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個心理學家
結局是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連環殺人案的幕後操縱者——“道德淪喪,並犯下滔天罪行的利慾薰心的科學工作者”Z先生並沒有被繩之以法捉拿歸案,受到應有的審判,而是在“違背倫理道德進行科學實驗以圖名垂青史”的楊主任的策劃下,被象徵著“曾經迷失而又迴歸的心理學家的良知”的周老先生悲憤地錯殺,而後,仍不明就裡的周老先生也立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安排無疑是耐人尋味的。Z先生的死似乎揭示了這樣一個無奈的現實:法律有時並不能審判和制裁一切罪惡;而在法律難以發揮作用的時候,代表著“良知”的悲劇性英雄再次出現,消弭了罪惡的同時也走上了死亡之路——無論是自我審判還是法律裁決。而楊主任在即將達到自己夢想中的名利場頂端、學術巔峰之時,死於長期被忽視、被簡單粗暴對待的不滿14週歲的兒子手裡。這是多麼諷刺又現實的一幕啊——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個極富爭議的人類行為心理實驗的實施者,卻對自己的兒子的心理狀態和日常行為一無所知。
2.羔羊們
作為“曾經的羔羊和現在的魔鬼”的T先生、Q小姐和J先生,他們的結局同樣耐人尋味。(餓,原諒我詞窮了……)T先生因傷重不治,在昏迷多日後終於離世,這也可以視為又一犯罪嫌疑人逃離了法律的懲罰吧。而Q和J,在不久之後投案自首。對於他們倆的舉動,第一,可以理解為是法律和道德的教化,使得有罪之人主動歸案接受裁判,進而實現了法律功能的完滿和結局的昇華,(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根本目的還是教化)第二。也再次證明了個人以暴制暴的不可行之處:本就因為曾經受到過的傷害而心理殘缺脆弱的人,即便透過心理治療走出過去的陰影,也仍無法承受報復殺人快感過後的種種負面情緒壓力。
3.兩個孩子
對於楊展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實在難以用文字表達對他的感覺,如果結局暗示著他已死去,那留給我們的是惋惜和悲傷,如果他仍活著,又讓人揪心和擔憂這樣一個孩子是否在不遠的將來也會成為一個“魔鬼”……而想起廖亞凡,就讓人恨不得鑽進書裡把方木臭罵一頓叫他好好關注這樣一個令人心疼的女孩的心理成長及需求。面對犯人,這個主角能輕易洞悉一切甚至能深刻地理解和同情犯人的心理歷程,卻對這樣一個淪為孤兒的少女神經大條只注重物質供給不重視溝通交流?!果然他也只是個PTSD患者,一個既天賦異稟又平凡的普通人,而不是全能完美的男主角啊……
1.三個心理學家
結局是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連環殺人案的幕後操縱者——“道德淪喪,並犯下滔天罪行的利慾薰心的科學工作者”Z先生並沒有被繩之以法捉拿歸案,受到應有的審判,而是在“違背倫理道德進行科學實驗以圖名垂青史”的楊主任的策劃下,被象徵著“曾經迷失而又迴歸的心理學家的良知”的周老先生悲憤地錯殺,而後,仍不明就裡的周老先生也立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安排無疑是耐人尋味的。Z先生的死似乎揭示了這樣一個無奈的現實:法律有時並不能審判和制裁一切罪惡;而在法律難以發揮作用的時候,代表著“良知”的悲劇性英雄再次出現,消弭了罪惡的同時也走上了死亡之路——無論是自我審判還是法律裁決。而楊主任在即將達到自己夢想中的名利場頂端、學術巔峰之時,死於長期被忽視、被簡單粗暴對待的不滿14週歲的兒子手裡。這是多麼諷刺又現實的一幕啊——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個極富爭議的人類行為心理實驗的實施者,卻對自己的兒子的心理狀態和日常行為一無所知。
2.羔羊們
作為“曾經的羔羊和現在的魔鬼”的T先生、Q小姐和J先生,他們的結局同樣耐人尋味。(餓,原諒我詞窮了……)T先生因傷重不治,在昏迷多日後終於離世,這也可以視為又一犯罪嫌疑人逃離了法律的懲罰吧。而Q和J,在不久之後投案自首。對於他們倆的舉動,第一,可以理解為是法律和道德的教化,使得有罪之人主動歸案接受裁判,進而實現了法律功能的完滿和結局的昇華,(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根本目的還是教化)第二。也再次證明了個人以暴制暴的不可行之處:本就因為曾經受到過的傷害而心理殘缺脆弱的人,即便透過心理治療走出過去的陰影,也仍無法承受報復殺人快感過後的種種負面情緒壓力。
3.兩個孩子
對於楊展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實在難以用文字表達對他的感覺,如果結局暗示著他已死去,那留給我們的是惋惜和悲傷,如果他仍活著,又讓人揪心和擔憂這樣一個孩子是否在不遠的將來也會成為一個“魔鬼”……而想起廖亞凡,就讓人恨不得鑽進書裡把方木臭罵一頓叫他好好關注這樣一個令人心疼的女孩的心理成長及需求。面對犯人,這個主角能輕易洞悉一切甚至能深刻地理解和同情犯人的心理歷程,卻對這樣一個淪為孤兒的少女神經大條只注重物質供給不重視溝通交流?!果然他也只是個PTSD患者,一個既天賦異稟又平凡的普通人,而不是全能完美的男主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