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丁林2

    “人是一堆無用的熱情”。這句出自薩特《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名言,也是其存在主義之核心價值觀。

    這句名言之關鍵詞是熱情和無用。熱情意味人有主觀意願或自由意志的,有救的,有希望的,有目標的,有值得為之“孤注一擲”的“天鵝肉”(所謂豐滿的理想)的。哪怕等到他被“蓋棺定論”前(被定性之本質)最終意識到或徹悟到,人被其熱情或激情所創造的歷史(已然的存在)之虛無性、荒謬性、無用性。這也許是人之為人之“宿命”或存在悖論。但更為悖論的是,作為認識到人之存在“宿命”的存在主義者薩特,究其一生,卻是一位努力反抗其自身宿命的非決定論者和行動哲學家。他一生都在以自己實驗性的“表演”和無限的創作熱情詮釋他的哲學——自我選擇性之自由和“存在先於本質”。他不斷地為自己“搭建”各種自導自演的“舞臺”:著書立說。編劇。出場。介入政治。小丑一樣嘔吐。反諷。叛逆。演講。以其人道主義“教唆”或引領“烏合之眾”……

    所以,所謂“人是一堆無用的熱情”,並非否定熱情之無用,而是作為具有自由選擇性、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塑造性的“我”,在無法自我定性或本質化之作業(一生努力所創造的已然歷史)是無意義的,因為意義本身不可能被定性,而是與過程或時間同步衍生的,不可逆之時間的箭頭指向何處,被“我”所創造或賦予之將然意義就在何處。只要生命不息,行動不停,“我”之熱情就會像牛糞上長出的鮮花,被“我”賦予其只能為自己所觸所聞併為之欣喜若狂的芳香。

    從這一意義而言,人並非“一堆無用的熱情”,而是“一堆有用的牛糞”——頹而不廢地自我發酵和催生理想主義“鮮花”的“牛糞”。

    ——馬丁林,2019-04-24下午於工作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故宮博物院的寫作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