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gccghcc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 梁傳》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列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並列關係。這時的“師傅”,總是和“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絡在一起。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至於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後期以後的事情。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更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到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更多的人使用師傅這個詞,師傅的稱呼無所不在。在街頭上如果你需要和某個不相識的人說話首先會說“師傅!……”可見師傅的稱呼是那樣的普遍。師傅的稱呼被社會所認可,是一種比較禮貌的稱呼。如“師傅,勞駕”等。由此可見“師傅”這個詞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超出了原先教與學的關係,是不相識人之間的一種稱呼。“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的。姚思廉的《梁書》中,說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在《文苑英華》中,“師父”也一再出現。其中所指,和“師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如“臣雖駑劣不才,竊服師父之訓”;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師,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鹽梅;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唐朝以後,“師父”開始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遲 的《中朝故事》記載唐鹹通年間,有個幻術藝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敗之後,他向觀眾賠禮道歉說:“某乍到京國,未獲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術不行,且望縱之,某當拜為師父。”北宋費 的《梁溪漫志》記載,高郵強盜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數百里,氣勢猛壯,白天吃喝,夜則為盜。有一天早食時,被一個道人“呼為師父,且拜之”。這裡一個善於幻術,一個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松老人書》中,有“嗣法弟子從源頓首再拜師父丈室”之語;“錫號帝師”的著名僧人八思巴,當時士人大都稱他為“師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諸僧道盜其親師祖、師父及同師兄弟財者”之說。這說明了當時稱僧人為師父極普遍。“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顯然更加深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靠近你溫暖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