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ogeh44679

    不是李商隱的,而是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這兩句透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少年時代不知愁苦,無愁找愁,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此時卻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愁”的深沉博大。詞的原文如下: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識盡:嘗夠,深深懂得。欲說還(huán)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休,停止。擴充套件資料:《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透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 2 # 那個男人283

    不是李商隱的。這幾句出自辛棄疾的詞作《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時值詞人貶官外流之際,心情灰暗,抑鬱。遂發人是物非之感。

    辛棄疾《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憂愁的滋味,

    喜歡登高遠望,

    喜歡登高遠望,

    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說卻說不出,

    想說卻說不出,

    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擴充套件: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開頭的成語接龍?