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尊重,與他人無關。就像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所表達的那樣:『對每一位死者都懷有敬重,以高超的技藝和平靜的態度使逝者在臨走前展現出最美的那一面。』所以說,尊重不是因為社會道德的約束、又或者別有所求的目的而刻意的展示。一個心懷敬畏之心的人,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一個願意感受他人的人,他會對一段故事、一曲旋律、一件器物、一聲怒吼、一個動作、一位看似平凡的人都可能心生敬畏。
真正的尊重,與他人無關。就像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所表達的那樣:『對每一位死者都懷有敬重,以高超的技藝和平靜的態度使逝者在臨走前展現出最美的那一面。』所以說,尊重不是因為社會道德的約束、又或者別有所求的目的而刻意的展示。一個心懷敬畏之心的人,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一個願意感受他人的人,他會對一段故事、一曲旋律、一件器物、一聲怒吼、一個動作、一位看似平凡的人都可能心生敬畏。
出了商場幫後面的人扶住大門算不算尊重?紅綠燈變綠了前面的車沒有開你就狂按喇叭算不算尊重?和長輩一起吃飯將主位讓給他坐按資排輩算不算尊重?教授剽竊了學生的論文但還是在最後加上了學生的署名算不算尊重?尊重不是禮貌,因為禮貌是一種技巧,而尊重則是一種發自心底的信念。簡單說來,尊重的核心即平等和開放。有一句常被人引用的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是我會誓死捍衛你表達觀點的權利。”(語出Evelyn Beatrice Hall撰寫的《伏爾泰的朋友們》一書中第199頁)要說出這麼一句話來,首先我們必須將對方視作一個和自己有同等權利的個體,不能夠自視甚高的認為只有我說的才是真理。其次,即使我們不贊同對方的觀點或者做法,但是也應該接受,願意評價,承認“存在即合理”。這與學術界的另一種觀點不謀而合:“我自己並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但是這個問題可以交給那些相信的人去深入研究和證明。”(語出耶魯哲學教授Shelly Kagan)這就是平等和開放,絕不是流於表面的、形式的、可訓練的禮貌。那麼,要如何才能夠擁有這種被稱為“尊重”的信念呢?也很簡單,就是自信,即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成為心理上強勢的一方。有些官員或者老年人會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是輕視還是重視,因為他需要周圍的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凸現自己的地位。有些年輕人在戀愛時患得患失,老是覺得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內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如此美好的愛情,那麼對方對他越好,他就會更加的害怕失去,形成負螺旋迴圈。但是一個內心充滿力量的人,會如王陽明所說的“我心之外,再無他法”,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價值,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就會對其他人更多的寬容,更好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行共情,發掘他人的閃光點,尊重其行為、思想、觀點、動機等。在偉大的《Bill of Rights》中說道,人生而平等,並且擁有追求自己幸福的崇高權利,無法被剝奪。這就是尊重,一種平等的心態、開放的信念、和設身處地的悲憫,來自心底,與他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