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作為一個攝影師的我來說,能夠讓我持續關注拍攝的地方就是“老地方”。臺北的萬華/艋舺,就是這樣一個我的“老地方”。
這老地方,還有雙重含義,一是此地的確老矣,歷史悠久加上人口老化,萬華是老人聚集流連最多的地方;二是多年前,我幾乎每次到臺北都要到艋舺拍攝,因為這裡充滿魔幻現實的味道,宗教與草根混合,甚至有點像古巴的感覺。
第一次到萬華,還不知道它又稱艋舺。當年24歲,來到著名的老“紅燈區”華西街。除了已經年老珠黃仍倚街賣笑的妓女(那時,她們是最後一代合法的公娼),這裡還有滿街的退休老頭丶中青年無業遊民,就像香港的廟街一樣。
萬華原名艋舺,前者是日語的音譯,後者是平埔語的音加意譯,前者可能是日本人統治時對那裡的發展期待所致,這期待當然落了空。後者,一條獨木舟,卻無意和臺灣的命運結合成最貼切的隱喻關係。MONGA,還有文人翻譯成莽葛——我每次來這裡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一家叫“莽葛拾遺”舊書店,芭蕉和燈籠隔開了舊書和門外公園裡的流浪漢和阿伯們,喝了一杯咖啡丶收穫兩本詩集和老版本的小說之後,我浪蕩的腳步又仄進了龍山寺丶西昌街丶廣州街和華西街這些老地方,快門按個不斷。
二十年過去,這裡竟然好像一點都沒變,我拍到的照片也和當年無異。唯有走到艋舺老街博物館細看史蹟,才恍然驚覺這裡已經歷經無數生死變遷。老地方帶給我的感受,竟然像一個遺忘已久的舊情人。
圖為我最近在艋舺的兩張自拍
對於作為一個攝影師的我來說,能夠讓我持續關注拍攝的地方就是“老地方”。臺北的萬華/艋舺,就是這樣一個我的“老地方”。
這老地方,還有雙重含義,一是此地的確老矣,歷史悠久加上人口老化,萬華是老人聚集流連最多的地方;二是多年前,我幾乎每次到臺北都要到艋舺拍攝,因為這裡充滿魔幻現實的味道,宗教與草根混合,甚至有點像古巴的感覺。
第一次到萬華,還不知道它又稱艋舺。當年24歲,來到著名的老“紅燈區”華西街。除了已經年老珠黃仍倚街賣笑的妓女(那時,她們是最後一代合法的公娼),這裡還有滿街的退休老頭丶中青年無業遊民,就像香港的廟街一樣。
萬華原名艋舺,前者是日語的音譯,後者是平埔語的音加意譯,前者可能是日本人統治時對那裡的發展期待所致,這期待當然落了空。後者,一條獨木舟,卻無意和臺灣的命運結合成最貼切的隱喻關係。MONGA,還有文人翻譯成莽葛——我每次來這裡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一家叫“莽葛拾遺”舊書店,芭蕉和燈籠隔開了舊書和門外公園裡的流浪漢和阿伯們,喝了一杯咖啡丶收穫兩本詩集和老版本的小說之後,我浪蕩的腳步又仄進了龍山寺丶西昌街丶廣州街和華西街這些老地方,快門按個不斷。
二十年過去,這裡竟然好像一點都沒變,我拍到的照片也和當年無異。唯有走到艋舺老街博物館細看史蹟,才恍然驚覺這裡已經歷經無數生死變遷。老地方帶給我的感受,竟然像一個遺忘已久的舊情人。
圖為我最近在艋舺的兩張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