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98339099598

    首先要有良好的感知力。當我們覺得開心時,便是開心。當我們感到悲傷時,自覺得悲傷。這個看上去是句廢話,但確實最樸素最容易接受的道理。只有認同一點,才能繼續解讀。“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直白的翻譯是:活著有什麼值得歡樂的,死了又有什麼痛苦的呢?很多人簡單的理解為,活著沒有什麼歡樂,死也沒什麼痛苦。它的邏輯是,既然死掉沒什麼痛苦,活著又沒有意思,那麼死掉好了,一了百了。死作為一種解脫的存在。人生之中總有歡樂,也有痛苦。當我們遇到令人愉快的事情,比如愛情,友誼,事業,親情等等。它們中大多數時候都會讓我們感到開心。可是當我們被挫折打倒,沉浸於悲傷。我們良好的感知力就失效了,以前輕易帶來歡樂的事情,也不再有效。那個痛苦是真實的,任何人經歷這樣的事情也如同你感受到的一樣,並不會差半分。這麼說,人生除了痛苦,也有歡樂啊!何以許多人認同 生亦何歡?只是我們無法認清生活的全部。佛家說,眾生皆苦。這個苦,並不是作為歡樂的對立面。在二元對立的苦樂裡,苦樂只是一個相對並彼此依存的關係。沒有苦就沒有樂。這裡的苦,是人們對無常變化的事物的執著。認為不斷變化的事物是不變的,這個便是苦。生命的過程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人說我要是有很多很多錢,我就會很快樂。於是你就奔著這個歡樂的人生目標而去。然而,生亦何歡乎?你執著於這個“歡樂”,人生的歡樂真在於此嗎?當我們面對死亡,難免悲傷。比如生患絕症之人,親朋好友大限將至。我們又執著於死亡的痛苦。死亡是一切歸零嗎?或是去陰曹地府走一遭,來世成人或成仙?或是地獄天堂……生亦無常,死亦無常。對不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焉知禍福?我們就像莊子說的那朝四暮三的猴子。早上三顆棗,猴子憤恨不已,晚上四顆棗依舊恨意難平。於是養猴人,早上四顆棗,眾猴皆悅,即使晚上只有三顆了,也無所謂。在養猴人看來,猴子就是傻。倒來倒去還是七個棗,情緒卻有如此變化。這是執念在作怪。當我們覺得只有這樣我才會開心,便執著於此,一旦擁無法擁有,這顆心就有了歡樂的執念。如果認為死了一切都化為虛無,於是死亡讓人痛苦不堪。這顆心又有了害怕死亡的執念。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回到一開始的觀點。當我們快樂的時候,便感到快樂。當我們痛苦的時候,便感到痛苦。不要去執著它,因為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以有涯隨無涯,怠已。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臺三層交換機相連,其中一臺,下連一個,二層交換機,二層交換機連1臺PC,要求PC機ping通最上邊兩臺三層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