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沒有什麼關係,只是有相同的姓而已。司馬相如是西漢文學家,是漢賦的大師而司馬遷是西漢的歷史學家,他編著《史記》。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原名司馬長卿,因仰慕戰國時的名相藺相如而改名。《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漢書 司馬相如傳》皆載明司馬相如出生於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也),清代《四川通志》也記載:“漢司馬相如成都人,僑居蓬州。”
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29篇”,現存《子虛賦》、 《天子游獵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葅賦》、《梓山賦》3篇僅存篇名。《隋書·經籍志》有《司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他還掌握了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並透過自己的辭賦創作實踐和有關辭賦創作的論述,對辭賦創作的審美創作與表現過程進行了不少探索,他所作的賦中所表露出的美學思想相結合,可看出他對賦的不少見解。兩漢賦作家中,以司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賦甚至成為漢大賦創作的正規化,故研究司馬相如辭賦創作的特點,對研究漢賦乃至整個漢代文學,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在公元前91年(徵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沒有什麼關係,只是有相同的姓而已。司馬相如是西漢文學家,是漢賦的大師而司馬遷是西漢的歷史學家,他編著《史記》。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原名司馬長卿,因仰慕戰國時的名相藺相如而改名。《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漢書 司馬相如傳》皆載明司馬相如出生於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也),清代《四川通志》也記載:“漢司馬相如成都人,僑居蓬州。”
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29篇”,現存《子虛賦》、 《天子游獵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葅賦》、《梓山賦》3篇僅存篇名。《隋書·經籍志》有《司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他還掌握了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並透過自己的辭賦創作實踐和有關辭賦創作的論述,對辭賦創作的審美創作與表現過程進行了不少探索,他所作的賦中所表露出的美學思想相結合,可看出他對賦的不少見解。兩漢賦作家中,以司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賦甚至成為漢大賦創作的正規化,故研究司馬相如辭賦創作的特點,對研究漢賦乃至整個漢代文學,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在公元前91年(徵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