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英語: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TVB;港交所:0511)成立於1967年11月19日,是香港首間無線電視臺,故此常被稱為“無線電視”或“無線”。其經營的翡翠臺,於香港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亦為海外及中國大陸華人所熟悉。 由經營免費電視開始,無線的業務已遍及全球,並漸趨多元發展,包括節目租賃、收費電視、音樂、電影、雜誌出版等。無線成立之初期只有約200員工,至今已超逾4500人,包括合約藝員及海外員工。無線電視創辦人是利孝和等人,現時公司主席為邵逸夫爵士。 該公司現為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華語傳媒,以及最大的華語節目供應商之一,2006年營業額超過42億港幣。而無線的競爭對手有亞洲電視和香港有線電視等。 亞洲電視(英語:Asia Television Limited,ATV),全名亞洲電視有限公司,香港人一般簡稱為亞視,於1957年5月29日成立,是香港第一間電視臺,也是全球第一間華語電視臺。亞洲電視原名“麗的映聲”(Rediffusion),早期以收費有線廣播形式經營。1973年起改為無線免費廣播,更名為“麗的電視”。之後公司曾多度易手,1982年9月24日改名“亞洲電視”。香港只有兩間電視臺獲政府發牌經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亞洲電視為其中之一,另一間為無線電視,亦為其主要經營對手。 亞洲電視的前身,是由英國麗的呼聲在香港設立的商營有線電視服務“麗的映聲”。香港麗的呼聲在1949年3月22日成立,並於1957年5月29日在香港成立“麗的映聲”,正式推出電視服務,此為香港及遠東地區第一家電視臺,揭開香港電視廣播的歷史一頁。當時“麗的”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成立初期向每個使用者收取25港元的月費,以當時的水平來說相當昂貴,一般市民難以負擔,所以“電視”在當時的香港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 1967年無線電視啟播,由於服務屬於免費,加上節目符合觀眾口味,麗的映聲客戶不斷流失。直至1973年,“麗的電視”開始轉為提供免費電視廣播服務。但由於當時麗的映聲需要1個月的時間才能由有線接收轉為無線接收,在1個月的過渡期中,麗的原有的觀眾紛紛轉為收看無線,故麗的及其後的亞視一直難以在收視率上取得主導地位。雖然曾多次試圖逆轉收視上的劣勢如:從無線電視高薪挖角,外購受歡迎的節目及劇集等措施,惜均因各種因素而未見成效,大部份只能造成短期衝擊。近年來,亞洲電視轉向華南地區市場,放棄本地市場,為迎合中國內地,一些敏感的香港新聞內容亦有所調整,但此舉最終導致香港及內地觀眾大量流失。此外,現今大部分原亞視藝員亦已轉為無線電視合約藝員。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英語: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TVB;港交所:0511)成立於1967年11月19日,是香港首間無線電視臺,故此常被稱為“無線電視”或“無線”。其經營的翡翠臺,於香港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亦為海外及中國大陸華人所熟悉。 由經營免費電視開始,無線的業務已遍及全球,並漸趨多元發展,包括節目租賃、收費電視、音樂、電影、雜誌出版等。無線成立之初期只有約200員工,至今已超逾4500人,包括合約藝員及海外員工。無線電視創辦人是利孝和等人,現時公司主席為邵逸夫爵士。 該公司現為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華語傳媒,以及最大的華語節目供應商之一,2006年營業額超過42億港幣。而無線的競爭對手有亞洲電視和香港有線電視等。 亞洲電視(英語:Asia Television Limited,ATV),全名亞洲電視有限公司,香港人一般簡稱為亞視,於1957年5月29日成立,是香港第一間電視臺,也是全球第一間華語電視臺。亞洲電視原名“麗的映聲”(Rediffusion),早期以收費有線廣播形式經營。1973年起改為無線免費廣播,更名為“麗的電視”。之後公司曾多度易手,1982年9月24日改名“亞洲電視”。香港只有兩間電視臺獲政府發牌經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亞洲電視為其中之一,另一間為無線電視,亦為其主要經營對手。 亞洲電視的前身,是由英國麗的呼聲在香港設立的商營有線電視服務“麗的映聲”。香港麗的呼聲在1949年3月22日成立,並於1957年5月29日在香港成立“麗的映聲”,正式推出電視服務,此為香港及遠東地區第一家電視臺,揭開香港電視廣播的歷史一頁。當時“麗的”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成立初期向每個使用者收取25港元的月費,以當時的水平來說相當昂貴,一般市民難以負擔,所以“電視”在當時的香港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 1967年無線電視啟播,由於服務屬於免費,加上節目符合觀眾口味,麗的映聲客戶不斷流失。直至1973年,“麗的電視”開始轉為提供免費電視廣播服務。但由於當時麗的映聲需要1個月的時間才能由有線接收轉為無線接收,在1個月的過渡期中,麗的原有的觀眾紛紛轉為收看無線,故麗的及其後的亞視一直難以在收視率上取得主導地位。雖然曾多次試圖逆轉收視上的劣勢如:從無線電視高薪挖角,外購受歡迎的節目及劇集等措施,惜均因各種因素而未見成效,大部份只能造成短期衝擊。近年來,亞洲電視轉向華南地區市場,放棄本地市場,為迎合中國內地,一些敏感的香港新聞內容亦有所調整,但此舉最終導致香港及內地觀眾大量流失。此外,現今大部分原亞視藝員亦已轉為無線電視合約藝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