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原文“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首詩寫自己中年以後厭塵俗喧囂,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邊陲,常遊山水。每有閒情逸致,就獨自到山中游玩。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走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下來,看那悠閒無心的雲興起漂游。遇見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與他談論山間水邊之事,相與留連,忘了回去的時間。全詩以悠閒自在的筆調,表達了作者在遊覽山水時與大自然、林中叟親切交流的態度,表現了作者對一切都不在意,任運自然,隨遇而安的心境。
以前讀王維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並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解。後來在網上看到有人用現代詩人周夢蝶的詩理解王詩的意境,也頓有所悟。周詩云:
行到水窮處
不見山,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泠泠在目,在耳、在衣。
就是說一個人遊山玩水,到了山窮水盡之處,且莫驚慌與失措。不妨靜靜地坐下來,抬頭看看蔚藍的天空,側耳聽聽大自然萬籟的聲音,充分體會這人與自然和諧的韻律,不也是一種愜意的享受麼?
其實,王維的詩,絕不僅僅是在談論風景。王維崇信佛教,他的許多詩都深含佛理禪趣。他的詩,既寫山水景物,又不侷限於山水景物,而反寫自己所感受的禪境,所領悟的禪意,與清秀靈異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既儲蓄雋永,神韻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非有妙悟,不能領略”。
只可惜我們在生活中往往見山就是山,見水只是水,全然不能參透事物的禪機,洞悉事物的真諦。行到水窮處,往往看到的只是乾涸的河床,枯乾的蒿草,毫無生趣的鵝卵石,心中生出的自然是恐懼、絕望和無奈了。觀景中往往也折射著人生。當我們面對困境,總是感覺世界末日來臨。其實一種絕境,何嘗不是另一種希望的開始呢?主要是看你怎樣看待事物。陸游不是早已明示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嗎。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原文“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首詩寫自己中年以後厭塵俗喧囂,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邊陲,常遊山水。每有閒情逸致,就獨自到山中游玩。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走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下來,看那悠閒無心的雲興起漂游。遇見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與他談論山間水邊之事,相與留連,忘了回去的時間。全詩以悠閒自在的筆調,表達了作者在遊覽山水時與大自然、林中叟親切交流的態度,表現了作者對一切都不在意,任運自然,隨遇而安的心境。
以前讀王維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並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解。後來在網上看到有人用現代詩人周夢蝶的詩理解王詩的意境,也頓有所悟。周詩云:
行到水窮處
不見山,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泠泠在目,在耳、在衣。
就是說一個人遊山玩水,到了山窮水盡之處,且莫驚慌與失措。不妨靜靜地坐下來,抬頭看看蔚藍的天空,側耳聽聽大自然萬籟的聲音,充分體會這人與自然和諧的韻律,不也是一種愜意的享受麼?
其實,王維的詩,絕不僅僅是在談論風景。王維崇信佛教,他的許多詩都深含佛理禪趣。他的詩,既寫山水景物,又不侷限於山水景物,而反寫自己所感受的禪境,所領悟的禪意,與清秀靈異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既儲蓄雋永,神韻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非有妙悟,不能領略”。
只可惜我們在生活中往往見山就是山,見水只是水,全然不能參透事物的禪機,洞悉事物的真諦。行到水窮處,往往看到的只是乾涸的河床,枯乾的蒿草,毫無生趣的鵝卵石,心中生出的自然是恐懼、絕望和無奈了。觀景中往往也折射著人生。當我們面對困境,總是感覺世界末日來臨。其實一種絕境,何嘗不是另一種希望的開始呢?主要是看你怎樣看待事物。陸游不是早已明示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