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弘揚俠義道

    恐怕一點都不無知吧,侵略北韓動用了二十多萬大軍並且大量裝備很先進的火繩槍,而滿清只有十萬軍隊就破關入主中原了

  • 2 # Koyizumi

    至於萬曆日本這場侵朝戰爭,說法有很多,至於他敢於侵略北韓絕對不是無知,就按問題住的說法來看,我們要客觀的來看問題,第一次日本以加藤清正為首的軍隊,打到了釜山附近了,後面是因為食物,武器都等補給武器因為風暴沒有及時送到北韓。也是由盛轉衰的開始。最後第一次以義和為了結,這其中原因很多,第一是秀吉的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了,他自己急著趕回大阪,吧軍務都丟給了三成。也導致了軍心開始渙散。最後不得不與明朝談判。但是現在來說秀吉當初真的是因為閒而去打明朝麼?不是從猴子這個外號來說,是信長給他取的,因為他上樹很靈活而已,並沒有多一層的神馬意思,不是1樓所曲解的,當時除了信長和織田家的首席家老柴田勝家其他事沒人敢叫他猴子的,當上關白以後自己更是。當時日本的沿海貿易和天主教傳教是十分的發達,也為其後面的明治維新留下了一定的基礎。其次,從北韓打到明朝應該也是信長留著的意志之一,信長活著的時候就一直在學習多種多樣的西方文化,聽取傳教士講的故事。同時也開始做一些新的政策。有一個細節在很多的影視作品,書,小說裡面都有提到,信長問傳教士,日本在哪裡?傳教士給他指了指。他說日本盡然在世界上如此渺小,自此便有了“征服世界”的想法吧。到了秀吉時期,秀吉當然也想當這個“大王”.加上秀吉當初在小田原征伐裡面,招集了全日本20多萬的大軍,這也讓他有了這個自信。第二,當日本一家處在戰亂時期很長很長時間了,可以說那也是日本軍隊最精銳的時期。當然也是日本土地小不夠分的原因。從這些可以看出,當時的秀吉並不是不自量力,但是在中國記載的是日本軍隊一直在打敗仗,在北韓的記載是北韓人民英勇抗敵,我們的明朝就幫了一點忙就沒事了,在日本的記載相對客觀一點點。但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肯定只能說什麼樣的話了。這也是答案無法統一的原因,但是可以分析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

  • 3 # 閒吟廣陵

    日本之所以這麼長久打中國主意,就是中國早先當著地大物博沒把它當一回事,應該像朱棣對付蒙古一樣,隔山差五去他本土插一下

  • 4 # 夢入龍城

    西非小國甘比亞,其總統葉海亞·賈梅在美國訪問與布什會談時表示,甘比亞將出兵中國,攻擊沿海經濟區,並表示甘比亞只需派遣1000人左右的海軍陸戰隊就可以完全遏制我們行動。

    懂了?

  • 5 # 萊蒙夫人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敢於侵略北韓,並非完全痴心妄想。當時的日本確實在物質實力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第一,日本是當時的世界人口大國。日本在1500年時,就已經有1540萬人口。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奧斯曼帝國正處於國勢巔峰,其人口也只有1400萬;歐洲強國西班牙的人口為500萬,英格蘭為250萬;即使是歐洲第一人口大國俄羅斯,其人口也只有1100萬左右。印度的莫臥兒帝國,總人口達到1.5億左右,但是統治族群穆斯林的總數只有1500萬。換言之,日本當時的人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三,而且是單一民族國家,具備很強的凝聚力。

    第二,日本是當時購買力最強的富國。這得益於日本發現並開採了多個銀礦,使日本成為當時世界的主要白銀產地。16世紀末日本的白銀產量一度佔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白銀是當時世界的硬通貨。日本依靠龐大的白銀資源,能夠輕鬆籌集戰爭軍費、製造軍事裝備。

    第三,日本的火器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過程中,大量火器被投入戰爭,並在戰爭中不斷改進,導致日本的火器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行列,特別是日本火槍,比明朝火槍準星和火力都高一個檔次。再加上日本軍隊經過戰爭洗禮,實戰經驗豐富,士氣正旺。

    正是基於上述條件,豐臣秀吉才會狂言“率兵掃平北韓,更收北韓兵馬,席捲明國四百餘州”。

  • 6 # 七追風

    豐臣秀吉:哎呦媽呀,這次玩兒大了,玩兒大了……

    日本的“戰國時代”,也是亂糟糟的打來打去,豐臣秀吉統一日本,那只是名義上的統一。

    這個鬆散的聯盟十分不穩定,豐臣秀吉內心是很焦慮的。咋辦?想穩住手底下這些大名,讓他們別鬧事,唯一的辦法就是給好處。可是自己家的餘糧確實也不多了,只能去搶。

    去哪搶?對面就是大明,有錢有糧有地盤!但是大明有點強大啊,找個軟柿子捏捏,用北韓練練手吧……

    所以豐臣秀吉敢打著和明朝幹架的名號,派兵侵略北韓,因為這是他穩定自己統治的最好手段。畢竟,帶著弟兄們過好日子,隊伍才能穩定。

    第二點,豐臣秀吉的自信來自於手底下兄弟多。剛剛結束混亂,各地的大名的手裡都是兵啊!不管是上陣血拼還是小打小鬧,畢竟那是見過戰場的兵。所以豐臣秀吉明白,我現在徵兵的話,他們都會給的,而且會給很多,並且水平還都不錯。

    所以你看豐臣秀吉一說要去北韓搶地盤,大名們都出兵了,一下子就弄出個16萬的精兵。16萬可不是個小數目,幹北韓絕對不在話下。

    這就要說第三點了,豐臣秀吉的第一目標是北韓。那時候的北韓安逸日子過得太久了,絕對是第一軟柿子。豐臣秀吉帶兵滅了北韓還是很輕鬆的,所以,最起碼北韓的錢、糧食和地盤算是到手了。

    至於能不能打明朝,是口號,也是戰略構想,打一步算一步。要真是打北韓很輕鬆,那就順道去幹明朝,要是打北韓就累的半死,那就暫時不想明朝的事兒。不過話要先說到才行,不然怎麼讓手下人跟著幹?

    最後一點要說的是,我之前的問答提到了,日本這個民族天性中就帶著“民族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深深困擾著他們,轉變成了侵略性,用瘋狂的侵略夢證明自己很厲害,證明自己不用自卑。

    豐臣秀吉當時確實有兵,有實力,又剛剛完成了“統一大業”。天性中的瘋狂侵略夢就萌發了,明朝當時雖然已經國力衰弱,但是兩巴掌把他們扇回小島,還是很輕鬆的。

    你要是不打醒他,他很快就會吼出“征服全世界”,你們信不信?

  • 7 # 這些歷史要讀

    豐臣秀吉確實具備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但是這還遠不足以挑戰大明!所以,他想侵略明朝,其實也是出於無知,出於對大明強大實力的一無所知!

    先說說物質基礎;

    豐臣秀吉經過多年的征戰,基本完成了日本的統一,而他也走向了人生的巔峰,當上了關白。他可以徵調各諸侯的家兵參戰,這站在當時日本人的角度來看,豐臣秀吉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領袖了。

    而且,經過日本戰國百年的諸侯混戰,那時的日本兵戰鬥力是很強悍的。加上種子島對火繩槍的改造和在戰爭中的使用。當時的日本軍隊整體裝備也不差。

    再看財力和物力,其實豐臣秀吉是很有錢的,他修建的城堡裡就有個金庫。人力方面,日本當時也是人口大國,不然也不能一口氣徵調十九萬人渡海攻北韓。

    所以,日本當時是具備相當充足的物質基礎的。但是,這些比起更為地大物博的明王朝而言,其實還是有很大差距。

    這點豐臣秀吉也是有所顧慮的,但是他卻從過去參與過對明朝東南沿海劫掠的海盜那裡,瞭解到部分明朝官軍的戰五渣表現。於是,一股迷之自信就油然而生了。

    而且,北韓軍隊極為垃圾的表現,讓日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便幾乎打到了明朝邊境。最後,豐臣秀吉就更加堅信自己能戰勝明朝,都在名古屋規劃封國、準備著前往寧波……

    但是,豐臣秀吉對明朝北方邊防軍的真實戰力,是一無所知的。所以,當他們遭遇真正的明軍主力後,等待他們的就是源源不斷的死傷和一次次的潰敗!

  • 8 # 我是越關

    豐臣秀吉雖然具備一定的條件,但是卻是真的無知。螳臂當車,自不量力,妄想蚍蜉撼樹,以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

    先來看看豐臣秀吉給北韓國王的信;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此乃吾之宿志。北韓國王斷然拒絕了。然後豐臣秀吉釋出攻打大明的命令;奉天皇於大唐(明)之京都(北京),可於明後年幸,將京城(北京)附近之十國(縣)可供聖上(天皇)御用”,“周圍百國(縣)吾兒(養子)領有。”豐臣秀吉簡直狂妄到了極點。竟然想著一兩年的時間攻滅大明,遷都北京,後來甚至還想著渡過日本海,佔領寧波府,因為他認為寧波距離印度很近,這樣可以迅速佔領印度。這個足以證明豐臣秀吉的無知。

    豐臣秀吉於1590年統一日本,出身低微的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確實挺困難,所以豐臣秀吉和其軍隊也就有了一定的能力,外加當時豐臣秀吉掌握了日本所有的銀礦山(當時日本的銀礦產量佔據世界的三分之一),擁有了一定的財富。於是有了迷之自信。 1592年4月,豐臣秀吉派出了20萬軍隊攻打北韓。北韓不敵,派人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派出軍隊援助北韓,在大明強大的人力物力下。明朝提督李如松大敗日本陸軍,收復平壤。李舜臣也擊敗了日本海軍(說一下,北韓只有千把人的水兵,大部分都是明朝水師,不過這也夠南韓吹上幾千年的)。豐臣秀吉損失慘重。最終在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戰爭以日本失敗告終,豐臣秀吉也因為力量損失嚴重,為後來的德川家康上位埋下了伏筆。

    縱觀此戰,豐臣秀吉攻打大明,完完全全的體現了他的無知和狂妄。雖然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但是日本終究沒有和大明在一個數量級上。

  • 9 # 秀浩來評球

    豐臣秀吉發動侵略的時機不對,當時大明朝雖然已經不負當年的強大,但國內政治和經濟相對穩定,也有名將坐鎮,不是區區日本能夠垂涎的。即使在清朝末年中國已經衰落至極,即使甲午海戰失敗,但只要繼續打下去,當時日本已經沒有能力繼續維持對外作戰的能力了,結果靠著鉅額賠款緩了過來。總得來說,只要中國不是自身發生大的內亂和分裂,自相殘殺,日本不會有什麼機會。

  • 1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豐臣秀吉儘管的確是一個狂妄自大之人,但他還真具備和一定的實力,這是他敢和大明王朝叫板的原因之一:當時的西方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殖民先驅儘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統治,但其舉國兵力不過數萬,連雄踞中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國總兵力也就二十萬人左右。在壬辰戰爭爆發的四年前在遙遠的歐洲也爆發了英西大海戰,儘管此戰英國取勝,但並未獲得徹底壓倒西班牙的優勢,此後直到1604年英國和西班牙圍繞海上霸權展開了持續的爭奪。按說英西海戰持續的時間長於壬辰戰爭,可雙方動用的船隻總數還不及日本侵朝時一國動用的艦船數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時就已經有1540萬人口,這一數字超過了歐洲任何一個國家,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僅次於大明王朝的第二強國。

    儘管從整體國力而言:大明王朝具備碾壓日本的絕對實力,但戰爭從來都是瞬息萬變的——有時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雙方的整體國力對比,有時區域性的優勢也會擴大為全面的優勢。日後的滿清和大明的對峙以及近代史上日本同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的對峙也都證明了這點——即使並不具備絕對優勢,又可以儘可能將自己的優勢最大化從而壓倒對手,而日本恰恰就是這麼一個具有賭徒心態的民族。那麼當時的日本相比明朝有何優勢呢?此時的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儘管長期的戰亂使日本呈現凋敝破敗的景象,但與此同時也磨練出具有豐富實戰經驗計程車兵。儘管日本戰國的大名爭霸被網友戲稱為村級械鬥,可我們也不要忘了在這些“村級械鬥”中落敗的武士浪人組成的倭寇都能令大明官軍頭疼一時,何況是日本正規軍呢?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承平百年,衛所荒廢,軍備空虛,這也是戚繼光放棄明軍舊有的編制,轉而組建戚家軍抗倭的原因所在。而在武器裝備方面日軍也並非全面落後於明軍——儘管中國是火藥發明國,儘管大明王朝組建了全世界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可到了萬曆年間大明火器已不是全方位領先於世界了,這也是當時的明軍混用中國產火器和佛郎機、紅衣大炮的原因所在。當時正是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日本從葡萄牙人手中獲得了新式火繩槍的製造使用技術。根據當時明朝和北韓自己的記載:明軍在火炮上具有優勢,但在火繩槍方面不及日軍,所以一般交戰前都先用大炮轟擊,而盡力避免近距離巷戰。

    根據萬曆抗倭援朝戰後的的統計:為支撐這場戰爭大明王朝花費的經費支出平均每年高達240萬兩左右,戰後的明朝迅速出現了財政赤字。當面對來自東北關外的八旗勁旅和明末變民時明軍幾乎已沒多少經費足以支撐戰爭了,以致於不得不一再加徵三餉,這麼做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進一步激化了民變。偌大的明王朝為支撐這場戰爭都幾乎傾盡國庫,那麼作為彈丸小國的日本理當更為困難才是,事實上到了戰爭後期日本也的確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不過作為一個彈丸小國能搞到戰爭經費支撐這樣一場戰爭就足夠令人驚訝的了。事實上豐臣秀吉的確是一個理財能手:在他剛開始執掌日本政權時豐臣家的直屬領地僅僅有二百萬石,而他封賞給德川家康的卻是關東二百五十萬石——從封地大小來看:作為豐臣家臣屬的家康比秀吉還多。但豐臣秀吉的思路早已超脫了以米穀為中心的經濟思想:他開掘了佐渡的金山,獨佔礦業的利益,同時大力發展堺及博多灣的對外貿易,從中獲得大筆稅金。此外在琵琶湖的交通樞紐大津建成一座城市,發展國內貿易,從中獲取利潤。同時在大阪城修建倉庫大量儲存金銀,對一切開支進行嚴格管控,避免一切鋪張浪費,查禁一切貪腐行為。日本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名普遍熱衷於在自己的領地內開礦:武田信玄、今川義元、織田信長都幹過這事,都說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其實也不盡然——在金銀礦產方面日本就相當富裕。這其中尤其以石見銀山產量最高,周邊的諸侯大名為爭奪此地不斷爆發戰爭。1584年控制石見銀山的毛利輝元臣服豐臣秀吉,石見銀山轉為毛利家與豐臣家各派家臣共管,併成為秀吉後來文祿慶長之役入侵北韓時的主要資金來源。此時正值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在中、日、朝三國傳統的勘合貿易以及和遠道而來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貿易中日本也積累了大量資金並源源不斷獲得戰爭所需物資。當然秀吉也沒放棄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獲得資金來源:他在統一日本列島後在全國各地進行“檢地”——把島內的土地算算清楚、人口數統計清楚。與此同時他取締了此前存在於農民和領主之間的層層剝削,限制了領主在徵收地租是的任意盤剝,特別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農的永久耕作權,以此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對待工商業方面推行樂市樂座制度——廢除行會、開放市場。

    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在人口兵力、軍隊戰力、經濟後勤方面都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然而這些還遠遠不足以真正挑戰大明王朝。事實上此時在日本內部也有不少人反對豐臣秀吉對明朝用兵的計劃: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就巧妙地躲避這場戰爭以儲存自身實力。除了德川家康外,當時另一位地方實力派人物——坐擁擁有百萬石糧食產量的封地的伊達政宗也極力避免捲入這場戰爭。

    既然日本國內的地方諸侯大名中依然有對秀吉陽奉陰違者,既然日本內部還有反對出征北韓的巨大呼聲,那麼為什麼豐臣秀吉仍執意對大明和北韓用兵呢?其實這和豐臣秀吉面臨的現實處境密切相關:戰國大名由於處於群雄逐鹿的競爭氛圍,往往比較重視本藩本地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發展——這其實很容易理解:身處戰亂年代手中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沒有一切(即使偶然擁有的東西也會被他人奪去),而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無疑是需要花費重金的。放眼古今中外儘管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並不完全成正比,然而卻從沒任何一個軍事強國是窮國。那麼戰國大名養兵練兵的錢從那兒來呢?甚至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豐臣秀吉得以統一日本的資金是由誰提供的呢?

    事實上在豐臣秀吉四處擴張的背後是京都富商的大力支援——他們依靠雄厚的財力為秀吉的統一戰爭提供軍費和後勤物資補給,可問題是商人從來都是逐利的——天下從來就沒有白吃的午餐,豐臣秀吉是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雖然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昔,借商人們N個膽也不敢公然向秀吉索要好處,但他們內心的逐利意識卻是無法泯滅的,秀吉自己也十分清楚地瞭解這點:如果自己過河拆橋,商人雖拿自己沒法,但卻可以暗中給自己搗亂使絆子,再說自己的軍事和行政系統還必須依靠這些商人提供資金,真要把人家得罪狠了,大家面上都不好看。有鑑於此豐臣秀吉必須給自己的投資人一定的回報。日本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彈丸島國,物資和市場都相對有限,更糟糕的是因為倭寇問題的存在而令大明王朝終止對日勘合貿易已有多年,在這樣的局面下有什麼回報能比送給這些商人一個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有誘惑力呢?

    不過這僅僅只是豐臣秀吉對大明和北韓用兵的原因之一,畢竟古代日本和中國一樣是一個官僚階層專制的國家,從來都沒有西方人的那種重商意識,僅僅為了滿足日本商人的逐利慾望就擅自挑釁大明王朝還真不是豐臣秀吉能做得出來的。其實豐臣秀吉用兵大明和北韓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古代日本雖然有上千年學習中國的歷史,但其實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並不完全一樣:中國古代是皇權獨尊,一個人無論出身高貴與否,如果受寵於皇權就有可能像韋小寶那樣平步青雲,事實上中國的科舉制本身就是中國皇帝提拔寒門士子打擊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國雖然存在貧富分化現象,但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處”;日本在這方面和中國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不存在像中國的科舉制這這種供寒門子弟晉升的渠道,當時的日本說白了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偏偏豐臣秀吉是一個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躍升眾多的諸侯貴族之上,他幾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慮到日本森嚴的等級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實比朱元璋還難。

    正因為如此,豐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過程中內心其實一直潛藏著深深的自卑感,當他成功上位後這種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以一種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在這種自卑感驅使下豐臣秀吉認定自己必須做出一番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才能真正壓服那些表面上歸順自己其實內心對自己鄙視不已的諸侯貴族們,況且豐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而不是像諸侯貴族一樣繼承自祖先,這固然說明其能力過人,當秀吉故去後沒有貴族血統的豐臣家族又憑什麼繼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這樣等級森嚴的國家立足都難。在秀吉看來:雖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統一日本執掌大權已是一番偉業,但畢竟之前也有人做過,算不得曠古爍今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憑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壓服諸侯貴族,但自己死後他們不會聽命於豐臣家族。

    豐臣秀吉身處的日本戰國時代正趕上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秀吉自己獨立打天下之前的舊主公織田信長和西洋傳教士多有來往,也許就是這時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來還有著廣袤的世界,於是一個充滿野心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漸漸醞釀:征服北韓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征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在秀吉看來:憑藉如此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別說壓服諸侯貴族,就算是改變日本等級森嚴的貴族分封體制,構建以豐臣家族為核心的中央集權也未嘗不可。

    當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統一日本必有其過人之處,在發動戰爭前他也並非沒衡量過雙方的實力對比,不過此時秀吉對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於是他把自身的優勢和對方的劣勢無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勢和對方的優勢。在他眼中看來:日本無論疆域、人口都比北韓大上幾乎一倍,況且北韓承平兩百餘年,一向是個文弱國家,而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當然一旦開戰,明朝有可能會支援北韓,這點豐臣秀吉也估計到了,但在他看來:明朝只是外強中乾——為應對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已經疲於奔命,此時寧夏和貴州播州的土司勢力也正密謀反叛,緬甸也屢屢騷擾雲南邊境,這些問題確實都客觀存在,但在豐臣秀吉眼中都被無限放大,因此他認為:明朝無力干預北韓戰事。

    最後豐臣秀吉其實是做了幾手準備的:如果能順利征服北韓並以之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過;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與明朝議和瓜分北韓也不是不行;如果連北韓都拿不下也沒事,畢竟豐臣秀吉只是透過對諸侯貴族的強勢壓服從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各路諸侯貴族都有自家的軍隊,如今正好調他們去北韓戰場當炮灰,打贏了就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征服北韓、明朝;打敗了就趁機削弱國內諸侯貴族的勢力,鞏固豐臣家族的統治。這樣看來對豐臣家族而言怎麼著都不虧,可惜豐臣秀吉看似完美無缺的計劃千算萬算漏掉了德川家康,最後正是這位被漏算的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篡奪了豐臣家的江山。

  • 11 # ZY36521024

    首先要明確,豐臣秀吉並沒有直接侵略明朝,而是要把北韓作為下一步侵略明朝的跳板,而先侵略的北韓,他的戰略目標是:先征服北韓,以北韓為跳板進一步入侵明朝乃至印度,最後奉日本天皇定都北京。對於明朝,豐臣秀吉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對於近在咫尺的北韓,他還是有把握的而且對於北韓的疲弱無力也很清楚,所以他以剛剛贏得統一日本的強兵勁旅,發動對北韓的進攻,而且也和他最初設想一致,北韓全境幾乎在幾個月內就基本淪陷,同時雖然他對於明朝還不敢貿然直接入侵,但是他也清楚明朝的萬曆皇帝忙於國內的鎮壓叛亂和農民起義,而且萬曆皇帝本人的幾十年不上朝都眾所周知,因此他斷定明朝不可能做出快速反應,他可以用這段時間整合北韓的人力、物力為入侵明朝做準備,再者雖然明朝忙於內部矛盾,但長時間的日本倭寇之亂所展現的明朝武備的漏洞百出,也使豐臣秀吉認為明朝東部距離北韓較近的軍事實力比較薄弱,這種思維和1979年的越南人的想法如出一轍,但是事實的結果並沒有如豐臣秀吉的想法發展,明朝出兵北韓並且打敗了日本軍隊,但是戰爭從始至終就一直在北韓境內,既沒在明朝境內更沒在日本本土,這場戰爭使得日本再次分裂並最終由德川家康取代了豐臣家統治日本,而明朝也元氣大傷,為1644年的滅亡埋下伏筆,但卻使得日本三百年沒敢再染指北韓和中國。

  • 12 # 潮流教父mata川

    其實攻打明朝就是猴子把不聽話的大名的軍隊給削一削,能贏就贏,不能就算,反正日本戰國之後軍隊膨脹過度了,武士沒有足夠的土地,遲早得出問題,就藉口外出打仗死點人,不過人是出了,打仗的時候五大佬又有多少個出力呢,都想著保留實力不被猴子回國再削一削,然後搞來搞去反倒是猴子派的死了不少人,德川系的毛都沒掉幾根

  • 13 # 獨釣寒江

    日本生存資源的寡淡是自古有之,我們看到的歷史,每當日本國內人口增長和資源分配之間出現危機的時候,日本就會更加熱衷於對外侵略。甲午戰爭如此,日俄戰爭如此,侵華戰爭也如此。題中說到的豐臣秀吉攻打明朝,也是如此。

    當然,風塵秀吉對明朝缺乏全面的認知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還是豐臣秀吉在當時面臨著深重的危機。這個危機源自幾個方面。

    一是豐臣秀吉的出身問題。豐臣秀吉出身微寒,且面如猿猴,人稱“猴子”。出身如此微寒的豐臣秀吉能夠獲得織田信長的信任,完全是靠著能謀善戰的本事。織田信長在兵變被殺之後,豐臣秀吉趁機統一了日本。但是豐臣秀吉的出身實在尷尬。帝國統一初始,各路諸侯攝於他的威嚴還能平安無事,但是日久時長之後,覬覦他地位的人當然會越來越多。

    二是豐臣秀吉必須要解決如何滿足日本各路諸侯的封賞和武士的利益,以及全日本五十萬軍人的安置問題。日本國小,沒有那麼多土地分配給那麼多諸侯和武士。一旦這些諸侯和武士反叛起來,豐臣秀吉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必須發動一場戰爭。豐臣秀吉在決定入侵大明之時,很多諸侯其實是相當反對的。因為明朝過於強大。但是豐臣秀吉承諾,誰打到的土地就是誰的,各路諸侯才有了攻打明朝的勇氣和信心。

    在這兩個危機的脅迫下,對明朝一知半解的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了對北韓的入侵。而北韓軍隊的戰五渣表現,讓豐臣秀吉一下子看到了征服明朝大有所望。可惜他把棒子當成了明軍了。之後的結果,是日本近二十萬大軍在李如松的幾萬明軍的攻擊之下潰敗於陸地,水軍又於鳴梁海戰中被“亞洲第一名將李舜臣”打的船毀人亡。最終風塵秀吉不得不議和退兵。而萬曆徵朝的失敗,也一下拖垮了豐臣秀吉的帝國。他死後,日本重新陷入分裂,狼煙遍地。正應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 14 # 在野武將

    “無知”是個很有趣的說法。顯然,豐臣秀吉並不理解北韓在大明戰略體系中的位置,也高估了自身的軍力。

    這裡我們來說個冷知識:豐臣秀吉甚至都不知道北韓多大。在他時代的地理書中,北韓比實際大出一倍多!換句話說,豐臣秀吉到徹底兵敗都以為自己在攻略一個特別大的半島……

    1461《大明一統志》載:(北韓)東西二千里,南北四千裡;自國至京師三千五百里。就今天來講,從北京到中朝邊境900公里左右;北韓半島的長度1100公里左右。這個時候,對北韓長度的理解大致符合實際情況。但《大明一統志》覺得半島很寬,達到了長度的一半,按照今天的話就有550公里。其實,北韓半島最窄處170公里,最大不過360公里。

    耶穌會帶來了新的地理知識。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時,部分意識到了北韓沒有那麼寬,不過還是顯得很大。該圖中中國河北省加上北京天津的面積,和北韓半島相仿(2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從圖上看,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加上山東(15萬平方公里)才比半島大一些。也就是說,即使用西洋地圖,北韓還是被嚴重高估了。《山海輿地全圖》(1607)同樣注重以經緯界呈現地球上的各個國家,其中的北韓半島繼續很大,而且比日本大很多:

    日本人如果用的這樣的地圖,顯然覺得北韓這個地方大大得好——土地遼闊,軍隊又弱,我們去打吧!

    十七世紀的日本人還沒有自己海岸線的地圖,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實際多大。同時,他們所理解的北韓地理,確實與大明相仿。1712年編成的《倭漢三才圖會》中,就用了大明的知識,北韓南北4000裡,東西2000裡——長寬比2:1,比實際遼闊很多。也許是參考了兵部職方司主事陳組綬的《皇明職方地圖》(1635),《倭漢三才圖會》中的北韓國是這樣的:

    在這個意義上,豐臣秀吉是非常無知的,他連北韓實際多大都不知道……

  • 15 # 我的音響在充電

    看到回答裡都在說豐臣秀吉無知,真以為日本人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我看無知的是你們,別嫌不好聽,(那如果他們是有知呢,豈不是更可怕,那個時候就知道以北韓為跳板,因為有地圖一目瞭然)日本當時荷蘭學盛行,已經有了世界地圖,豐臣秀吉看到自己的國家只是東亞的一個島國,偏安一隅,想給本民族謀取發展空間,再加上國內剛統一,為了轉嫁國內矛盾(人口太多),想以北韓為跳板侵略中國。

  • 16 # 微光LJ

    日本缺乏土地,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的戰爭中,需要給手下的功臣,武士封地,奈何功臣多,地少,久而久之國內矛盾會加劇,對北韓發動侵略一部分是自己的野心,一部分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還有其他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是瑞奇馬丁?他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