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首辛棄疾極富浪漫主義手法的傑出代表詞作——《太常引》。這首詞從內容來看,是作者在建康做官時寫下的,當時正是公元1174年,距離辛棄疾南歸已經過去了十二個年頭,然而,這十二個年頭中,雖然辛棄疾努力為國,但是政治主張卻總是被打擊,在這種鬱郁不得志中,他只能以寫詞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心聲。
這首詞透過結合古代神話,以李太白式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為我們表現了辛棄疾那種拒絕投降,立志收復失地的理想抱負。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上片,辛棄疾巧妙地運用了神話傳說的故事,為我們構造了一幅超現實的藝術境界,其中寄託著的,其實是作者的情懷和理想。稼軒在中秋之夜,對月感懷,自然很容易想到我們最熟悉的神話故事:嫦娥因為偷吃了不死神藥,而飛入了月宮之中,整日只能空對著月宮中的桂樹。辛棄疾這裡使用神話傳說,其實是表現了自己主張不成而白髮已生的無奈,所以才會心痛的吶喊:“被白髮欺人奈何”?展現的,其實是英雄的無奈。
下片,作者更是為想象力加上了一對翅膀,直飛到月宮中,並幻想著砍去月中的桂樹,這樣就能使得月亮更加明亮了。其實,辛棄疾這裡所說的“桂婆娑”,正是象徵著南宋那些投降派的勢力,以及金人的勢力,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所以作者才會想要砍去這些“桂樹”,以便將光明更多的帶到人間。這種以浪漫主義手法,夾雜著象徵意義的詞句,讓辛棄疾藉助神話故事傳說,藉助想象力和邏輯塑造了出來。
仔細閱讀辛棄疾的這首詞,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從藝術境界上,還是從風格和意象上來看,他都以極富浪漫主義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超現實的象徵境界,從而表現自己的苦悶和理想。總之,這首詞堪稱是一首極富浪漫主義的優秀佳作!
介紹一首辛棄疾極富浪漫主義手法的傑出代表詞作——《太常引》。這首詞從內容來看,是作者在建康做官時寫下的,當時正是公元1174年,距離辛棄疾南歸已經過去了十二個年頭,然而,這十二個年頭中,雖然辛棄疾努力為國,但是政治主張卻總是被打擊,在這種鬱郁不得志中,他只能以寫詞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心聲。
這首詞透過結合古代神話,以李太白式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為我們表現了辛棄疾那種拒絕投降,立志收復失地的理想抱負。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上片,辛棄疾巧妙地運用了神話傳說的故事,為我們構造了一幅超現實的藝術境界,其中寄託著的,其實是作者的情懷和理想。稼軒在中秋之夜,對月感懷,自然很容易想到我們最熟悉的神話故事:嫦娥因為偷吃了不死神藥,而飛入了月宮之中,整日只能空對著月宮中的桂樹。辛棄疾這裡使用神話傳說,其實是表現了自己主張不成而白髮已生的無奈,所以才會心痛的吶喊:“被白髮欺人奈何”?展現的,其實是英雄的無奈。
下片,作者更是為想象力加上了一對翅膀,直飛到月宮中,並幻想著砍去月中的桂樹,這樣就能使得月亮更加明亮了。其實,辛棄疾這裡所說的“桂婆娑”,正是象徵著南宋那些投降派的勢力,以及金人的勢力,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所以作者才會想要砍去這些“桂樹”,以便將光明更多的帶到人間。這種以浪漫主義手法,夾雜著象徵意義的詞句,讓辛棄疾藉助神話故事傳說,藉助想象力和邏輯塑造了出來。
仔細閱讀辛棄疾的這首詞,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從藝術境界上,還是從風格和意象上來看,他都以極富浪漫主義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超現實的象徵境界,從而表現自己的苦悶和理想。總之,這首詞堪稱是一首極富浪漫主義的優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