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美國《電腦雜誌》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膝上型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臺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膝上型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華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膝上型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執行MS-DOS作業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臺膝上型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華人對膝上型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
1983年,《國家電子》雜誌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 在美華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膝上型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膝上型電腦。
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華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膝上型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1996年,美國《電腦雜誌》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膝上型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臺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膝上型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華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膝上型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執行MS-DOS作業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臺膝上型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華人對膝上型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
1983年,《國家電子》雜誌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 在美華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膝上型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膝上型電腦。
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華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膝上型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