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糾錯:大家知道,地球軌道的形狀是一個接近正圓的橢圓,隨著地球的繞日公轉,日地之間的距離就不斷變化。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近的一點,即橢圓軌道的長軸距太陽較近的一端,稱為近日點。在近代,地球過近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一月初。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4710萬千米,通常稱為近日距。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遠的一點,稱為遠日點。地球過遠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的7月初。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5210萬千米,通常稱為遠日距。近日距和遠日距二者的平均值為14960萬千米,這就是日地平均距離,即1個天文單位。從上面所述,我們就會知道,太陽距離地球儘管在時間上有遠近之分,但決不是一天之內就有分別,所以這種論斷是錯誤的。
至於為什麼太陽在中午時看起比較小,而朝陽和夕陽比較大,我們先討論兩個問題:1.視覺是怎樣形成的。物體發射出的光被人眼的水晶體(透鏡)成像於視網膜上,使感光細胞感光,然後由視神經將資訊傳送到大腦皮層,經過資訊加工、處理後形成視覺。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原樣。例如,同樣大小的物體,黑色的比白色的顯得小些,一幅畫上的藍天比建築物顯得遠一些,諸如此類。總之,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色彩的不同,色彩的襯度等都會程度不同地修改原樣。2.地球大氣層的作用。太陽無論是從東方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還是跌入西邊山巒之前,它放射出的光波經過地球大氣層的距離,都比太陽在頭頂上直射時的距離大兩倍多。此時的Sunny經過懸浮在地球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小塵埃、冰晶、水滴的吸收和散射後,光波中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大多被吸收或散射掉,只剩下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到達地表被觀測到,所以旭日和夕陽看起來不是金色,而是紅彤彤的了。
這兩個問題我們都明白了,結果也就出來了:因為朝陽和夕陽,背景較暗淡,在暗背上的亮目標顯得大些,再加上朝陽和夕陽是紅色的,人們又以地物為參照物,因此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又大又圓。但傍晚的太陽顯得扁些,這是由光的折射所致。而中午太陽懸天高照,又以天空為背景,沒有另外的參照物,因而看起來顯得小些。
先糾錯:大家知道,地球軌道的形狀是一個接近正圓的橢圓,隨著地球的繞日公轉,日地之間的距離就不斷變化。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近的一點,即橢圓軌道的長軸距太陽較近的一端,稱為近日點。在近代,地球過近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一月初。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4710萬千米,通常稱為近日距。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遠的一點,稱為遠日點。地球過遠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的7月初。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5210萬千米,通常稱為遠日距。近日距和遠日距二者的平均值為14960萬千米,這就是日地平均距離,即1個天文單位。從上面所述,我們就會知道,太陽距離地球儘管在時間上有遠近之分,但決不是一天之內就有分別,所以這種論斷是錯誤的。
至於為什麼太陽在中午時看起比較小,而朝陽和夕陽比較大,我們先討論兩個問題:1.視覺是怎樣形成的。物體發射出的光被人眼的水晶體(透鏡)成像於視網膜上,使感光細胞感光,然後由視神經將資訊傳送到大腦皮層,經過資訊加工、處理後形成視覺。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原樣。例如,同樣大小的物體,黑色的比白色的顯得小些,一幅畫上的藍天比建築物顯得遠一些,諸如此類。總之,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色彩的不同,色彩的襯度等都會程度不同地修改原樣。2.地球大氣層的作用。太陽無論是從東方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還是跌入西邊山巒之前,它放射出的光波經過地球大氣層的距離,都比太陽在頭頂上直射時的距離大兩倍多。此時的Sunny經過懸浮在地球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小塵埃、冰晶、水滴的吸收和散射後,光波中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大多被吸收或散射掉,只剩下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到達地表被觀測到,所以旭日和夕陽看起來不是金色,而是紅彤彤的了。
這兩個問題我們都明白了,結果也就出來了:因為朝陽和夕陽,背景較暗淡,在暗背上的亮目標顯得大些,再加上朝陽和夕陽是紅色的,人們又以地物為參照物,因此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又大又圓。但傍晚的太陽顯得扁些,這是由光的折射所致。而中午太陽懸天高照,又以天空為背景,沒有另外的參照物,因而看起來顯得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