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礎,對自由的追求貫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養成完全的人格,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而這種教育本身也須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學術自由,爭取教育獨立,目的在於為教育爭自由.
蔡元培制定了“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辦學方針.在給林琴南的覆信中,蔡元培闡明瞭他的兩大主張.首先,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相容幷包主義……無論為何種學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其次,“對於教員,以學詣為主,在校講學,以無背於第一種之主張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動,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負責任循此方針,蔡元培理想的大學應該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正如《中庸》所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由此可見,蔡元培的“自由”思想還包含著容忍的精神,這種容忍不是調和折中,而是讓不同的學術觀點都有發言的權利,在辯論與爭鳴中決定各自的命運和價值.
他認為教育分為隸屬於政治和超軼於政治兩部分,“
蔡元培認為,教育要獨立,首先要獨立於政黨和教會.因為相對於教育而言,政黨和教會都是作為外在的權威而存在的,它們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去規範限制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是不自由的.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群性和個性和諧發展的人,──此處的群性乃是指建立在個性發達的基礎上的群性.而政黨則要製造一種“特別”的群性,抹殺個性.蔡元培指出,政黨“鼓勵人民親善某國,仇視某國;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此等政策,若參入教育,便是大害”,而且,“教育是求遠效的;政黨的政策是求近功的”,而政黨又不能常握政權,若把教育權也交於政黨,兩黨更迭的時候,教育方針也要跟著改變,教育就沒有成效了,所以,“教育事業不可不超然於各派政黨以外”.
以價值中立的美育代替信仰專一的宗教,也反映了蔡元培追求自由的教育理想.
可以說,蔡元培的教育生涯,就是為了自由的教育和為了教育的自由而奮鬥不息的歷程.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養成自由的人格,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而這種教育本身也須是自由的,因此蔡元培提倡學術自由、爭取教育獨立等思想和實踐,就是為教育爭自由.這些都成為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寶貴資源.
自由主義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礎,對自由的追求貫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養成完全的人格,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而這種教育本身也須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學術自由,爭取教育獨立,目的在於為教育爭自由.
蔡元培制定了“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辦學方針.在給林琴南的覆信中,蔡元培闡明瞭他的兩大主張.首先,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相容幷包主義……無論為何種學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其次,“對於教員,以學詣為主,在校講學,以無背於第一種之主張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動,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負責任循此方針,蔡元培理想的大學應該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正如《中庸》所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由此可見,蔡元培的“自由”思想還包含著容忍的精神,這種容忍不是調和折中,而是讓不同的學術觀點都有發言的權利,在辯論與爭鳴中決定各自的命運和價值.
他認為教育分為隸屬於政治和超軼於政治兩部分,“
蔡元培認為,教育要獨立,首先要獨立於政黨和教會.因為相對於教育而言,政黨和教會都是作為外在的權威而存在的,它們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去規範限制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是不自由的.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群性和個性和諧發展的人,──此處的群性乃是指建立在個性發達的基礎上的群性.而政黨則要製造一種“特別”的群性,抹殺個性.蔡元培指出,政黨“鼓勵人民親善某國,仇視某國;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此等政策,若參入教育,便是大害”,而且,“教育是求遠效的;政黨的政策是求近功的”,而政黨又不能常握政權,若把教育權也交於政黨,兩黨更迭的時候,教育方針也要跟著改變,教育就沒有成效了,所以,“教育事業不可不超然於各派政黨以外”.
以價值中立的美育代替信仰專一的宗教,也反映了蔡元培追求自由的教育理想.
可以說,蔡元培的教育生涯,就是為了自由的教育和為了教育的自由而奮鬥不息的歷程.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養成自由的人格,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而這種教育本身也須是自由的,因此蔡元培提倡學術自由、爭取教育獨立等思想和實踐,就是為教育爭自由.這些都成為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