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照例先給出答案,唐烜之所以對戊戌六君子評價不高,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極度看不上康有為的自大,從而覺得戊戌六君子都是被康有為騙了。當然在同時,從另一個層面說,我們之所以對戊戌六君子的評價之所以如此高,也是建立在特殊時代中的。
這是一個恰好相互作用的過程,以致於評價兩極化。當我們把時間撥回到那個戊戌年,應該就可以很好理解這種情況了。
在戊戌變法時,唐烜恰好為刑部主事兼山東司正主稿,所以戊戌六君子在押解到刑場的時候,他是目睹整個過程的。那他是一個怎樣的思想呢?時間再回撥到6月11日,光緒皇帝下“明定是”詔,宣佈變法維新。接到上諭的唐烜感慨道:
由此可見,唐烜對突如其來的變法是不太支援的,這個不支援並不是說不支援變法,也不是唐烜迂腐不知,而是變法來的太快太急太不切實際,一批馬容易轉身,但是一架馬車緊急轉身,難免要翻車。
實際上唐烜的這個想法基本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清政府官員的思想,他們想要變法救國,但是不是這種一上來全盤都發否定,改用新法的變法方式。不僅如此,唐烜對變法派領袖極度不感冒,他對康有為評價說:
也就是說唐烜承認康有為有見識才氣,但是自命孔子後一人,應該是沒有人會服氣的。所以在《留庵日鈔》(《唐烜日記》)中,唐烜對闌入康黨,“殊所不解”,充滿惋惜。他認為楊“性情迂執”,劉“性尤孤僻”,是誤入歧途之原因。總覺得“戊戌六君子”是被康有為騙的去搞新法,才惹來殺身之禍的。
公允的來說,這應該是當時絕大多數官員對“戊戌變法”的主流看法,他們雖不跟滿清遺老那麼迂腐,但是也沒覺得說必須要徹底變法才能挽救國家。
我們照例先給出答案,唐烜之所以對戊戌六君子評價不高,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極度看不上康有為的自大,從而覺得戊戌六君子都是被康有為騙了。當然在同時,從另一個層面說,我們之所以對戊戌六君子的評價之所以如此高,也是建立在特殊時代中的。
這是一個恰好相互作用的過程,以致於評價兩極化。當我們把時間撥回到那個戊戌年,應該就可以很好理解這種情況了。
在戊戌變法時,唐烜恰好為刑部主事兼山東司正主稿,所以戊戌六君子在押解到刑場的時候,他是目睹整個過程的。那他是一個怎樣的思想呢?時間再回撥到6月11日,光緒皇帝下“明定是”詔,宣佈變法維新。接到上諭的唐烜感慨道:
近日中朝政教,一切改用西法,力革舊制。月內恭讀邸抄上諭,幾於三令五申。渙汗之頒,倫綍之出,幾於無月無之!由此可見,唐烜對突如其來的變法是不太支援的,這個不支援並不是說不支援變法,也不是唐烜迂腐不知,而是變法來的太快太急太不切實際,一批馬容易轉身,但是一架馬車緊急轉身,難免要翻車。
實際上唐烜的這個想法基本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清政府官員的思想,他們想要變法救國,但是不是這種一上來全盤都發否定,改用新法的變法方式。不僅如此,唐烜對變法派領袖極度不感冒,他對康有為評價說:
此人才氣極大,好議論,尤喜談西學。在籍為孝廉時,即自命為孔子而後一人。也就是說唐烜承認康有為有見識才氣,但是自命孔子後一人,應該是沒有人會服氣的。所以在《留庵日鈔》(《唐烜日記》)中,唐烜對闌入康黨,“殊所不解”,充滿惋惜。他認為楊“性情迂執”,劉“性尤孤僻”,是誤入歧途之原因。總覺得“戊戌六君子”是被康有為騙的去搞新法,才惹來殺身之禍的。
公允的來說,這應該是當時絕大多數官員對“戊戌變法”的主流看法,他們雖不跟滿清遺老那麼迂腐,但是也沒覺得說必須要徹底變法才能挽救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