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的意思是科舉考試考中,和“登科”的意思一樣,但是在明清時期,“及第”只用於表示殿試的前三名。“及第”指科舉考試考中,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特指考中進士,明清兩代只用於殿試前三名:狀元, 榜眼 ,探花。“登科”指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稱“登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者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明清時期,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相似點:“及第”和“登科”都可以表示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中了進士。區別:“及第”在明清時期表示的範圍比“登科”窄。“及第”在明清時期,只用於殿試前三名:狀元, 榜眼 ,探花。殿試之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亦省稱及第,另外也分別有狀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稱謂。“及第”只表示一甲三名,三個人。“登科”表示科舉考試應試中選,考中進士。一甲、二甲、三甲都可以用“登科”表示。擴充套件資料“及第”出處1、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其後一二年,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釋:那以後一兩年,所參與科舉考試中選的人,都是顯赫有聲望的。2、宋·高承《事物紀原·學校貢舉·及第》:“漢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謂之高第,隋唐以來,進士諸科,遂有及第之目。”3、清·沈濤《瑟榭叢談》卷下:“編修以乾隆壬辰第二人及第。”釋:編修官是乾隆壬辰年的一甲第二名。“登科”出處1、唐·裴說 《見王貞白》詩:“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釋:一起祝賀中選以後,被宣召進了紫宸殿。2、宋·司馬光 《送崔尉之官巢縣》詩:“登科如拾遺,舉步歘千里。”釋:登科就路上撿到失物,一步千里。3、宋·沈括 《夢溪筆談·神奇》:“吳人鄭夷甫少年登科,有美才。”釋:吳華人鄭夷甫年少中進士,有出色的才學。
“及第”的意思是科舉考試考中,和“登科”的意思一樣,但是在明清時期,“及第”只用於表示殿試的前三名。“及第”指科舉考試考中,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特指考中進士,明清兩代只用於殿試前三名:狀元, 榜眼 ,探花。“登科”指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稱“登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者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明清時期,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相似點:“及第”和“登科”都可以表示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中了進士。區別:“及第”在明清時期表示的範圍比“登科”窄。“及第”在明清時期,只用於殿試前三名:狀元, 榜眼 ,探花。殿試之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亦省稱及第,另外也分別有狀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稱謂。“及第”只表示一甲三名,三個人。“登科”表示科舉考試應試中選,考中進士。一甲、二甲、三甲都可以用“登科”表示。擴充套件資料“及第”出處1、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其後一二年,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釋:那以後一兩年,所參與科舉考試中選的人,都是顯赫有聲望的。2、宋·高承《事物紀原·學校貢舉·及第》:“漢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謂之高第,隋唐以來,進士諸科,遂有及第之目。”3、清·沈濤《瑟榭叢談》卷下:“編修以乾隆壬辰第二人及第。”釋:編修官是乾隆壬辰年的一甲第二名。“登科”出處1、唐·裴說 《見王貞白》詩:“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釋:一起祝賀中選以後,被宣召進了紫宸殿。2、宋·司馬光 《送崔尉之官巢縣》詩:“登科如拾遺,舉步歘千里。”釋:登科就路上撿到失物,一步千里。3、宋·沈括 《夢溪筆談·神奇》:“吳人鄭夷甫少年登科,有美才。”釋:吳華人鄭夷甫年少中進士,有出色的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