年缺乏保護的手段,導致一出土這些顏色就會全部脫落。

    中國後來同德國合作,直到2000年前後才解決這個技術,但兵馬俑都已經挖光了,所以有了技術也沒用。

    同樣道理,以現在的技術水平,一旦挖開秦始皇陵可能直接就將它毀掉了。

    那還不如暫時不挖,等到以後技術力量充足再說。

    第二,秦始皇陵可能早就被盜掘。

    雖然技術探測,認為地下應該有皇陵,但很有可能已經被盜挖了。

    古代很多史書都記載,皇陵被盜挖了很多次。

    而中國歷史上頗有一些秦代的珍惜文物,也懷疑就是從王陵挖出來的。

    如果不挖,還可以保留一些神祕感,對旅遊有利。

    ‘一旦挖了發現什麼都沒有,神祕感就沒了。

    第三,承擔責任問題。

    就像上面說的那樣,試問如果開啟皇陵導致文物損壞或者發現早就被盜掘了。

    相應的責任,誰來承擔呢?

    誰決定開啟,誰來承擔。

    在這種情況下,我看沒有人會傻到承擔這種責任。

  • 3 # 白話歷史君

    首先我們必須要肯定的是,秦始皇陵的價值毋庸置疑!

    一旦面世,且不說皇陵裡文物,史料,將會對整個中國先秦歷史的研究起到多大的幫助。僅僅是建景區收門票,其都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收入。秦始皇的號召力無疑是巨大的,僅僅是一個兵馬俑就讓遊客們趨之若鶩,絡繹不絕。如果是秦始皇陵開啟,那麼其估計會成為中國最火的旅遊景點。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曾表示“如果開啟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

    這不是說說而已!

    但是,為何秦始皇陵一直不挖?

    因為怕啊,怕60年前的悲劇再度重演。

    但是,相比於這些收穫,顯然失去得要更多。

    由於我們得考古工作者們經驗不足,團隊更缺乏相關的技術條件。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文物損失。那些深埋與地下數百年的文物,在沒有科學保護的條件下,根本無法抵擋時間的侵蝕。

    從陵墓中發掘出來的大量字畫、絲綢很快便氧化、變色、破爛不堪。就連萬曆皇帝棺槨旁的陪葬木俑,開始進去時還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結果到了考古隊員們的手中,全部都萎縮成了可怕的老頭老太。

    當時主持發掘工作的負責人之一,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教授,看到那些損壞的文物,心痛不已,急得眼淚都出來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無能為力,只能是看著這些文物被時間毀掉。

    至此,定陵事件成為了中國考古界一次最為慘痛的教訓。

    總而言之,就是不會主動的去破壞一個陵墓的安寧。

    對於秦始皇陵,最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以現在的工程技術條件,挖是絕對沒問題的,談不上什麼勞民傷財。但問題是挖了以後怎麼辦?

    再者,秦始皇陵規模巨集大,地宮結構非常負責,如何保證在發掘的同時不對地宮本身以及地宮內的文物造成破壞?我想沒有誰敢保證!

    僅僅這兩點,就足以讓大部分的考古工作者望而卻步。比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其陪葬品每一件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損壞國寶這個責任誰擔得起?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郭沫若臉皮那麼厚,毀了定陵還敢嚷嚷著挖秦始皇陵。

    這個罵名誰也背不起。

    當然,考古工作者們也不是完全沒事做,他們圍繞著秦始皇陵目前主要在做兩件事兒。第一是探測,儘量的弄清楚地宮結構,以保證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對秦始皇陵進行有效的發掘。畢竟誰也不能保證,那些盜墓賊不會找上門來,或者說某些天災人禍。所以第二個就是保護秦始皇陵了。

    其實話說回來,秦始皇作為中華民族一個象徵性的人物,說他是先祖也不為過,他的陵墓在那裡安靜的躺著,不受打擾,是咱們大多數人的願望。畢竟從咱們民族文化角度來講,挖人家祖墳,是缺德。更何況是挖自己家祖墳呢?不僅自己不能挖,別人來也不行。

  • 4 # 遊戲人超超

    去年年底去了一趟秦始皇陵,漲了不少見識,裡面的工作人員談了不少和這個問題相關的內容,這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秦始皇陵已經挖掘出來的兵馬俑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真正的秦始皇陵,只是皇陵外面的陪葬坑而已,單說兵馬俑目前都遠遠沒有開掘完。不過根據目前開掘兵馬俑所遇見的情況和開掘後的表現來看,我們就可以看出一點為什麼不開哇秦始皇陵的原因了。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現存墓封土高40米。陵園佈局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約2.5公里,外城周長約6.3公里。而關於秦始皇陵挖還是不挖,在秦始皇陵剛剛被發現的時候考古界就一直沒有中斷過討論,最後如我們所見,由於當年兵馬俑出現了被盜危機,考古隊們不得不在當時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的時候動手挖掘兵馬俑,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一處極大型的陪葬坑,1974年被農民挖地的時候發現。至被發現到現在已經挖掘了四個俑坑,其中四號坑並沒有陶俑,只有回填的俑泥。據專家講應該是由於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原因導致並沒有建成,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屬於秦兵馬俑的建築。這裡著重要說一下的是二號坑,二號坑目前並沒有挖掘完成,每天傍晚還會有工作人員在坑內工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並且二號坑鐘的排兵佈陣極為契合古代軍事家孫臏的用兵理論——《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關於這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至於二號坑為什麼沒有挖掘完成,大概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挖掘難度最大(最複雜,最壯觀,兵種最為複雜),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也說過,二號坑想要全部清理出地面,起碼還得要5到7年的時間,第二點,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如果你去過兵馬俑坑參觀,就回發現,出土的陶俑都有嚴重的掉色現象。秦朝製作兵馬俑的時候工匠們都為兵馬俑染上了各種各樣顏色,現在已經被挖出來的兵馬俑和之前剛出土那會的兵馬俑迥然不同。剛出土那會兒的兵馬俑是彩色的,但是後面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之後就變得暗淡無光了。同時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還說這樣挖掘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讓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區域性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從上面介紹的挖掘兵馬俑坑的情況,我想我們大概已經對於為什麼秦始皇陵還沒有開始挖掘這個問題有了一定的認知的。首先還是技術的問題,挖掘出來的文物並不能得到妥善的儲存,會造成極大的損失,然後就是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挖掘,而是早已經從秦始皇陵外圍的陪葬群也就是兵馬俑坑(兵馬俑並不是唯一的陪葬群)開始挖掘。

    最後我們要講的問題,相信大部分看盜墓故事的朋友都可以想的到了,那就是秦始皇陵墓中的機關問題。據古文獻真實記載,秦始皇召集了七十餘萬人開鑿地宮,幾乎將整個驪山北麓鑿穿,才修築成了他的地宮,然後“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水銀這種物質,大家都知道如果和人直接接觸,會給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在沒有找到能夠徹底防範水銀的工具之前如果輕易挖掘,勢必會造成挖掘人員的中毒,危機挖掘人員的生命安全。並且除去水銀,秦始皇肯定還會為了他的地宮費盡心思,所以地宮中肯定還有其他各種各樣機關,不會讓人輕易破解,所以就算抵擋住了水銀的危害,重重機關也會讓挖掘人員寸步難行。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時,考古專家們就已經對兵馬俑坑以外的秦始皇陵地區進行了探察,甚至還做出了秦始皇陵平面圖,可以說準備工作都幾乎完成了,但是專家們還是沒有選擇深入挖掘。並且在上世紀80年代,考古隊在挖掘發現的陵墓墓道時,就在皇陵外發現了盜墓賊的遺骨和殘骸,因為秦始皇陵的各種機關,盜墓賊不僅沒能獲得寶物,還丟了性命。

    所以專家遲遲不開始挖掘秦始皇陵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技術問題,不能妥善的儲存文藝,會造成極大的損失,二,安全問題,不能完全保證工作人員的人生安全。其實就是文物和工作人員的安全,再不能同時保證文物和工作人員的安全之前,秦始皇陵是不可能開挖的

  • 5 # 新知傳習閣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的陵墓修建規模之巨集偉,內部結構之複雜,可以說是其他很多皇帝都不能相比的。秦始皇的陵墓從他13歲時開始修建,一直到秦始皇去世前後,一共修了38年。

    按照陰陽家的規劃,秦始皇陵依山傍水,南靠驪山,北臨渭水。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皇陵的修建進度非常緩慢,只是大概上搞了一個輪廓。從公元前221年開始,每年都徵調幾十萬人力來修建,不管是規模,還是豪華程度空前提高。但在秦始皇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秦始皇陵最後的收尾工作就草草收場,成了一個豆腐渣工程。

    秦二世鎮壓農民起義的軍隊就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囚徒和民夫組合而成,最終直到秦國滅亡,這些人要麼戰死在鉅鹿,要麼在河南新安縣被項羽活埋。不過此前秦始皇陵內部的結構已全部完成,其實外部園林的維護工作略顯有一點草率。

    此後的幾千年,滄海桑田,歷經了數次地震,秦始皇陵已經深埋地下。雖然歷代都有不少。盜墓賊想打秦始皇陵的主意,但最後都只能淺嘗輒止,以當時的工具和人力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再加上裡面機關重重,更是加大了開發的難度。

    早在1965年郭沫若對秦始皇陵和中國的文物有莫大的興趣,他要求考古專家編制對挖掘秦始皇陵的詳細計劃,並提前做了考察研究。最後把這個計劃報到國務院的時候,被周恩來總理一票否決了。

    當時接受郭沫若的委託,陝西省的文化局長武伯倫已就挖掘秦始皇陵做了非常充分的前期準備。他認為只等國家的一聲令下,就馬上可以準備工程和人馬馬上動工。

    陝西省文化部門認為,現在開發的第2個好處就是能夠和秦始皇的兵馬俑形成配套,構成完整中的陝西黃陵旅遊區。當時的中國經濟非常落後,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也許這些可以緩解陝西關中人民的艱難生活。當然他們也希望這些能夠作為自己的政績,讓自己的前途更進一步。

    周恩來總理找到國家文物局的相關專家開了幾次會議,要求他們綜合各方面要素提出一個全面的意見。最終文物局的相關專家堅持此前的明確規定: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這是堅定不移必須執行的既定政策,不能動搖。

    進一步文物局的專家強調,此前對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挖掘,因為相關維護技術的落後,出現了大量不可逆轉的破壞,比如顏色的變化和表面物質的脫落。

    類似秦始皇兵馬俑的外部陪葬群還有200個左右,同樣有可能造成大量的破壞。秦始皇陵墓的主墓面積之大、結構之複雜、物品之豐富精美都是顯而易見的,就更容易遭到外部因素的損壞。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最終周恩來總理拒絕了秦始皇陵的開發計劃。周總理的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而對郭沫若的開發計劃進行了不含敵意的拒絕。

    當然在民間還是有很多傳說的,傳說秦始皇駕崩以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就算自己死了以後,在地下也有他的靈魂來保佑華夏民族千年萬世永不衰竭。因此後世的中華兒女都不願意去挖掘他的陵墓,希望有他的英靈來保佑中華民族萬事不衰。

  • 6 # 小姐姐講史

    據《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修墓工程浩大,用了70多萬人,模擬秦始皇生前的皇宮格局,墓中層層設施複雜,秦始皇的棺材是用銅鑄成的,標準的一個地下豪華宮殿。有百官議事的位次以及奇珍異寶讓人眼花繚亂。墓室上方有珠寶組成的日月星辰,地宮上雕塑有江河湖泊,灌入的是水銀,墓道和棺材周圍有各種機關暗器,還有用人魚膏(據說是東海中的一種形似人的四腳魚)做成的蠟燭永不熄滅地燃燒著,只要有人靠近,就會有萬箭齊發。

  • 7 # 歷史課課代表

    秦始皇陵是故宮的80倍如何,100倍又如何?難道說秦始皇陵和故宮同等價值或者是抵不上故宮價值的話,就可以發掘開挖了嗎?那豈不是痴人說夢?基於現在中國各方面因素,權衡之下的做法是:現在還沒有開啟的必要並且沒有達到能夠安全發掘的能力。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說上述問題也就轉換成了不是專家遲遲不肯開挖而是專家不能開挖的說法,似乎後者更為人所信服。但是對於秦始皇陵到底該不該開挖諸如此類問題,我已經見得太多了。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在此問題之上不應該學習郭沫若,為什麼老祖宗留下的寶藏就非得要公眾於世呢?給中華民族遺留一個祕密不好嗎?探究歷史固然重要,但是秦始皇陵價值可是不菲於世啊!基於現在中國科學技術和經濟等現實狀況,我們還是有了必要的技術保障再來開挖吧。如若不實事求是,反而急躁冒進的話,那麼恐怕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那我們基於上述說法,現在來探究一下秦始皇陵現在開挖所存在的幾大問題:

    其一:重中之重是技術水平

    在此先舉兩個例子:①建國初期,以郭沫若為首的主張開挖歷史遺蹟的文物人員開始了對明十三陵的大規模挖掘。起初,郭沫若言辭凌立地堅決主張挖掘秦始皇陵,但是國家領導人物礙於技術水平尚未成熟,朝一再推辭。後來在郭沫若帶領考古專家將明十三陵開啟,開啟之後的明十三陵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毀壞。②上個世紀70年代,國家文物考察隊在徵得國家同意後,便對秦兵馬俑隨即展開了無死角的發掘,奈何沒有吸收明十三陵的教訓,原本五光十色、神采奕奕的數千兵馬俑在重見天日之後,瞬間灰頭土臉、臉面黯淡。

    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現在都改革開放四十年了,中國的科學技術早就“辭舊迎新”了,但是上個世紀所遭遇的對於現在人來說,都是太能值得吸收的教訓了。如若秦始皇陵被冒然開啟,而且損失慘重的話,那你覺得中國還有什麼能夠抵得過秦始皇陵的寶藏了嘛?

    其二:經濟是任何一切上層建築的基礎,挖掘秦始皇陵道理也一樣

    遠觀秦始皇陵,皇陵之上恍若一座大山盤踞。近近走來,的確是一座體積不小的土山。《史記》中所描述的秦始皇陵面積大的可怕,面積總達56平方千米,如題目中所述,可達80和故宮面積。而且地宮內部有水銀澆灌的江河大海,還有弓弩箭矢等祕密機關,由此看來,挖掘秦始皇陵就是一件出奇的難事,相當於愚公移山。再者說,內部的水銀和重重機關也是個對人生安全的不小考驗。如果冒然開挖,就算不記人員傷亡和文物保障,僅僅經濟一方面,也會帶來不小的損失。

  • 8 # 歷史漫談君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宮的80倍,為什麼專家遲遲不肯開挖?

    今天我們去了省博物館參觀了一個上午,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在山東挖掘出土的朱元璋的19歲去世的兒子魯荒王朱檀的墓出土的一些寶貴的東西,其中有一些是金飾品,讓我看了瞠目結舌。

    同時,我想到了在保護性挖掘這些東西的時候,費了很多的時間和財力,而對這些珍貴的文物,國家要出錢進行儲存,真的也是一個麻煩事。

    我們知道只要出土的東西都屬於國家,有時候挖掘出來會造成破壞,還不如讓它長眠在地下。

    而對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也是進行的保護性挖掘,當時有一個農民進行打井的時候,一下發現了很多古代的罐子,這個農民覺悟也比較高,及時上報,於是國家進一步挖掘,就出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當時的陶俑五顏六色非常漂亮,千人千面,表情豐富,但有一些一見空氣就立刻變得黯淡無光了,留下了遺憾。

    那麼為什麼不進行深入的對秦始皇陵挖掘呢?據說當時郭沫若曾經提出申請想挖掘,但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沒有同意,國家商量決定沒有被破壞的陵墓,不進行發掘。

    我們來探究一下不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的原因。

    首先,對皇陵的挖掘都是補救性的挖掘,保護性的挖掘。

    除了那些混亂的年代軍閥對皇陵進行了一些破壞之外,政府不會破壞性的進行挖掘皇陵。曾因光緒崇陵被盜嚴重,於是進行了保護性的挖掘,最後清理完畢以後,又把光緒帝葬了進去。

    即使是盜墓賊,現在法律也不允許他們猖獗。而且在民間都知道秦始皇陵下面有很多水銀,弄不好會喪命的。所以盜墓賊也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去開玩笑。

    其次,挖掘的難度很大,而且秦始皇裡面還注重了大量的水銀。

    秦始皇陵建了好幾十年,存在於地下100米之外,挖掘的話難度太大了。而且面積特別巨大,有80個故宮那麼大,哪輩子能挖掘出來呢?

    在現代的科學技術下,進行秦始皇陵的挖掘,顯然有一個非常大的難題,所以還不如不去挖。

    因為秦始皇當時想到了防盜,就注入了大量的水銀,這是有毒物質。如果進行貿然挖掘的話,不僅對環境造成危險,而且對於進行挖掘的人員造成身體的影響。

    再次,挖掘之後如何進行存放與儲存也是一個問題。

    即使能夠挖掘出來,那麼這些東西往哪裡運呢?如何存放呢?即使在補救性挖掘的時候也會留下遺憾,有些出土的紡織品等等一出土就風化了。

    如果大面積的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的話,那麼出土的東西必然要放在一個非常巨大的地方。而對這些文物的儲存防盜等工作做起來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最後,挖祖宗的墳也不是一個好事。

    我們中國人也明白,挖祖墳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所以如果國家公然去挖掘祖墳的話,就更說不過去了。

    綜上所述,現在不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是非常有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輪轂和輪胎改大一號,車子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