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風微涼只若梔子花的

    在粵語裡,話這個字發wa的音。

    多聽、多說,掌握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應規律。

    一、多聽:書店有粵語學習教材配光碟(或磁帶),買一套每天聽。逛市場或商店時,留意身邊人們的對話,努力聽懂,時時處處為自己創造一個語言環境。

    二、多說:像學一門外語一樣,先從日常會話開始,每天學三句(不必多,運用迴圈學習法,即每天學三句新的話,學新話前先複習昨天前天的三句),學了就用,不怕笑,因為別人笑是一種善意的笑,這時你正好問人家哪裡說錯了,立即改正。

    三、掌握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應規律:粵語和普通話都是漢語,其聲母、韻母、聲調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掌握了二者之間的對應規律,學習就事半功倍。一般說來,粵語的聲、韻、調的數量都比普通話多,就是說在普通話中同一個聲母的字,在粵語中可能分為兩個或三個聲母,如普通話聲母為k的字,在粵語中分為k、f、h,如“靠、虧”聲母為k,“苦、闊”聲母為f,“空、康”聲母為h。韻母、聲調的情況也如此。粵語有9個聲調,要注意普通話的某個聲調等於粵語的哪兩個聲調。

    總之,語言是一中技能,不是光靠理解所能學好的,要多聽、多說,尤其是多說。

    祝你儘快學好粵語!

    粵語,起初是廣府人(即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本土居民)的地方語言.

    據語言學家的考察,廣府人因為是最早從中原遷徙到廣東的廣東本土人,而因為轉亂少,與中原的交流少,所以還保留著古漢語的一些詞彙,如行(走),企(站)等等.另外從發音方面來看,更接近唐朝時期的口音.故很多語言學家認為粵語是五代十國時期遷徙到廣東那批廣府人的口音,後經發展保留至今.

    而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靠近海洋,很早的時候就有人飄洋過海到國外謀生.所以也把粵語帶到了世界其他地方(跟客家話和閩南話一樣).所以在很多國家的唐人街,粵語、客家話、閩南話/潮汕話是通行的就是這個原因。但與泰語,越南話,等國家的語言就沒什麼關係。目前很多人重視粵語,只因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強勢使然。

    正宗的粵語,應該是廣州西關一帶的本土居民所說的粵語發音。所謂十里一習,八里一俗。即使是同一個村落,村頭和村尾的發音都有點不同,更何況是相近的東莞,深圳,香港,中山,佛山等地的粵語。當然,其表達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個別發音或者聲調不一樣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默契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