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銀碗盛白雪

    因為王陽明是中國儒家的第四個聖人,也是唯一一個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聖人。他秉承陸九淵的心學,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他把宇宙的真相, 大道至簡地講出“心外無理,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而且還給到切實可行的在物質世界如何活出人的真心本性的方法:

    格物致知,致中和,得天地位焉;

    知行合一,在中和,得萬物育焉。

    可是這些,從2000多年前,就說,說到今天,真正明白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王陽明才會慨嘆: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實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他懂得孔孟的精髓,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八正道。 前四道,是因,後四道,是果。 世間人,都在後四果中上下求索,百般追逐,卻都是捨本逐末,沒有修心,沒有致中和這個因,外在不會有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這些果。

    一切都在心中,心即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意識就是心,就是道,就是中,就是空,就是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既然如此,只有“心”是好的,外在肯定好。當然,意識本身,是無好無壞的。

    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 - 本體

    然後在物質世界中,會:有善有惡意之動。念念疊加產生大千世界,產生各種美好、還有各種煩惱。

    怎麼辦呢,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天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為善去惡是格物。- 致良知 , 去人慾,發而皆中結,謂之和。

    又說回去了,還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這是真相里的大道。 達到此處,至少要先開始停止對外的追逐,而是反觀自己的內心。 內聖外王,內苦外厄。

    我命由我(心)不由天

  • 2 # 相思嶺那些故事

    王陽明是很多人的偶像。

    畢竟他是千古第一完人。

    最關鍵是他知行合一。

    不僅有成就,也有著作,有思想。

    現在社會,人們的困難多是存在於人的內心。

    如果能破心中之賊,那麼很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如果有機會,多學習一點王陽明。

  • 3 # 一束小草

    王陽明是明代中葉的思想家.法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後世贊他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王陽明,明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生於明成化八年(1472),卒於明嘉靖七年(1529)。王陽明28歲考中進士,曾擔任過刑部卡事.兵部豐事.知縣.吏部主事.左僉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封新建伯。王陽明為官剛直,不奉承拍馬,在主政期間,關心百姓疾苦,以民為本。 王陽明主政期間,不但在軍事上有所建樹,在“心”學方面也有嚴究,王陽明的學術思想傳遍了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他的集德.言於一身,成就響徹了明朝一代。他的弟子很多,人們稱之為姚江學派。 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因此,他的學說成為明代中後期一個體系龐大.門派眾多.思想活躍.影響深遠的新儒家學派,在中國儒家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4 # 心理之友攜手走

    華人講究立德立功立言,認為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三點才是大成功者。立德是指被社會認可,擁有好名聲,立言意味著對世界有獨到價值看法,且形成文字流傳,立功則是要有實實在在的功績,不能止步於紙上談兵。

    從這個角度看,符合上述條件的真實歷史人物屈指可數,畢竟同時滿足這個“三立”要求太難了,而王陽明恰恰就是這樣的罕見牛人。

    立德方面不用說,忠孝兩全,言行一致。王陽明從年輕就考取進士,為人正直被排擠出京城,然後憑藉一己之力平叛寧王之亂,品德名望不用說。

    立功方面,短時間內平寧王之亂就是明證。這是很多人無法做到的,既取決於自己能力,還要取決於社會大環境,畢竟亂世出英雄,王陽明屢屢滅山賊,保一方平安,更是在危急關頭一舉擒獲反叛朝廷的寧王,可謂功高至上。

    立言則是體現思想智慧,陽明心學就是標誌。一個人品質良好容易,有心機者沽名釣譽就是,遇到機會平步青雲也不是沒有可能,然而具有大智慧,創立傳世著作則是難上加難。可是,陽明心學就是這樣不可思議的誕生了,而且直抵人心。

    在這三條標準中,對於後人而言影響最大莫過於立言了,畢竟這是可以直接學習借鑑體會的,是真才實學,是文化精華,是人文經典。從這個意義說,正是陽明心學使得王陽明備受推崇。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陽明心學,首先是“心外無物,心即理也”,這是告訴我們心理的本質,所謂感受看法都是自我產生的,與外界毫不相干,修身養性就是自我覺察。

    其次是“致良知”,就是用內心先天就有的良知來自我約束,作為人生目標來去做,具體可以參考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裡必須強調知善知惡是針對自己的,不是對著別人評頭論足,如此才是良知。

    第三就是“知行合一”,提出人生意義就在於追求知行合一,知道做不到白搭,必須要行動。所謂“格物”不是誇誇其談,也不是評頭論足,而是實實在在實踐,行動創造價值,這就是心理諮詢中的“行為療法”。

    由上觀之,王陽明的大成功不是偶然的,這與他自始至終追求智慧思想有關,也正是對陽明心學的潛心鑽研,使他“龍場悟道”,讓他“戰無不勝”,促他“功成名就”,成為歷史上真正成就立德立功立言集大成者。

  • 5 # 上善若水285237028

    王陽明是中國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兩個半聖人中的1個,另外1個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蕃。他對儒釋道都有很深的研究。最終放棄了釋道兩家,一心要做聖人。從貴州農場悟道後發出感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首先提出“心即理,心外無物”,接著又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最終提出“致良知”。並在天泉證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6 # 歷史people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

    我在書攤上經常能看到曾國藩王陽明的東西,尤其這幾年王陽明特別火,他這麼火跟現在的炒作是有直接關係的。

    中國的儒學思想有幾位大家,孔子被認為是儒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孟子被認作是經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再往後發展有那麼幾個大家,南宋的朱熹,被認為是中國“理學”思想的開端,

    王陽明是第四個儒學大家,被認為是“心學”思想的開端。

    有的人很簡單地把王陽明的思想理解成“心外無物”,我們課本上說王陽明是“唯心主義”,但這些年發現“唯心主義”的影響一點不比“唯物主義”小,有的領域之內可能唯心主義還佔絕對的上風,至少是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法。

    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僅是從大明一代影響到大清到民國,甚至東南亞,東亞,亞洲範圍之內王陽明思想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但其實孔孟影響也不差,只不過過去孔孟朱熹宣傳的比較多,王陽明宣傳的比較少,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了,大家有了一種新鮮感,另外王陽明從“經世致用”角度來講,他是個挺了不得個人。

    王陽明作為一個讀書人,本身還會打仗,人際關係處理得也非常好,就是他把他的哲學認知跟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能做有機結合,出世我能研究學問,入世可以給自己謀求利益,至少可以明哲保身。

    王陽明的“會打仗”,其實就是用哲學思想來“審時度勢”的一種反映。

    當初大明寧王朱宸濠造反,老巢是江西南昌,(很多朋友看過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裡邊帶著奪命書生到華太師府上去的王爺,動不動“我要發飆”的那個),這寧王朱宸濠曾把唐伯虎攏到賬下,唐伯虎發現他有可能造反,為了脫離他,裝瘋賣傻,是中國歷史上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裸奔的人,寧王一看他瘋了,就讓唐伯虎回家了,由此躲過一劫。

    寧王就是王陽明滅的。王陽明當時跟寧王打仗,他用了一招“圍魏救趙”,在寧王直奔南京的時候,不跟他對著幹,反而襲擊他的南昌老巢,等他回來救再迎頭痛擊,一舉殲滅,王陽明用這個戰術,兩三個月就平定了寧王叛亂。

    所以這個人在“經世致用”這個方面不光是學問大,哲學思想有建樹,同時人情練達,世事洞明,曾國藩不也是這樣的人嗎?不光有思想,處理事情圓滑老道,且不失理想主義,忠君愛國。

    王陽明的火,雖有炒作的因素,我認為最主要還是這個時代思想開放之後,王陽明給大家帶來了新鮮感,他不同於孔孟朱,王陽明有一些很獨特的東西,看王陽明的東西是有好處的,包括對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認知,以及心外無物及核心思想--“知行合一”這一塊,值得我們今天借鑑,從而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工作。

    所以說無論他是不是被過譽,至少王陽明是值得你讀的一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P-LINK路由器網路異常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