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3673669006

    “義之與比”出自《論語·里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在普通《論語》讀物中一般解釋為:

    君子之所以能夠立足於天下,就是因為天下沒有不適合君子的生存環境,沒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處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為標準,也不是以事為標準,而是以道義為準則。

    為什麼開篇會說“孔子歿而微言大義絕”是因為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讀書人對於《論語》中的每一句話的理解,都會是“長篇大論”,而非目前普通讀物中簡簡單單一句話就能概括的。、

    最近在讀程樹德的《論語集註》,書中關於“義之與比”四個字的意思,有詳細的介紹。

    《論語稽求篇》:

    “適”“莫”與“比”皆指用情言。“適”者,厚也,親也。“莫”者,薄也,淡然也。“比”者,密也,和也。當情為和,過情為密,此皆是字義之有據者。若曰君子之於天下何厚何薄何親何疏,惟義之所在與相比焉。

    《邢疏》:“言君子於天下之人無問富厚窮薄,但有義者則與之親。”

    《群經平議》則對上述觀點提出反對“以適莫為富厚窮薄,其義至陋”。

    《南軒論語解》:適莫,兩端也。適則有所必,莫則無所主,蓋不失之於此,則失之於彼,鮮不倚於一偏也。夫義,人之正路也。倚於一偏,則莫能遵於正路矣。惟君子之心無適也而亦無莫也,其於天下惟義之親而已。

    《四書近指》:今人皆將比義作用權看,不知此是君子有主之學,非以之與二字為聽憑天下也。內以律身,外以律人,不論經權常變,務得其心之所是。比者,君子孤立於天下,他無所恃,侍此義耳。

    “義”,指的是“君子有主之學”,而君子之學,大到孔子所說的仁義,小到個人的為人處世的之學,在《論語》中皆有提及。

    “比”,是堅持自我和秉持己身理念,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隨波逐流,所以君子孤立於天下,他無所恃,恃此義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pple watch已配對過手機還可以重新配對別的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